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发布的《全球智库报告2016》显示,从数量来看,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智库大国。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我国智库建设仍然存在一些影响智库发展与竞争的体制机制方面的瓶颈。一些制约智库良性发展的问题仍然存在,一些智库内部运行的共性问题依然突出,如何推动和促进我国智库持续健康发展,发挥智库更大的作用,值得我们深思。
增强官方智库、高校智库、社会(企业)智库等各类智库的协同性、互动性、关联性。
一要加强智库建设的统筹规划。着力强化智库联盟平台,加大顶层统筹统管力度,将智库建设规划纳入到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强化协同创新共享机制。要打破目前官方智库、高校智库、社会智库之间的壁垒,合作科研,改变单兵作战、各自为政的状况,形成协同互动研究力,做深做实智库研究,打造多样化协同发展的新型智库发展新格局。
二要促进智库研究成果的多向转化。当前我国智库成果大致有三类:一是参鉴类的研究报告,主要是梳理总结国外的经验以及对我国的启示。二是分析类的调研报告,在调查基础上讲清楚实际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对策建议。三是政策类的研究分析报告。它需要满足服务对象的特定需求。当前,我国各类智库诸多研究成果的决策参考价值并未得到体现,除了通过有限地提交上级部门参阅之外,几乎很难得到二次应用转化。因此,亟须强化党委政府决策部门与智库合作,通过建立智库研究成果购买制度,将咨询报告、调研数据等纳入到政府采购范围和购买的目录中,对已形成的高质量成果通过研讨会、报告会、移动社交平台、智库自媒体等形式进行传播宣传转化,以扩大社会影响力,体现政策的时效性。
消除目前仍然存在的一些体制性障碍和结构性矛盾。
第一,避免智库人才队伍的不稳定,优化人员结构。当前我国各类智库的专业性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缺乏,人员的年龄、学历等结构也不尽合理,尽管官方智库、高校智库较之社会智库要好一些,但也缺乏专业人才、专家品牌。因此,加强智库人才队伍建设,建立有效的人才培养激励机制以及收入分配机制尤为迫切。
第二,加快推进科研经费管理方式及模式的改革,激发智库研究人员创新的积极性。目前,对各类智库所有的科研经费仍采用传统的经费管理模式,而非体现智力劳动成果的价值补偿,忽略了智库研究中人力资本是核心的特性,这必然对智库发展形成制约,亟须创建适合“智力资源”创新要素有序流动及高效配置的管理机制。
推动理念创新、体制创新、模式创新等有机结合。
一是要确立新理念。智库建设是百年大业,需要进一步激发智库改革活力,构建多渠道发展、互动协同的智库产品市场,完善智库发展的制度保障体系建设。就当下来看,任何一个智库都难以“包打天下”,必须体现专业化、特色化、精细化,形成特色,打造品牌,实现智库可持续发展。
二是构建新体制(机制)。要在机制创新上下功夫,既求“所有”,更求“所用”。主要包括,构建高效的组织管理结构、灵活的人才管理与交流机制、多样化多渠道的筹集科研经费机制、收入分配机制、科研考核机制以及人才培养体制机制等。
优化促进我国智库发展的各类环境。
要不断深化智库管理体制改革,健全智库发展的制度保障体系,优化智库发展的各种环境,提高智库决策咨询服务水平。
首先,要改善政策环境。进一步加强各级政府在宏观指导智库发展规划、统筹协调以及制定政策法规等方面应尽的责任,创新我国官方、高校、民间(社会)等智库的管理方式,建立健全方向正确、智库活力得以充分激发的管理体制。
其次,要完善制度保障环境。事实证明,智库专家的作用能否得到充分发挥,需要有完善的制度予以保证,确保决策咨询研究规范有序,研究成果得到有效转化。主要包括,一是将专家论证纳入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增强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和法制化。二是建立健全政策评估制度,对公共政策的成败得失进行事中、事后评估。三是规范决策咨询程序,制定智库决策咨询服务外包管理办法或成果收购制度,对服务范围、保密责任、经费资助方式、成果议价标准等予以明确。四是建立健全智库保障制度。推进落实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建立统一的数据库供专家研究使用。五是研究探索智库作为第三方评估与政府自身内部评估相结合的政策评估模式,以增强相关评估结果的公正性和科学性。
最后,要健全智库发展的舆论宣传环境,健全舆论宣传引导机制。此处强调的智库宣传引导,表现为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从专业视角出发,以客观的态度和第三方独立的立场来作相关研究问题的宣传介绍,正确引导社会舆情,体现出智库的重要优势。尝试建立与政府有关部门、各类媒体以及社会的沟通渠道,建立健全信息快速通报和发布机制,充分发挥智库引导舆论的重要性。二是鼓励各类智库善于并敢于运用大众媒体、自媒体等多种载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聚传播社会正能量。按照现代传播规律中“他人美言”这一重要原则来为自己做大胆的宣传,做大做强智库品牌,扩大智库的社会影响力。引导各类智库弘扬主旋律、发挥正能量,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作者单位: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