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扶贫:社会组织能做点什么?

2018-05-28
来源:智慧中国网    作者:国务院参事, 友成基金会 汤敏

  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是精准扶贫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贫困的特点之一就是代代相传,贫困家庭的下一代往往还贫困。 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因为贫困家庭的孩子没有得到高质量的教育。 所以这些孩子未来还可能处在社会底层。 贫困代际相传的现象不仅出现在中国, 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因此,习近平主席提出在扶贫中要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在这一关键领域,教育与扶贫部门在保障基础教育, 防止贫困家庭子女辍学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但在提高贫困地区教学的质量上,  “不充分,不均衡”的现象还比较严重。因此, 目前教育扶贫的根本问题,同时也是最难的问题, 是如何提高贫困乡村学校的教育质量问题。

  作为把公益慈善、扶贫帮困为己任的中国社会组织,在教育扶贫中如何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呢?我想从自己过去几年的亲身经历来回答这些问题。

  “双师教学”:教育扶贫需要有新模式

  我是个经济学者,长期从事经济工作,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开始特别关注教育中的扶贫问题。2010年我加入了友成基金会,参与了教育扶贫工作。 从经济学者的角度看教育, 我的关注点在于如何用较低的成本来提高贫困乡村学校的教育质量。

  起初我们只是组织城市中的退休教师从事农村学校的支教。城市中大量的退休优秀教师在家中闲置,他们也想为农村教育做点事情。  我们就开始尝试着把他们组织起来到贫困农村学校支教。 我们在广西南宁等地试验,效果很好, 被帮扶学校的老师与学生都有很大的进步。 但是在实践中我们发现, 相对农村学校对优秀教师的巨大需求来说, 这种方法还是杯水车薪, 满足不了需要。

  于是,我们跟北京人大附中的刘彭芝校长合作,一起设计了一个“双师教学”项目。所谓双师,指的是课堂教学由两位老师共同完成。一位是在远端的城市优秀教师,一位是当地的乡村现场教师,每节课用互联网由两位老师配合执教。具体的方式是, 我们每天录制人大附中老师的讲课并放到网上。当天晚上乡村老师对人大附中课中超出学校需要掌握的部分进行必要的剪裁。第二天在乡村课堂上播放录像。 当视频中人大附中老师提问人大附中学生时,现场乡村老师把视频停下来,让当地学生来回答人大附中老师的问题。如果学生都答对了,就继续放视频。 如果没答对,现场老师就会用几分钟把这个概念讲一遍。这一试验已在中西部十八个省的130多个贫困地区乡村学校中进行。根据中央财经大学团队对这一项目三年的追踪评估,初中进校时实验班和控制对比班的考试成绩几乎完全一样,三年后的中考成绩试验班比控制班平均整整高出了二十分。不但学习成绩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精神面貌都有了很大的改变。

  更有意义地是,我们发现,双师教学不但学生受益,参与试验的乡村老师受益更大。 因为他天天看人大附中老师的课程视频,就等于天天在跟着培训,不仅听人大附中的老师怎么讲课,他还要剪辑、备课,还要辅导学生。经过两三年的双师教学,很多农村老师都成长起来,成为了当地的优秀教师。一些老师说:“我参加过多次国培计划、省培计划,但“双师教学”模式是我参加过的最好、受益最大的培训。”

  我们的实验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兴趣。 国务院有关领导还专门做了批示, 建议在试验的基础上扩大双师教学的成果。 自2016年秋季起,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的大力支持和具体领导下,广西在全区范围内推广双师教学的试点。除此之外, 在重庆彭水、贵州威宁、湖北咸宁、广东东莞等地的教育局都开始用双师教学的模式,把本市、本县最好的优秀教师的课拍下来、送下去。

  “青椒计划”:公益机构的规模化扶贫

  从2017年起,我们又开始了新的尝试, 这就是“青椒计划”, 它的全称是“乡村青年教师社会支持公益计划“。 在农村调研中我们发现,在教师培训中, 最需要帮助的是那些刚刚走出学校进入乡村学校教学岗位的青年教师们。 参加工作的第一年不但是形成自己的教学方式的非常关键一年,而且从城里的大学毕业后一下子扎到了农村, 反差太大,他们感到很孤独,非常需要得到关心与支持。当然, 对新教师当地的教育部门也有入职培训, 但往往就是几天时间,深度和广度完全不够。

  自2017年秋启动至今,“青椒计划”覆盖了全国19个中西部省的4000多个学校中的34000名乡村教师。每周三与周六两个晚上他们在手机或电脑上参加“青椒”培训。课程是由北师大组织的最优秀教育专家提供的专业课程和由公益机构组织提供的师德课程,包括怎么当好班主任、怎样开家长会、如何帮助成绩落后的学生学习、怎样掌握学生的心理、明确教师的法律责任等等。我们还找到很多的长期在乡村学校工作的优秀教师“现身说法”,讲自己的心路历程,让乡村青年教师明白自己工作的意义所在。让乡村青年教师留得住、教得好是“青椒计划”教师培训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通过“青椒计划”, 我们公益机构自己的扶贫模式也有了一次大的升华。公益组织早就在参与教育扶贫的工作。 但是过去我们都是各自为战, 单打独斗。 结果是每个机构的资源与能力都很有限, 形成不了大的影响。

  最近公益行业的一种新的理论与实践正在改变这种现象, 这就叫 “公益新木桶理论”。即每个公益机构把自己的最强项拿出去跟别的机构合作, 就如同把自己最长的那块板拿出来拼成一个大木桶去盛公益之水。这也就是说, 公益机构应该有机地联合起来才能干大事。

  “青椒计划”就是这样的一种公益新模式。 我们动员与整合了多种社会力量,通过互联网+方式,连接优质的师资培训和课程资源,一起来探索大规模、 低成本、可持续的助力乡村教师发展的新模式。 在这个项目中, 我们跳出了过去公益组织的单打独斗的传统方式, 动员了包括沪江网、洋葱数学、爱学堂、三三得玖、凯迪拉克公司, 以及百度、阿里、腾讯教育部门的一批教育企业; 北京师范大学、21世纪教育研究院等一批学术机构; 以及中国慈善联合会、中国教师基金会、友成基金会、西部阳光、弘汇基金会等一共30多个机构跨界合作来整合资源, 每个机构充分发挥自己的“长板”作用, 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资源出资源, 为广大乡村教师免费提供了大量的专业、 前沿、可持续的教师培训。

  “青椒计划”是在中国历史上企业、学术、公益机构第一次如此大规模、如此深度地融合的公益项目。“青椒计划”的规模还在不断扩大, 培训内容也在不断深化。目前我们正在响应国家扶贫攻坚的号召, 把“青椒计划”的重点开展到最困难的深度贫困地区去。 在云南怒江、 甘肃临夏、四川凉山、新疆和田、喀什等地都有了我们的试点县, 并很快会更大规模推广。 “青椒计划”开创了乡村教师大规模社群化学习的先河, 成为了目前最受欢迎的乡村教师培训项目。

  “乡村振兴”: 走出学校教育的局限

  既然社会组织可以在乡村教育上能用“新木桶理论”的方式来推动, 在其它的教育扶贫和乡村发展领域行不行呢? 一谈到教育, 我们很容易将之局限于中小学教育, 高等教育等学校中的教育。随着知识爆炸, 新科学,新技术的不断涌现, 终身教育成为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对于教育扶贫来说, 帮助贫困人群走出贫困不能仅限于学校教育, 应该拓宽视野,扩大工作的范围。

  我们最近又开始了更大规模, 更大范围的试验。 由民政部下面的一个公益枢纽机构 “中国慈善联合会”牵头, 我们跟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以及四十多个关心乡村发展的企业和社会机构一起组织了一个新平台, 叫 “乡村振兴委员会”。 大家一起来策划与推动扶贫攻坚和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

  扶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最缺的是有大批热爱乡村, 掌握了新时代农村发展的新模式、新技术、新能力的人。 这就需要低成本、大规模、高效率地培养大批的这样的能人。 近年来, 各地农村都涌现出一些乡村发展的好经验, 好典型。 作为乡村振兴的第一步, 就是要广泛地、持续性地交流各种乡村振兴模式,培养出大批致富带头人。

  为此, 我们正在筹建一个“乡村振兴网络大学”。 这是一个大学, 是大家学的大学。它既无大楼,也无大师,不卖文凭, 也不给学历,听课完全免费。它以远程教育为主,课堂在手机上、电脑中、网络里。它能随时、随地、随性地学习。 它的教学内容应该包罗万象,有乡村组织、产业发展、教育、文化、健康等等,只要是对乡村振兴有用的内容,都有可能在上面找到。

  作为第一批课程,我们在推动农村电商培训。返乡青年比较容易从电商上拿到第一桶金,成为他们返乡创业的好领域。 我们还想把消费者动员起来,称之为消费志愿者,大家多买点贫困地区的东西,以举手之劳帮助贫困地区脱贫。总之, 我们的理想是, 在未来三年的扶贫攻坚中, 在未来几十年的乡村振兴中, 用 “新木桶理论”把资源与力量整合起来的社会组织, 可以更好地配合政府的发展规划,去解决大量的社会发展“不充分、不均衡”的问题。这样, 起步很晚中国的公益就可能跟我们的高铁一样,后来居上,走到世界的最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