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理万象 墨韵千秋:户广生的艺术人生与时代担当

2025-07-21

  在当代中国画坛,户广生(字艺鸿)是一个无法绕过的名字。他既是传统笔墨的守护者,又是绘画语言的革新者;既是学院派的传承人,又是肌理画派的开拓者。从山东曲阜的瓷板艺术墙到英国皇家美术学院的典藏展厅,从故宫专家的亲授弟子到国务院特殊津贴的获得者,他的艺术轨迹不仅勾勒出一位画家的成长史诗,更映射着中华文化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破茧成蝶 肌理画派的诞生

  2013年,户广生在一次敦煌写生中顿悟:千年壁画的剥蚀感、大漠风沙的颗粒感,与宣纸水墨的碰撞,催生了他对“物质性绘画语言”的探索。经过十年实验,他独创的“肌理技法”打破了传统水墨的平面性——通过矿物颜料、纤维媒介与多层皴染的结合,使画面产生浮雕般的触感与光影变化。2023年,由故宫、北大、清华等机构联合认证的学术报告正式将这一风格定义为“肌理画派”,标志着中国画在材料与维度上的重大突破。

  代表作《四季飘香》以四时花卉为题材,花瓣的肌理层叠出时光的厚度,远观气韵生动,近触如抚丝绸。此作入选《荣宝斋》特刊时,评论家称其“以触觉唤醒视觉,让宋元工笔在当代重生”。

  根脉与超越 一位文化使者的双重使命

  作为中华历史文化代言人,户广生的艺术始终扎根传统。2022年拜师故宫书画鉴定泰斗单国强后,他系统梳理了明清宫廷绘画的技法谱系,并将其融入创作。同年,《梅兰竹菊》四条屏被镌刻于曲阜夫子洞外景墙,成为“永不落幕的儒家艺术教科书”。与此同时,他的国际化表达同样耀眼。2025年《祥龙献瑞》被英国皇家美术学院收藏,画面中龙鳞的肌理以东方漆艺与西方坦培拉技法交融,英国《艺术评论》称其为“东方的克利姆特”。这种“以古入今,中西共鉴”的实践,正是中国文化自信的生动注脚。

  讲台与舞台 艺术教育的公共情怀

  在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的课堂上,户广生倡导“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他带领学生深入太行山写生,将肌理技法与地貌特征结合,培养出大批兼具学术深度与市场感知力的青年画家。他的公共艺术实践同样瞩目:2021年海南卫视春晚上,他现场挥毫《富贵满堂》,让电视观众见证水墨从宣纸到立体的神奇转化;2024年参与设计的北京地铁“艺术走廊”项目,用肌理壁画重构《千里江山图》,使传统美学走入日常空间。

  时代坐标 从艺术家到文化符号

  户广生的成就清单读起来像一部微型美术史被国际认可:莫罗杰奇诺金奖、英国皇家收藏,让中国画站上世界对话平台;国家荣誉:国务院特殊津贴、国宝档案收录,标志着主流文化对其价值的肯定;学术高度:肌理画派的理论构建,填补了中国画材质美学的空白。

  但其更深远的意义在于,他证明了传统的生命力——当《崛起的力量》将他的故事载入全球百位杰出华人史册时,传递的正是中华文化在守正创新中走向未来的范式。户广生曾说:“肌理是岁月的年轮,笔墨是心灵的指纹。”从齐鲁大地到国际艺坛,他始终以画布为战场,以创新为武器,在全球化语境下重建中国艺术的叙事权。

  户广生的《数向春烟舞》琵琶仕女图,主体采用"青白配"(湖蓝琵琶/雪青衫裙)打破传统仕女画的暖色系惯例,袖口红蓝纹样暗合敦煌飞天色彩基因 ,松树盆栽的红果与茶盏朱砂釉形成色彩呼吸点,其位置严格遵循黄金分割的视觉引导。琵琶柱视觉约15°倾斜,似乎在暗示弦的振动频率 ,右手轮指姿态,精准还原《琵琶行》"轻拢慢捻"的指法谱系 。此画真可谓是妙笔生花!

 

内容来源:中国法治建设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