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祖乱象, 拷问传统文化如何继承

2016-04-25
作者:李德超

  祭祖民俗相沿数千年,祭祖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有的在家中上香跪拜。祭祖主要集中在春节和清明节。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更多地把春节作为阖家团圆节,格调是欢庆;把清明节作为主要祭祖节,格调是平静。

  中国人对先人的祭祀是道德信仰,是表达情感的诗意之举,是发自个体情感的感恩与缅怀。冯友兰曾说,“行祭礼并不是因为鬼神真正存在,只是祭祖先的人出于孝敬祖先的感情,所以礼的意义是诗的,不是宗教的”。谁都清楚,祭奠的酒馔“一滴何曾到九泉”,但人们却相信亲人、先祖能够领受人们的情意与祭奠,这种庄重的仪式是一种情感的、诗意的、道德意义上的真实,表达着浓浓的思念和真诚的敬意。

  其实,清明节期间祭祖不仅仅乡间重视,官方也同样隆重祭奠。

  祭祖大典下的经济效应

  2016年4月4日,丙申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省黄陵县举行。5天后的4月9日,丙申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又在河南省新郑市举行。

  短短6天内,一边是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一边是黄帝故里拜祖大典。

  除去文化、政治方面的内涵,祭拜黄帝大典所带来的实际经济利益也是巨大的,《北方新报》报道显示,陕西省的黄帝陵1980年恢复公祭典礼后,规模一年比一年大,祭祖程式一年比一年规范,景区建设一年比一年好,祭祀经济已经成为陕西省旅游的金字招牌。

  据新华网报道,借助拜祖大典宣传效应,4月9日,新郑市拜祖大典经贸活动收获颇丰,签订项目35个,总签约额达739.8亿元,创历年项目签约额之最,值得一提的是,对于“黄帝”的争夺并不仅限于河南和陕西。

  媒体报道,除了陕西黄帝陵外,还有河南荆山黄帝陵、甘肃正宁县黄帝陵、河北涿鹿黄帝陵。而对于黄帝故里的“冠名权”,除了河南新郑,甘肃天水也不甘人后,论证黄帝故里应归属甘肃天水市清水县。

  今年全国两会上,有全国人大代表指出黄帝祭祀中存在的部分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熊群力在建议中指出,近些年,黄帝祭祀乱象迭出。有的地方公然打出“文化搭台、经贸唱戏”之旗号,以日益迫切的功利心,凭空创造历史,展开全方位争祭战,使一个本应表达对先祖感恩敬穆、凝聚振奋的民族盛典,变成了硝烟弥漫、“不庄不谐、失敬失诚”的乱象。

  而近年来,地方上对各种认祖归宗、历史文化名人争夺愈演愈烈。

  河南周口与甘肃天水“瓜分”了伏羲;湖北竹山、河北邯郸、甘肃天水和山西万荣等地“共享”了女娲;河南焦作、湖南炎陵和山西高平“肢解”炎帝;湖南宁远跟山西运城一起“争夺”舜帝;同一个诸葛亮,山东临沂祭,湖北襄樊祭,陕西汉中祭,诞辰祭、逝世祭、出山祭,祭祀活动在不同的地方多次上演“伏羲东奔西走,黄帝四海为家,诸葛到处显灵,女娲遍地开花”的热闹局面不断涌现,甚至连盘古、西王母、孙悟空也都被抬了出来。

  变味的祭祖

  以前战争时有人发“国难财”,现在有人“绑架”人们的孝心发起了“死人财”。

  据中国经济网报道,广东省汕尾市陆丰市原人大代表、陆丰市潭西镇安福公墓园负责人林耀昌在未取得国土部门用地许可情况下,未批先建,大面积改变土地用途,非法占用88.13亩林地伐林开山,毁坏农用地,先后建成3232座墓穴,每座墓穴卖上万元。按平方米计比有的二线城市的房价都贵许多。

  早前,曾有大妈们在烈士墓园跳广场舞被网友们痛批不像话,认为这样的行为是不尊重先烈。不过今年清明节期间,广东省汕尾市却有人请来艳舞女郎在墓地前坦胸露乳跳劲舞来祭奠祖先,引数百人围观,图片和视频被发到网上后,有网友直斥这是伤风败俗。

  情随事迁,现在在祭祀的方式方法上有一些改变,用纸做的空调、冰箱、热水器等“高科技”产品作为祭品,也无可厚非。但有的人居然糊几个“二奶”“小三”做祭品,这就是给逝者添乱,败坏纲常了。

  祭祖形式需要环保安全

  祭祖这一行为本无可厚非,但是,有的人认为传统的清明祭祖形式不好。

  一是违背环保的理念。每年的清明节前后几天里,特别是在城市中,时常见到路上人们祭奠时遗留下的纸灰和各类贡品,严重影响了市容环境,也增添了环卫工人的负担,而且,烧纸时烟火四起,污染空气。

  二是存在着安全隐患。清明节正值春季气候干燥风大的时节,在野外烧纸,极易引发火灾,据有关部门初步统计,全国每年清明节烧纸引发的火灾事故就达近万起,损失相当严重。

  新时期总有新观念。近些年一直在提倡“文明祭祖”,所谓“文明”,正是为了避免对环境与空气的污染,采用一些更为环保、安全的方式替代传统方式。

  以往的土葬既占用土地,又不环保,而有的地方上山祭祖,在墓前放鞭炮、点蜡烛、烧纸钱等做法,不仅容易引发森林火灾,也会对环境与空气产生污染。于是,如今我们在清明时节,便会看到一些比较“特别”的祭祖模式,比如用鲜花、塑料花替代坟标(头)、蜡烛;用放飞气球、白鸽等替代放鞭炮、烧纸钱;甚至有网站还推出“网上扫墓”的服务;还有些地方出现集体葬礼、海上撒花等替代传统的丧葬模式;也有越来越多的地方会组织一些有规模的集体祭祀活动。

  当然也有人指出,以前的纸钱、蜡烛烧完即无影,而现在提倡用塑料花,但它不容易被降解,岂不是造成另一种不环保?还有人认为,将骨灰撒入大海或湖泊,是不是也会带来一定的环境污染?

  

  坟茔应该怎么建

  清明上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习俗,传统文化根深蒂固,清明扫墓填坟早已融入国人的血液。祭奠先人总得有个地方,没有看得见的坟茔,人们到哪里祭奠?有人认为,网上祭奠就如看电视风光片一样,虽说能过过“眼瘾”,但是人们仍然想去挤那“人山人海”的5A景区,祖坟虽破,但那是我们心中的根。

  坟茔是埋葬逝者的地方。虽然帝王、诸侯的坟墓也是坟茔,陵墓一词却逐步特指帝王、诸侯的坟墓。普通百姓的墓地一般就称为坟茔或坟墓。随着时代的变迁,只有极少数的帝王、诸侯的陵墓作为文化遗产被保护起来,个体大规模的陵墓建设很难再出现。因而,占地最多的还是普通百姓的坟茔,而坟茔一般仍然是以土堆为主。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工业、城市建设、交通等等建设与农业“争地”,但是,这些都是经济发展的“硬指标”,有人就把目光投向了散布田间地角的坟茔,提出了土葬是 “死人与活人争地”的观点。客观地说,这种观点也需要商榷。

  2012年3月,河南省周口市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平坟运动”,半年内平坟350多万座,在全国引起了广泛争议,被称为“河南周口平坟事件”,其结果是群众并不认可,“戛然而止”。    

  2012年11月16日,国务院颁布第628号令,删除了《殡葬管理条例》中民政部门有权对拒不改正违法土葬、建造坟墓行为强制执行的条款。

  因为坟茔不是普通的土堆,它是葬于此者的后人寄托情感的地方。“挖祖坟”是件大事,做得不好就会引起难以想象的恶果。

  “传统观念”不一定就是落后观念,有学者认为,“入土为安”的观念不是错,引起矛盾的是修坟与平坟的对冲,而修坟与平坟都是地平线以上的事。“地平线以上的事”绝大多数是生者的“杰作”,更多的是与人“看齐”、不能比别人差心理使然的折腾。现在,水泥坟茔已渐成风,这“一劳永逸”的建筑风雨不侵,既减少土地的再利用,因使用建筑材料也带来环境的损害。 

  其实,随着人口流动、移居成为一种常态,时间的久远,隔代人的感情就会逐步淡化,尤其后辈没有见过的已逝去的祖辈,祖辈基本就是一个家族的符号,无需上纲上线,这不是后辈不孝,而是客观的事实,况且,孝针对的是需要赡养的活着的人。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2016年清明节期间,北京迎来公墓租赁到期高峰,大量老墓无人祭扫。

  这种现象2013年就开始出现。当时,根据北京市1992年开始实施的墓穴租期20年的规定,一批墓穴需要续租。但很多墓穴没有人续租,导致成千上万的墓穴无人祭扫。

  其实,在农村每隔一些年后,也会有土堆坟茔不在有人填土而逐渐与周围土地相平。而过去的一些随意埋葬、集中式坟场,也就是老百姓说的乱坟岗,有水塘、有树林、有杂草、有野物,在今天“藏粮于地”的形势下看,可以说那是一个地区的“湿地”。

  事实上,现在确实是四五代以后的后人就很少上祖坟,许多孙辈不知道曾祖父的墓在哪里,也许,100年后重孙子辈记得老祖宗就更不多了。这是自然规律,而不是后辈刻意的忘祖。

  当前,许多地方已经普遍实行火化,但“入土为安”仍难禁止,在此情况下,应该出台规定,可以不支持土葬,但严禁水泥等材料建墓,在农村普遍实行火化后而又“偷”着土葬的现实情况下,最需要及时制止的是水泥等材料建墓,这种“一劳永逸”的建筑对生态环境是非常不利的。

  建设公墓是不是一定就比土葬节约土地,这也是一个需要讨论的话题。

  有统计显示,北京市目前每年需要安置约7万份骨灰,按照相关规定每个墓穴占地不超过1平方米计算,每年需要7万平方米的净地,折算成现实中的墓地,大概需要占用净地300亩。

  从另一方面来说,建设公墓还需要许多建筑材料,以及人力管理,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传统文化需要“完整”继承

  从2008年开始,国家专门调整节假日,把清明节这一传统节日列入法定节假日中,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尊重人民意愿、尊重传统,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

  祭祖并非承认鬼神存在的迷信活动,人们需要怀念的地方,需要倾诉的地方,而这种倾诉恰恰是在心灵的最深处。

  清明祭祖上坟,有的地方叫填坟,有的地方叫添坟或圆坟,虽然叫法不同,但一般都是为坟茔培点新土,烧点冥币,表达心中的那份怀念。

  不管是炎帝陵、黄帝陵还是舜帝陵、大禹陵终究是传说之陵,在缺少文字记载的时代,这种传说也许就是真实的。今天,我们对民族始祖人物的纪念,更多体现的民族情怀和大义。我们需要祭拜我们“共同”的始祖。但古老的始祖终究与每一个个体的情感寄托联系相对较少,那一座座土质的、自己曾经见过的先辈逝后安葬的坟茔,才是自己心有所属、叩首膜拜的地方。

  传统文化需要“完整”继承。仅以清明祭祖烧纸钱为例,就可看出传统文化需要“完整”继承、传承。

  烧纸钱是祭祖活动中重要一环,而由此容易引起火灾,是人们把上坟祭祖视为落后行为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实,在祭祖安全上,先人已经为我们作了很好的“规范”。

  先人要求,烧纸钱最好到墓地去烧。如果祭祀在远方的逝者,烧纸钱的时候,可选择在三岔路口旁或空旷避静处烧纸钱,以减少对周围的干扰。

  “风高不燃,散落无主。”就是说风大的天气不要烧纸钱,纸钱到处飞了,亲人也就不知道那些钱是他的了。

  “烧光燃尽”,纸钱必须化为灰烬,不见一点火星,亲人才能收到,后辈才能跪拜离开,否则,纸钱亲人收不到,儿孙孝未到。

  这样就可以防止火灾的发生,在烧纸钱很难杜绝的情况下,这些教诲作为一种传统仍有其科学意义。

  国家与文明的历史,也要靠个人与家庭的传续来完成;没有个人与家庭的传续,历史将是苍白、抽象而没有人情味的;清明节的祭奠仪式是个体与历史连接的精神脐带,使今人的身份清晰而神圣。“追远”不仅有“民德归厚”的教化意义,还会让我们获得面向未来的力量,确定个体与时代的历史位置。在崇拜“新”与“未来”的今天,这是必不可少的仪式。我们缅怀先人,祭祀先祖,因为他们是自己的来源,他们的辛劳和奋斗乃是我们继续前行的起点。这是尊重生命与敬畏历史的不绝之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