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中国农村社会工作的专业使命

2021-01-0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中山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教授 张和清

  当前,社会工作的两大专业方向是减贫与社区发展。新时期中国农村社会工作应继承社会工作的专业传统,在助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推动乡村社区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践行专业使命。

  第一,做好民生兜底保障工作。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不少民生兜底保障政策救助困难群体,但仍然存在一定不足。社会工作能够发挥驻村“三同”的在场优势,凭借社区评估行动研究和专业介入的科学方法,为国家福利政策落实提供“精准化专业识别、精细化专业服务”;代表党和政府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打通民生兜底服务的“最后一米”,将宝贵的民政救助资源链接到民政对象“家里头、心里头”,发挥雪中送炭的作用,维护底线公平正义。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意见》明确指出:“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是保障基本民生、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兜底性、基础性制度安排,也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显然,社会工作协助党和政府做好民生兜底保障工作既助力党和国家完善社会救助制度,也充分体现专业价值和使命担当。

  第二,推动乡村生计发展与社会文化生态资产建设。首先,助力乡村社区生计发展既是中国农村社会工作的核心使命,也是专业认受性的来源。农村社会工作必须坚持公平正义、弱势优先的专业理念,探索有利于普通劳动者的可持续生计发展模式。社会工作通过志愿合作,可以进一步推动底层农民凭借内生力量自力更生改善生计;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发挥农民自主性;逐步增强农民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最终依靠集体的力量实现生活富裕、产业兴旺的乡村振兴目标。

  其次,社会文化生态资产建设是实现乡村社区内源性发展的选择。它有助于推动乡村从依赖外部资源、人力和技术支持转向主要依靠自身的力量和资源禀赋实现发展,在实现乡村减贫与可持续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一是可以发掘乡村优势资产成为社区经济新的增长点;二是推动乡村互助合作的重要途径;三是避免在乡村生计发展中单纯追求经济利益;四是在尊重和保护乡村历史、文化与传统的基础上增强文化自信,进而依靠乡村民众的内生力量实现乡村社区整体可持续发展。

  最后,社区资产建设是社区工作的重要专业方法,实践中,主要施行强调资产为本,聚焦社区内部建设,以人际关系网络为驱动力的三大策略。其一,以优势视角检视乡村社区各类社会文化生态资产,从生计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重新盘活乡村社区资产,尤其重视保育和善用被村民习惯性忽略、放弃甚至损坏的资产。其二,聚焦社区内部资产,将村民视为发展主体,并通过赋权与能力建设的策略提高村民对本土知识和技能的运用,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区问题界定,主导社区优势资产建设,推动社区公共事务。其三,重构乡村社区内部的社会关系,增强邻里、群体以及组织之间的互动关系,在互惠中建立更加紧密的社区联结。社区资产建设的“资产”几乎可以是任何想象到的有价值的资源,包括抽象的和实体的,如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生态资源等。可以说,社区资产建设既彰显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核心价值观,也符合党和国家乡村振兴“五位一体”的战略要求。

  第三,助力社区治理与乡村自治。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社区治理,推动乡村自治既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要求,也是乡村社区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发展的政治保障。乡村生计发展和社会文化生态资产建设要求在民主、协商、平等的机制下实现村民共同参与,共享建设成果。没有村民的共同参与,就不可能形成乡村发展的主体力量;没有村民内部的民主、平等、协商,就不可能在发展中形成互帮互助的集体力量。农村社会工作在协助党委政府推动乡村形成村委会、村民、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共商机制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当前,我国乡村治理仍然是自上而下的治理模式,其中乡村自治是薄弱环节,村民缺乏参与乡村治理的能动性和主体性。农村社会工作通过乡村生计发展、社会文化生态资产建设和组织与能力建设的过程,采取志愿合作的赋权策略,培育村民的主体意识和民主参与精神;不断造就乡村公共生活空间、营造社区公共话题,为村民创造更多平等参与公共事务的机会;培育乡村社区领袖,激活村民的公益心;在民主、平等参与乡村公共事务的过程中凝聚内生力量,实现乡村自治,促使社区治理落地生根。

  第四,推动“五位一体”乡村可持续发展。减贫、发展是社会工作专业的使命,针对困难群众的个案救助只能治标,只有推动社区可持续发展才能治本。农村社会工作介入乡村减贫与发展时,必须明确,经济只有回归社区和人性化的发展需要,才能实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在具体的实践中,必须重视乡村生计发展,否则农村社会工作将会失去其合法性;推动乡村生计发展必须采取社区资产建设的行动策略,通过社区资产重整,整合推进乡村减贫与发展,使经济的发展最终符合大多数村民的发展需要;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政治保障是多元主体参与乡村自治。同时,农村社会工作必须坚持“驻村”“三同”的工作方法,保持社会工作的“在场”优势和与村民的信任关系,使社会工作的专业特长有用武之地,并且在实践中探索更多行之有效的本土化专业社会工作实务理论模式和方法策略。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我国社会工作本土化实验的‘单项服务’模式研究”(16AZD031)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