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工匠精神”,在“五一”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劳动光荣”,前者讲的是技术层面,后者讲的是政治层面。 “工匠精神”、“劳动光荣”是深受企业和员工崇尚的,现在总书记和总理再提出来加以强调,说明在现代制造业中,仍然需要传承、发扬这些精神。
“工匠精神”对机械工业来说尤为重要,因为机械设备是由千百种零件,经过近百十家企业的千百位工人制作而成的,只要其中一道关键工序出了问题,整个设备就不能很好地工作,其中一个关键零件的一道关键工序出了质量问题,按“木桶效应”理论,整个设备的质量就决定于这个零件的这道工序。国内外用户反映:中国制造的不少设备“能用,不太可靠”,要变为 “好用,很可靠”,这需要很大的努力,需要多少年、多少次质的飞跃啊!因为这取决于整个工业水平的提高,整个产业链上各零部件与主机厂的设计、工艺、装备与工艺纪律等等有关。质量与可靠性是设计出来的,制造出来的,管理出来的。最后还是取决于设计人员、工人及管理人员的价值观与掌控技术及业务水平等等,特别是工人师傅的技术水平。耳熟能详的“刀具大王”、“焊接大王”、“倪志福钻头”等,都是在劳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伟大工匠。 “技术尖子”看砂轮磨钢材发出的火花,就知道含碳是多少,是低碳、中碳、还是高碳钢;用手盘主轴就可以知道主轴的预紧力是否合适。用手指甲摸零件大体可以知道光洁度的等级;听噪声大体能知道齿轮箱的毛病所在之处等等。机械工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行业,发展必须克服的困难与精髓之处需要工人、设计人员、工艺人员、管理人员长期经验的积累。知识存在于他们的“脑中”和“手上”(俗称手艺)。技术诀窍是什么?就是“Know How”。“Know”就是用脑及五官认识世界,就是知识;“ How”就是怎么做,就是改造世界,就是手艺。任何一个企业“专利”可以公开,而“Know How”是保密的,不公开的。任何第一台大型设备、精密设备,都是靠工匠,以“小”干“大”,以“粗”干“精”的智慧与手艺制造出来的。这就是为什么技师、“八级工”“技术尖子”越多,企业的产品性能越好,质量越高。我在工厂见到的“八级工”不仅掌握很高的技艺,还有很高的责任感与荣誉感。“八级工”干出来的活,不可挑剔,如有一些瑕疵,自己会脸红,坚决推倒重来,因而“劳动光荣”自然是劳动者的价值观与追求的目标。
在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时,德国大量企业倒闭及裁员,而做精密仪器的世界闻名的蔡司公司,保留了一批拥有技术诀窍的技术工人与技术员,有些是祖传手艺,一旦经济恢复,靠这些“种子队”很快就可以发展生产了。
现在社会中比较多的中老年同仁感慨“劳动光荣”、“劳动致富”好像不见了。现在的确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据某媒体转载胡润研究院的统计,世界上拥有1亿美元资产的富人每年都在增加,而中国的富翁增速更快。是不是中国人“劳动致富”积累的财产更多更快呢?大家心里存在疑惑,真正劳动致富的有,但还是少数,因此“工匠精神”、“劳动光荣”越来越淡薄了,因为一些人追求的是“钱”途。
现在政府、媒体、会议都在倡导“互联网+”或“+互联网”、智能制造、物联网等等,还需不需要“八级工”、“工匠”呢?我回答是肯定的,互联网、高度信息化等技术发展,加速了虚拟制造、虚拟设计的发展,它可以优化实体制造,少走弯路,加速实体制造的转型升级,及生产力的发展,因为在智能制造信息化管理中,这些“诀窍”是“专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宝贵的数据是充实数据库的重要来源。虚拟制造是出不了产品的,只有实体制造才能进行物质生产,提供给社会消费。一个没有物质生产的社会是不可想象的,我们的衣、食、住、行怎么办?我们的生活怎么办?因此“技师”、“八级工”,永远需要的,不过“内涵”有所不同了,发展了,更丰富,更充实,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更加紧密结合了,“Know How”具有更好更新的内涵。
今年5月19日是机械工业老领导,中科院院士沈鸿同志诞生110周年,他出生于浙江海宁一个普通的家庭,学历只有小学四年级,辍学后到上海一个布店当学徒,后与几个朋友筹资开办了一个生产弹子销的小厂,经过几年努力,生产弹子销很快行销全上海,并有部分出口,敢与国外洋品牌竞争,这时就展露了沈鸿老前辈爱国思想与创新能力。抗战时期,他带着七八个工人,十台机床奔赴延安,走上了革命道路。在延安的十余年间,白手起家,奠定了延安制造业的基础,他领导技术人员与工人用双手与智慧一同设计制造子弹、迫击炮、枪、火药等135种型号,数百台套军工加工设备, 还包括制药、医疗器械、造纸、印刷、造币、化工、炼铁、炼焦、玻璃、石油等400多台套民用工业设备,三次被评为陕甘宁边区特等劳动模范,1942年毛主席亲笔给沈鸿题写 了“无限忠诚”奖状,以表彰他对抗日战争做出的卓越贡献。
解放后,百废待兴,沈鸿同志更加呕心沥血,上世纪五十年代领导并亲自动手创造了新中国第一台一万二千吨水压机;六、七十年代亲自领导包括3万吨模锻压力机在内的九大设备,为军工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3万吨模锻压力机据称现在还能使用。他还紧急受命制造了马鞍山轮毂轧机。又领导制造本钢1700薄板轧机;舞阳钢厂4200特厚板轧机;攀枝花钢厂的成套轧机装备;葛洲坝的17.5万及12万水轮发电机组等等。沈鸿同志抓“大”不放“小”,自己在家中研制缝纫机的针,其成果已经无偿交给工厂制造,替代了进口。自行研制了可拍72张的小照相机;研究节水型抽水马桶。他自己家里有一个小作坊,替同志们修照相机、眼镜、洗衣机等,在修理中悟出的道理提供给企业改进产品之用。他以哲学思想为指导,理论与实践结合,技术与经济结合,继承与创新结合,又红又专结合,博览群书与考察企业基层结合。他淡泊名利、节俭生活,是机械工业的楷模,共产党员的榜样,也是大师与工匠结合的榜样。中国需要这种人才!人才可以多种途径造就,学历重要,能力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