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忙乘组”安全回家(科技自立自强·逐梦深空)

2022-12-0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12月4日20时09分,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被称为“最忙乘组”的神舟十四号航天员陈冬、刘洋和蔡旭哲安全出舱、身体状态良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提早筹划多次演练,为首次夜间低温返回做足准备

  此次神舟十四号飞船在寒冬季节夜间返回,这是着陆场系统时隔17年又一次在夜间执行航天员搜索救援任务,极寒和暗夜给搜救任务带来很大困难和挑战。

  根据气象部门预测,着陆当天气温低至零下15摄氏度。为此,东风着陆场提早筹划,充分准备,迎接航天员回家。

  12月1日,神舟十四号搜救回收任务组织最后一次全系统综合演练。此前,东风着陆场已经分阶段组织了多次演练。其中,直升机搜救分队通过14个场次的夜航训练和降落训练,突破了直升机夜间在戈壁软沙区降落的关键技术。地面搜救分队对着陆区进行了地毯式勘察,详细记录和整理了车辆易通行轨迹,为夜间快速机动做好了准备。除搜救任务之外,地面分队还承担了医监医保、外围警戒、返回舱处置与回收等重要工作。

  载人航天工程着陆场系统副总设计师、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正高级工程师卞韩城说:“针对夜间搜索难题,基于我国北斗导航系统在着陆场应用,科技人员建设了天空地一体化搜索引导体系。同时调配具有微光、红外功能的小微型光学设备在地面布阵,提升夜间搜索发现返回舱的能力。测控通信部门增加了设备数量,搜救回收车辆也进行了相应的改进改装。”

  夜间极寒条件可能会导致设备异常,东风着陆场对所有野外工作设备均进行了抗低温防护,为车辆加装了低温启动装置,给通信设备配足了备用电池,着陆现场临时搭建场所均按8小时供暖配齐电力保障设施。

  卞韩城说:“现场的医监医保医疗救护车也得到维护升级,加装了燃油暖风机调节车厢温度,20分钟内可将舱内温度升高至20摄氏度以上。航天员在着陆现场就能吃上热饭、喝上热水、用热水洗漱。此外,医疗救护队还为航天员准备了保温毯、保温被和暖宝宝等。”

  “太空天路”全程助力,确保飞船和航天员安全“回家”

  航天员在返回地球家园前,要经历“整理房间”、“收拾行李”、锻炼身体、熟悉流程等多个环节,其中航天员与地面的联系以及航天员的身体健康状况,都是地面科研人员最为关注的事情。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西安分院为空间站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研制的中继终端,是空间站与地面建立通信联系的重要通道,航天员在空间站内生活的状况、与地面的通信以及地面对空间站的测控,都是通过中继终端来实现的。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载人飞船系统总体副主任设计师彭华康说:“‘三舱’内的仪表计算机应用软件,可以提供空间站各个系统的工作状态以及航天员的身体状况,这些信息最终通过中继终端传回地面,供地面的科研人员进行数据分析。”

  当航天员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进入神舟十四号飞船后,“太空出差三人组”就踏上了回家路。

  中继终端在返回前的几天正式开始工作,通过与天链中继卫星实现“太空握手”,搭建了信息传输的太空通道。地面与飞船和航天员的通信,地面测控信号的传输都需要通过中继终端搭建的“太空天路”来完成。

  在神舟十四号飞船返回舱返回地面的过程中,地面测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地面测控站通过计算飞船返回控制参数,控制飞船的顺利返回。为进一步确保航天员的安全,提升飞船自主运行的能力,飞船系统设计了在轨自主应急返回的救生方案。一旦飞船与地面失去联系,地面指挥系统无法为飞船计算准确的落点,飞船将启动自主应急返回系统。

  返回器进入大气层时,与周围空气激烈摩擦,会形成一个高温高压的电离气体层,这个气体层包裹在返回器表面,隔绝返回器与地面测控站之间的通信联络,形成一个黑障区。这种危险的现象,会使返回器偏离预定的着陆区域,延误对返回器的及时搜索和救援,严重时还会危及飞行安全,甚至可能危及航天员的生命。

  为解决黑障区的跟踪测量问题,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23所科技人员使用自主研制的两款雷达,从神舟十四号飞船进入大气层就开始跟踪测量,有效确保飞船和航天员安全顺利“回家”。

  9种模式精准定位,实现返回舱顺利回收着陆

  回收着陆是载人飞船飞行任务的最后阶段,也决定着飞行任务的最终成败。

  为保证航天员的生命安全,提高回收着陆系统工作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8所为回收着陆系统设置了9种故障模式,涉及正常返回、中空救生、低空救生3种基本返回工作程序,以全面保证返回舱的安全返回与着陆。

  当神舟十四号飞船返回舱顺利返回地球家园后,如何迅速找到返回舱和航天员成为地面搜救人员最关心的事情。

  天线网络是航天员与地面建立联系的重要信息通道,所有与地面建立联系的信号都必须通过天线网络进行分类、过滤和传输。神舟十四号飞船返回舱天线网络要在飞船着陆后,通过开关选择接通朝向地面上方的天线,确保地面的搜救人员可以通过天线网络来找到返回舱。

  为保证地面搜救系统及时搜索到返回地面的返回舱,除布设一定数量的雷达,跟踪测量返回舱轨道并预报落点位置外,返回舱上还配有自主标位设备,告诉搜救人员“我在这里”。

  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专家介绍,为方便夜间寻找返回舱,飞船返回舱的“肩部”位置装有闪光灯,便于直升机在夜间发现返回舱。当返回舱降落在海上时,返回舱底部装有的海水染色剂会缓慢释放,将附近水面染成亮绿色,持续时间可达4小时,以引导飞机和救捞船搜索。

  《 人民日报 》( 2022年12月05日 12 版)

  (责编:白宇、岳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