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文化事业欣欣向荣,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在新时代绽放熠熠华彩;文旅产业提质增效,鼎力添彩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铜川市王益区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加快推进文化建设在该区落地生根、拔节生长、开花结果,不断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持续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王益新篇章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和有利文化条件,全区宣传思想文化战线气象万千、生机勃发,为文化强国建设汇聚起澎湃激荡的“王益力量”。
文化建设,王益有底气。这底气,来自锦绣铺地的厚实“文化家底”。
王益人文景观丰富,有记载的文物古迹49处,是中华“龙”文化的肇始地,是中国古代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孟姜女传说”的发源地,是驰名中外的耀州瓷发祥地,更被誉为“孟姜女故里·耀州瓷家乡”。其中,起源于唐、兴盛于宋,素有“十里窑场”之称的耀州窑遗址、耀州窑博物馆是目前全国最大的专题性古陶瓷博物馆,这些文化资源繁若星辰、璀璨多彩,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库。
扎根这一片文化沃土,王益儿女有着满满的文化自信。而“文化沃土”更好孕育文明之花,让文明之风劲吹,全区分布的文明校园、文明社区、文明村,各具特色,又殊途同归,共同构成了王益强大的文明矩阵。
多年来,王益区持续补短板、强供给、优服务,多措并举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丰富多彩的文明实践活动在此轮番上演,“我们的节日·端午”文明实践示范活动让大家在传统节日氛围中感受文化魅力;一批批“道德模范”“身边好人”不断涌现,累计表彰各级最美家庭等100余户,19户家庭荣获“全国最美家庭”“全国五好文明家庭”等称号,30余人荣获“中国好人”“陕西好人”称号,营造了“人人争当典范”的社会道德风尚;“遍地开花”的城乡文明实践阵地不断汇聚各界正能量,无偿种牙、免费拍照、义务理发等志愿服务力量,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切实为群众带来触手可及的民生实惠……这些星罗棋布的阵地,如同强大的根系网络,持续为王益的文明之花输送着养分,让文明新风浸润城乡每个角落。
文化遗产,不可再生,不可替代。为守护王益瑰宝,传承文化基因,王益区以“遗产丰富,氛围深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为主导思路,坚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积极探索“非遗+”,为推进“文化强区”建设不断添砖加瓦。通过打造传承阵地,建设非遗传习室展现非遗魅力;开展非遗技艺培训,创造性传承区域优秀文化;持续深化“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活动,促进公众对非遗的保护意识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活化传承上,广大非遗传承人、文物保护工作者矢志不渝,为精心守护好文化遗产,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他们紧抓端午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桃花节等重要节点,借助大型节庆搭建展示平台,以展演、出售非遗产品等形式,组织金属錾雕、刺绣、剪纸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在节庆氛围中集中亮相,推介王益非遗项目,推动民俗文化从历史场景向现代生活转化。
如今,放眼王益,五彩斑斓的文化遗产与雄奇秀美的锦绣山河,共同铺展出一幅生机勃发的动人画卷。新征程上,王益区正凝聚起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区的磅礴力量,用实际行动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让文化和自然遗产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当传统在创新中焕发新生,文化便成为产业升级的隐形引擎。王益区充分展现“孟姜女故里 耀州瓷家乡”独特文化资源优势,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持续放大文旅融合综合效应。其中,有一抹“乡村色”格外亮眼,孟姜塬村作为“首届陕西特色魅力田园”观赏点,全国乡村精品旅游线路“黄河岸边 古镇古村”之旅所在地,每到桃花观赏时节,大批游客慕名前来,不仅观景,还能一睹“姜女故里·秦人村落”风景区的主题文化风采,同时,孟姜塬桃文化主题展示馆应运而生,推出的各色文创产品,更是让桃产业绽放新光彩、乡村旅游增加新“看点”,为进一步赋能农文旅融合发展、振兴“桃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还有,那一抹“研学色”吸睛添彩,王益区通过“公共文化+研学+旅游”的模式,规划设计了红色文化、民俗文化、耀瓷文化等8条王益特色文化研学体验旅行路线,激活地方文化内生创新创造力。
面对酒香也怕巷子深的现实,文化工作如何推陈出新;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思潮,文化工作如何守正创新;面对探索示范先行的时代使命,文化工作如何破题开新……在加快建设高水平文化强区的新征程中,王益不断向内发问,让行动去说话、致广大尽精微、步步逼近完美,并留下“我们应当行!我们必须行!”的铿锵之声,逐一破解难题,让文化的力量照亮前行的每一步,书写属于王益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