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决定政绩观

2020-04-06
作者:张晓林

  确立什么样的政绩观对于领导干部的政德、政风至关重要,这是为“官”履职的核心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干事创业一定要树立正确政绩观,做到“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指出“各级党委、政府和干部要把老百姓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由此可见,政绩观的背后和实质是价值观问题,价值观支配和决定政绩观。因此,要解决好政绩观问题,首先就要解决好价值观问题,只有这样,才抓住了问题的症结,也才能真正解决政绩观的问题。

  如同大浪淘沙,免不了泥沙俱下一样,在干部群众积极进取、奋发作为、努力争取业绩政绩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和重视的现象。有的脱离实际,好大喜功,指标定得高高的,规划搞得大大的,贪高求大,图的只是一个广告效益、轰动效益;有的急功近利,心浮气躁,只讲短期效益,不讲长远发展,所谓的“政绩”之后却是贻害无穷;有的沽名钓誉,哗众取宠,热衷于形式主义、表面文章,劳民伤财,花拳绣腿,干的说的都是给上级看的,没有一点实效;有的更为恶劣,利欲熏心,弄虚作假,瞒天过海,欺世盗名,随意编造数字报功报喜。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对此,群众意见很大,并把这些偏差和失误形象地概括为“造势工程”、

  “政绩工程”、“形象工程”。

  为什么在争取业绩政绩的问题上会出现偏差和失误?究其原因,有片面追求GDP指标的因素,唯GDP是从,生怕发展速度上不去,影响自己的仕途升迁,从而走入唯意志论的窠臼;也有相互攀比、唯恐落后,急于求成,想早出成绩、快出成绩的心理作怪。形势发展很快,形势逼人,这本是好事,但在一些地方、一些干部那里,却变成了舆论逼人,变成了越快越好、越大越好、越高越好,一味求高求快求大,以致掺水弄假,失实失真。其实,进一步分析,就会看得的更清楚,很多问题恐怕还是和主观意识方面的原因联系在一起的,说到底是不能正确对待业绩政绩,个人私心欲望膨胀,想事情、办事情围绕的是个人利益,没有搞清“为什么争取政绩、为谁争取政绩和怎样争取政绩”这些根本问题,在价值观方面发生了偏误。

  人是有思想动机的,人的行为是受思想动机支配的。为“官”为政的一言行、一举一动,是受为政之德的左右,也反映了为政之德的优劣。同样是走仕途,同样是从政为官,想法看法大不一样,其结果也大不一样,留下的业绩政绩以及口碑声誉自然大相径庭。这里的核心和关键,就在于从政为官,争取政绩是为了谁。这是人生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也是人生价值观所决定的。可以这样讲,有什么样的人生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从政观、政绩观;有什么样的品德、涵养、境界和价值取向,就有什么样的为官理念、为政之举,就有什么样的功名追求和政绩效果。人生价值观是管总的,是总开关。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也不管你意识到没意识到,在为政道路上的所作所为,都要受到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的影响和支配。

  在这个问题上,最有说服力的是现实生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个大舞台,既激发了包括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在内的所有人的建功立业、争取业绩政绩的热情和欲望,也为每个人施展聪明才智,发挥各种潜能,大有作为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以吴仁宝、吴金印为代表的党的一批优秀基层领导,把过去很不起眼的华西、唐庄等小村镇治理发展成为蜚声内外的“富裕明星”,创造了辉煌的业绩,他们也因政绩卓然,成为感动中国的人物、成为改革开放40年的先锋楷模。以孔繁森、王启民为代表的党的一批优秀领导干部,同样在不同岗位、不同领域,做出了可歌可泣、催人泪下的动人事迹,业绩政绩感人肺腑,深受老百姓的爱戴和拥护。他们的职务大小不同、个性禀赋不同、工作性质不同,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那就是立场在人民群众那里,感情在人民群众那里,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人民群众谋政绩、创政绩。

  也有一些领导干部,一心想争取业绩政绩,结果却往往事与愿违,老百姓没有得到实惠反而利益受损,由此产生不满甚至愤慨,所谓的“业绩政绩”也变成了败绩劣绩。其中,有认识片面的问题,也有工作不当的问题,但恐怕更多的还是个人一己的功名利益考虑过重过多,结果偏离了人民群众的立场和感情,有意无意地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

  其实,价值观决定政绩观是个硬道理,自古亦然。就拿我国封建社会来说,为政做官的,自然都是封建官吏。他们做官和治国理政,代表的是封建统治阶级利益,其业绩政绩也必然深深打上封建剥削阶级价值观念的烙印,即巩固封建王权,压迫、盘剥人民。在封建官吏看来,从政为官,是皇帝的恩宠,是个人和家族的功名利禄,因此,争取业绩政绩也就是为了效命皇权,谢主龙恩,光宗耀祖、荫庇子孙。正因为如此,他们称道的统治、剥削劳动人民的业绩政绩,在劳动人民眼里则被指认为残酷无道的劣绩恶绩;也正因为如此,历朝历代贪官污吏层出不穷、多如牛毛,利用个人的官位,肆无忌惮、不择手段地捞取个人好处,“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就是最真实的写照。可见,封建官吏的仕途为官及其“业绩政绩”,是受封建阶级当官做老爷的价值观念的影响和支配的。当然,封建社会的官场中,也有一些清官廉官,在为政之位,也为老百姓办了一些好事,为后人所称赞。像李冰父子建筑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林则徐的虎门销烟及其留下来的“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豪言壮语,像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境界,郑板桥的“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情感诗句,像秉公办案的包公,一代廉吏于谦等历史人物,就是如此。这些清官廉官之所以能够在史册上留下较好的政绩和政誉,也是因为他们的人生价值观中渗透和包含着朴素的民本思想、民本感情,由此而引发和支配他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老百姓做些好事,即使这样我们也不能忽视和无视他们所具有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

  我们现在的干部,也被通俗地叫作“官”,也要讲政绩、谋政绩,但要明白,这和历史上的“官”及其政绩是不能相提并论、同日而语的,性质和意义是截然不同的。我们党的性质是工人阶级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样的价值观就决定了,我们的干部不是当官做老爷,而是人民的公仆;讲政绩、谋政绩是为人民服务,是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要解决政绩观的问题,首先就要解决好价值观的问题,要以党的性质和宗旨为内容的价值观来规范各级干部的从政行为,来争取为民执政、造福百姓的业绩政绩。在这一点上,我们不能有任何动摇和疑问,必须对此有足够清醒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