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

2021-12-08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    

作者:朱平国(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研究员)、宋成军(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高级工程师)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就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团结带领人民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迈进。从1921年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风雨,接续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出了关键一步。今年国务院发布了《中国的全面小康》白皮书,概括出我国全面小康的内涵和范畴的“三个全”,分别是五个领域全覆盖、全体人民全惠及、城乡区域全共同。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既是全面小康的题中之义,也是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彰显全面小康成色质量

  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同时,农业走向绿色发展,乡村走向繁荣发展,农业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明显好转,良好生态环境托起了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一)强化农业资源保护。截至2020年底,全国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8亿亩,耕地质量平均等级达到4.76,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9,内陆七大重点流域禁渔期制度实现全覆盖。(二)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截至2019年底,全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面积19.3亿亩次、技术覆盖率达到89.3%,有机肥施用面积超5.5亿亩次,全国化肥、农药使用量连续4年负增长,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稳步提升。2020年,全国绿色防控面积近10亿亩,水稻、玉米、小麦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和农药利用率分别达到40.2%、40.6%,畜禽粪污、秸秆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75%、86.72%,农膜回收率达到80%。(三)开展农业生态系统修复。探索建立了轮作休耕的技术体系,实施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创新实施保护性耕作,入侵物种灭除面积超过3000多万亩次,初步构建了中国外来入侵物种数据库,重点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下降速度得到初步遏制,农业绿色发展的政策体系初步构建。(四)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扭转了农村长期存在的脏乱差局面。2020年,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65%,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已覆盖90%以上行政村,近30%的农户生活污水得到有效管控,95%以上村庄开展了清洁行动,一大批村庄村容村貌明显改善。(五)增加绿色优质产品供给。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升,食用农产品生产标准体系基本建立,达标合格证制度加快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能力大幅跃升,重要农兽药残留国家标准体系与国际接轨,累计制定农药兽药残留限量标准超万项,截至2021年5月,获得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认证的农产品约5.5万个,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连续5年达到97%以上。

  二、新阶段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形势要求

  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需要协同推进, 乡村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走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协同推进道路。一方面,必须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另一方面,必须加快农业发展绿色低碳转型,推进乡村生态振兴,提升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乡村振兴,关乎农业农村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确要求。然而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历史欠账多,乡村生态振兴底子薄,乡村全面小康在这样一个基础上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三、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着力点

  “十四五”时期,我国“三农”工作进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阶段,这也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机遇期。可以说,在这个阶段,全面发展将更加平衡、协调,小康成色将更亮更足。农业农村发展含“绿”量,决定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含“金”量,迫切需要我们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

  (一)构建农村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推动农业企业循环式生产、种养加产业循环式组合,加快培育产业链融合共生、资源能源高效利用的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重点是发展“2生态2清洁1服务”五类产业:围绕生态环境保护产业,要着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绿色畜牧业、绿色渔业、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营、农作物种植保护地建设运营、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围绕生态修复产业,要着力发展增殖放流与海洋牧场建设运营、重点生态区域综合治理、荒漠石漠化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有害生物灾害防治、地下水超采区治理修复等;围绕清洁生产产业,要着力发展农业园区产业链循环化改造、园区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改造、危险废弃物处理处置、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产与替代、农业节水和水资源高效利用、畜禽养殖废弃物污染治理、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废弃农膜回收利用等;围绕农村清洁能源产业,要着力发展生物质能源利用装备制造、生物质能源利用设施建设和运营、多能互补工程建设和运营;围绕循环农业服务产业,主要发展包括循环农业产业项目方案设计、技术咨询、碳排放权交易、水土保持评估、环境损害评估监测、生态环境监测、生态绿色技术产品认证和推广等。

  (二)推动农业发展绿色全面转型。以减污降碳提质增效为目标,聚焦绿色发展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重点通过“三加强、一打造”,推进发展绿色农业、循环农业、低碳农业。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利用,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施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行动计划、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有序推进退化耕地治理,集成推广节水技术,完成全国农作物、畜禽遗传和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开展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和监测预警。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通过技术集成驱动、有机肥替代推动和推行统防统治、绿色防控、推广新型高效植保机械,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发展绿色种养循环,促进畜禽粪污和秸秆资源化利用,推广普及标准地膜,促进废旧地膜加工再利用,推进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加强农业生态保护修复,健全耕地轮作休耕制度,推动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实施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分类管理,分类分区开展污染耕地治理,恢复田间生物群落和生态链,增加农田生物多样性,建设田园生态系统,以长江经济带和黄河流域为主战场深入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打造绿色低碳农业产业链,实施农业生产“三品一标”行动,提升农产品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和品牌化水平。

  (三)健全农业农村生态治理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完善体制机制,引导市场、社会等多方积极参与,建立农村生态治理的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奖惩机制,强化农村生态治理制度约束。推进农业绿色发展领域立法,推动制修订渔业法、畜牧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强化重点区域农业绿色发展法制保障,研究制修订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外来入侵物种管理等规章,健全农业循环经济在投资、价格、金融、税收等方面的推广支撑政策。建立健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激励机制,实施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生态治理补贴制度,进一步完善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建立耕地、碳汇、景观、生物多样性等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落实好草原生态保护奖补政策,构建以国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为基础的碳排放权抵消机制,探索建立农业农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行绿色低碳发展绩效考核评价机制。

  (四)形成乡村绿色生活方式。旗帜鲜明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推动农村加快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重点在“3倡导1鼓励”方面发力:倡导绿色生活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把珍惜生态、保护资源、爱护环境等内容纳入农民教育和培训体系,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境意识、生态意识,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倡导农村绿色居住,鼓励农民采用绿色低碳建筑材料,推广使用环保清洁能源和节能高效低碳产品,广泛开展低碳社区、零碳村镇创建活动。倡导农村绿色消费,深入推进食用农产品达标合格证制度试行,促进绿色农产品消费,鼓励采购时令绿色食材,提倡适度点餐,持续开展“光盘”行动,拒绝食用珍稀野生动物,减少使用一次性餐具,鼓励餐厨废弃物在家庭、社区范围内处置利用,广泛开展无废乡村、绿色厨房、绿色家庭创建活动。鼓励农村绿色休闲,创新农村智慧低碳娱乐休闲方式,开发农村健康休闲、绿色体验旅游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