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夏建涛:打造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 数智赋能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4-04-02
来源:智慧中国    

  引言:2024年3月25日,由国务院国资委机械工业经济管理研究院指导,《智慧中国》杂志社、国声智库、智慧中国大数据产业重点实验室主办,上海全应科技有限公司承办的“智慧中国数字能源论坛”在北京举办。这是今年全国两会召开以来,围绕数字能源举办的首场论坛。国务院国资委机械工业经济管理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上海全应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夏建涛在会上发表了题为《数智赋能+:打造热电能源新质生产力》的主题演讲。会后,国声智库执行主任、《智慧中国》杂志社副社长、智慧中国大数据产业重点实验室主任徐蕴峰邀请夏建涛作客《智慧中国》杂志会客厅,双方围绕数字能源高质量发展、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人工智能+”、打造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等话题进一步展开对话交流。

  【主要观点】能源是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点领域,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在能源领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关键在于不断加快能源科技创新步伐,尤其是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能源领域的应用,推进能源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能源企业及相关工业互联网企业要协同合作,抢抓人工智能发展新机遇,不断在业务场景中推广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应用,推进人工智能赋能能源产业焕新升级,助力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服务“一带一路”能源合作。

  智慧中国:在数字经济深度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当下,数字革命应如何与能源革命深度融合,赋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及新型能源体系建设?

  夏建涛:能源关系国计民生,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能源的进步。中国煤多油少的矿产资源分布决定了长期以来以煤炭为主的传统能源体系,煤炭支撑了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高速发展,但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煤炭资源消耗问题,使得传统的能源体系不足以支撑中国未来的现代化建设需要。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我们党和政府密切把握时代发展潮流,提出建设新型能源体系这个宏大架构。

  新型能源体系最主要的特征是安全高效、绿色低碳,最重要的表现是能源结构调整,即非化石能源逐步替代化石能源成为主体能源。经过近几年的高速发展,我国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在2023年首次超过火电装机规模,占总装机容量比重在2023年首次超过50%,煤电装机占比首次降至40%以下。不过,从发电量看,2023年煤电发电量占总发电量比重接近六成,煤电仍是当前我国电力供应的主力电源。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清洁低碳能源具有随机性、间歇性和波动性等特点,难以达到电网的并网要求。这就给能源结构调整和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深入推进能源革命,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报告同时强调:“发挥煤炭、煤电兜底作用,确保经济社会发展用能需求。”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发挥好煤炭在能源供应保障中的兜底作用,同时重视煤炭清洁利用,推动煤电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另一方面在保供应的前提下尽快减轻对煤炭和煤电的依赖,加快构建以清洁低碳能源为主体的新型能源供应体系,有序减量替代。

  在这个过程中,数字技术扮演着重要角色。国家能源局于2023年发布《关于加快推进能源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要推动数字技术与能源产业发展深度融合,释放能源数据要素价值潜力,有效提升能源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水平,促进能源数字经济和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贯彻落实意见要求和全国两会精神,我们要加快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能源领域的推广应用,用数字科技赋能高压、输变电的网络系统,赋能储能,最终赋能用电端,让整个能源系统从“源网荷储”四个方向全面打通、全面数字化,实现精准动态地调控燃煤热电机组和风光发电机组,精准调峰调频,最终构建一个稳定高效、智慧灵活、绿色含量越来越高的新型能源体系。

  智慧中国:从去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到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新质生产力成为热词。能源领域如何打造新质生产力?

  夏建涛: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结合现代科技的发展趋势,以及国内国际整体局势的变化,提出来的指引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一个方向性的理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还是科技创新,要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促进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

  在能源领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关键在于不断加快能源科技创新步伐,尤其是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能源领域的应用,推进能源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全应科技从2016年开始,重点研究如何把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与发电,尤其是与燃煤热电的技术深度融合,将数字科技融入到整个能源生产过程中去,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热电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自动化和高效低碳化。最终使热电生产能够不再依赖于人的经验,而是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99%以上的自动化运行,而且运行的效果也远远超过基于经验的操作水平。

  历经8年4代产品技术积累,全应科技第五代ADMC热电智能调控系统已经在全国13个省近100家热电企业付诸了实践,从实际使用的效果来看,都得到了客户的肯定。除了赋能燃煤热电,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打磨人工智能技术,希望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其他高能耗流程工业。我们正在打造智能化水泥厂,致力于实现从前端的生料沫烧制到熟料沫整个过程的无人化、智能化;我们还将把这一努力延伸至化工、造纸、冶金等行业。我们希望用人工智能技术为这些高能耗产业赋能,实现高能耗产业的“人工智能+”发展新模式,为推动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贡献一份力量。

  智慧中国: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能源企业要如何抓住人工智能这个历史机遇,以此来提质增效,获得新的发展?

  夏建涛:我理解的“人工智能+”就是要把人工智能有效应用到各行各业,推动中国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全国两会召开前夕,国务院国资委召开“AI赋能 产业焕新”中央企业人工智能专题推进会,强调中央企业要把发展人工智能放在全局工作中统筹谋划,开展AI+专项行动,深入推进产业焕新,再次释放出央企将加大力度投资发展人工智能的明确信号。全国两会期间,“人工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也让人工智能一夜之间成为全国上下每个老百姓耳熟能详的名词。

  人工智能经历了漫长的近70年的发展历史。近年来,随着底层的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的崛起以及强大的计算芯片的出现,人工智能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在人工智能大模型时代,智能涌现呈现出了超乎人们想象的智能化。每隔12个月,大模型的规模就会翻倍地成长。我们可以预期,在不断精进的算力和数据的加持下,大模型将快速实现对全人类的知识的总结、沉淀和推演,在不久的未来构建出一个超越人的智能计算机体系,这将带来一次彻底的科技革命。

  由数字经济引发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已经成为全球各大主要国家竞争的制高点。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展数字技术、数字经济,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23年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党和政府多次出台各种鼓励政策,成立发展基金,支持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研究。

  中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通用计算领域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但是我们最大的优势在于中国有全世界规模最大、门类最完整的工业产业体系,所有工厂里的机器每分每秒的运转,都产生了大量的工业产业数据。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10月18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我们要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描绘出了中国发展数字经济的路线图,也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出了根本遵循。

  我坚定地认为,中国要发挥丰富的工业产业数据和应用场景优势,利用我们的计算能力,打造面向产业的人工智能体系。全应科技聚焦打造热电能源这个垂直赛道里面的人工智能模型体系,经过8年的努力,利用热电领域的数据,结合工业机理,打造出了能够全面覆盖热电生产全过程的数字模型体系,实现了电厂无人化、全自动化运行。全应科技这个成功案例也再次证明了,我们走“人工智能+产业赋能”这条路是行得通的,而且是适合中国国情和时代需求的人工智能独特的发展道路。

  人工智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拐点,它驱动了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迈向全新的数字社会。我们要牢牢抓住人工智能产业机遇,充分利用丰富的数据资源、场景资源、人才资源,持续推进有中国特色的人工智能技术体系发展。我相信,在这次科技革命中,中国将在全球数字版图中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

  智慧中国: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新十年的起点。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一带一路”能源合作迎来哪些机遇?

  夏建涛:“一带一路”是中国面向未来世界格局的一个重大的战略性部署。中国具有全球最强的工业产能,“一带一路”是中国产品出口最重要的一个通道。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重点领域,10年来,“一带一路”能源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一大批能源合作项目落地生根,为促进世界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新动能。

  全应科技积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伟大构想,在陕西西安设有规模庞大的研发中心;2023年12月,全应科技与西安高新区管委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西安数字能源创新中心,以此加快推进陕西省、西安市能源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合力将西安打造成我国“数字能源之都”。陕西是一个能源大省,陕北的煤炭、油气资源非常丰富,在全国能源版图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西安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在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中,西安是一颗璀璨的丝路明珠,也是中国向西开放的门户。我们希望搭建更多的创新平台,把全应科技的智能化技术与陕西本地的能源产业深度融合、赋能,推动陕西能源产业向着高效低碳的方向发展,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能源支撑,为国家“双碳”战略目标实现创造价值。

  我与许多能源集团的专家交流,目前“一带一路”能源合作遇到最大挑战是:中国应该怎样把建好的发电厂移交给当地国家,让当地人能够安全、稳定地生产发电?这就更加需要利用数字化智能化的技术去赋能“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热电生产,实现热电厂的生产运行智能化、自动化、安全化、高效化。我们希望,全应科技能够跟随“一带一路”建设的步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服务于共建国家的能源产业,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打造能源产业新势力、迈向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这是我们的使命和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