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托了冰箱》海报 光明图片
台湾人气节目《康熙来了》走过近12年,播出了近3000集后,仍在2016年年初停播,当时有媒体评论:“聊天综艺”已是明日黄花。
后来发现,这说得很不对。《康熙来了》的主持人蔡康永至今仍在《奇葩说》里聊得风生水起,而号称“中国首档说话达人秀”的《奇葩说》,已在爱奇艺开播到了第四季;5月24日,名嘴窦文涛主持的《圆桌派2》也开始上线。再浏览各大视频网站的综艺频道,《吐槽大会》《火星情报局》《拜托了冰箱》《暴走大事件》《非正式会谈》……“聊天综艺”在这个春夏之季,生机勃勃地草长莺飞。网络综艺就这样从唱歌、跑步、秀娃,进入了“聊天”时代。
“颜值”次要,最考验的是大脑
腾讯在去年年末发布的《娱乐白皮书》显示,截至2016年11月30日,卫视周末晚间档综艺节目共144档,比去年同期增长21%,其中语言类节目数量翻了一倍。2016年网络自制综艺播放量排名,《爸爸去哪儿第四季》排名第一,排名第二的是《火星情报局》。
《火星情报局》目前已经播完两季,这一档毫无IP可言的节目,最大的“咖”大概就是主持人汪涵,形式也非常简单,一群嘉宾讨论新鲜事物。而另一档风格相似、引自韩国的《拜托了冰箱》中国版,也已经播到了第三季,虽然自我定位为“大型明星美食类脱口秀”,但往往是最大的明星——主持人何炅,带着一群名不见经传的艺人,形式也很简单——聊天。
当流量小生、小花用“盛世美颜”占据影视荧屏时,一群兢兢业业数年也没有大红大紫的“通告艺人”通过“聊天综艺”,找到了新的出路,甚至吸引了一些有知名度的明星。比如,《奇葩说》第四季公布的嘉宾名单有徐静蕾、苏有朋、林志玲、黄磊、陈可辛、宋佳、赵又廷、春夏等。
而5月8日开播的一档脱口秀节目《脑力男人时代》,更是直接把明星的“智商”作为卖点。嘉宾中,李诞是《吐槽大会》的策划人,因《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被观众所知的95后演员张宥浩,智商高达140,冯德伦毕业于美国密歇根大学,李治廷毕业于英国帝国理工大学物理专业……
与此前让明星跑起来、动起来、折腾起来的综艺不同,“聊天综艺”考验的是大脑,连明星赖以生存的“颜值”都退居其次。毕竟,如果你把天聊死了,长得再好看也没用。综艺节目这样的变化也被数据印证。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综艺节目的观众是最不“看脸”的一个群体,76.7%的观众认为嘉宾的“综艺感”最重要,而“看脸颜值高”(9.1%)和“想看普通人”(8.8%)的观众比例居然所差无几。因此,综艺节目进入“聊天”时代,让很多口才好的艺人和主持人,找到了事业的新起点。
广告直白植入竟无违和感
“聊天综艺”并不算一个新鲜事物,其中一种主持人和嘉宾对谈的形式,可以远追到《艺术人生》《鲁豫有约》《杨澜访谈录》……当聊天聊到了网上,节目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最明显的就是风格。尽管《朗读者》依然以极具古典美的方式成为观众心中的文化标杆,需要承认的是,这样的风格并非是网络受众的最爱。于是,在总体轻松的基调下,“聊天综艺”有的追求新锐观点,有的追求幽默吐槽。
阿里巴巴文化娱乐集团大优酷事业群高级副总裁王平曾表示,希望以《圆桌派2》为代表的文化类内容,能够真正打开全民思考的阀门,掀起全民文化热,让文化类内容从“清流”成为热流。《圆桌派》第一季上线后,三个月总播放量破1亿,并获选豆瓣“年度最佳文化节目”。据统计,《圆桌派》以20至35岁的年轻精英为主,且多为本科以上的人群。
既然是“聊天综艺”,自然要用紧扣时代的话题吸引人。《圆桌派2》的话题包括“从人物谈出身对人的影响”等。相比之下,《奇葩说》的话题显得更潮、更新锐:“给走投无路的人捐款蠢吗”“婚礼真的有必要吗”“父母提出住养老院支持吗”……有的议题甚至堪称“奇葩”:“愿意帮爱人一键恢复记忆吗”“得高等生物的蛋该毁灭吗”“爱上人工智能算不算爱情”……
“聊天综艺”也为广告商找到了新的机会,由《奇葩说》开始的“花式”口播广告,逐渐蔓延到整个喜剧类的聊天节目。节目组和观众都发现,与其遮遮掩掩,不如大大方方,让广告本身成为节目的一个“梗”。无论是《吐槽大会》的药品广告和手机广告,还是《拜托了冰箱》的各种食品广告,都毫无违和感地在节目中随处可见,观众也十分买账。有时候甚至觉得,没有广告,这个节目似乎缺了点什么。
长期以来,广告赞助是综艺节目生存的“奶娘”,但广告与节目内容又似乎存在着天然的矛盾,这让综艺节目制作方总是小心翼翼地游走于观众和广告商之间。“聊天综艺”中对广告大胆、直白、刻意地植入,让观众不但毫无违和感,反而将其当作节目的一大看点,这种变化与其说节目形式进行了创新,不如说观众的心理发生了改变,而观众的这种心理变化值得所有综艺节目制作人员好好研究。
脱口秀正在完成本土化之路
随便点开几个视频网站,就能发现,脱口秀节目已经成为其综艺频道的一级分类,甚至还会细分到“美式脱口秀”。作为“聊天综艺”的一种形式,脱口秀正在完成自己的本土化之路。
脱口秀(Talk Show)是标准的舶来品,据说起源可一直追溯到18世纪英格兰地区的咖啡吧集会,人们热衷在集会上讨论各种社会问题。在《简明广播电视词典》中,脱口秀被定义为“通过讨论对新闻或社会问题进行评论、表达观点的一种形式”。然而,脱口秀真正得到发展是在美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脱口秀在美国成为一种时尚,脱口秀节目一度占到节目总量的40%。
对中国人来说,脱口秀还是个新鲜事物,毕竟人们更熟悉的一类相似的节目是相声——马三立的传统单口相声,从形式上和脱口秀有“近亲”之嫌。直到周立波(“海派清口”)、高晓松(《晓说》),到金星(《金星脱口秀》),再到后来更年轻的王自健(《今晚80后脱口秀》),这一批节目不仅以脱口秀命名,在内涵上也更接近脱口秀的初衷——尖锐、自嘲与被嘲、贴合新闻和社会问题。
所以,当《吐槽大会》在今年年初横空出世时,网络的“吐槽文化”和舶来品脱口秀一拍即合,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对习惯彬彬有礼的中国人来说,上节目接受“冷嘲热讽”,要先过心理坎儿了。录制节目前,策划人往往会先和嘉宾商量好,哪些能说,哪些不能说,再量身打造一些段子。
这些变化说明,作为舶来品的脱口秀正在中国大地上完成自己的本土化之路。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随着节目数量激增,脱口秀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有些节目缺乏专业严谨的态度,为了吸引受众眼球,故意使用各种大尺度、重口味的劲爆语言和花字特效来制造笑点、话题或戏剧冲突,有的甚至讲黄段子,故意泄露嘉宾隐私,进行人身攻击。一些嘉宾的观点看似敏锐犀利,实则肤浅片面、漏洞百出,甚至偏激不当、蛊惑人心,在观众中产生了不良影响。
进入“聊天时代”的综艺节目,核心看点在于观点和语言,所以“聊天的质量高低”是这些节目能否获得成功的“命门”所在。因此,提高节目中聊天的质量,不仅需要互联网规章制度的制约,更需要制作者提高自觉性和自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