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①:熊国锦(二排左三)和实习所在班级学生合影留念。 胡紫薇摄 图②:张然在主题团日活动中分享学习心得。 陈小维摄 图③:杨皓博(左)和顾明远先生在一起。 北师大党委宣传部供图 数据来源:教育部 |
习近平总书记9月7日给北京师范大学“优师计划”师范生回信,对他们寄予殷切期望:“希望你们继续秉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珍惜时光,刻苦学习,砥砺品格,增长传道授业解惑本领,毕业后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努力成为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2021年起,国家启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简称“优师计划”),由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与地方师范院校采取定向方式,每年为832个脱贫县和中西部陆地边境县中小学校培养1万名左右师范生。本报记者采访3名北师大首届“优师计划”学生,倾听他们毕业后将扎根基层教书育人的心声。
——编 者
物理学专业学生杨皓博——
“像前辈一样成为真正的师者”
“初中时,我就被父母送到了四川绵阳读书。也有同学和我一样,为了接受更好的教育远走他乡。当然,还有更多同学受限于家庭条件,最终也没走出大山……”物理学专业的杨皓博,家在四川省巴中市诺水河镇。
正是这段跨地区的求学经历,让杨皓博深刻体会到了区域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希望大山里的孩子未来在家门口就能接受良好的教育,“长大后返乡从教”的理想便在他心中萌发了。去年高考,杨皓博决定报考北师大“优师计划”。
大一寒假时,杨皓博返乡调研,和巴中市一名小学副校长进行了交流,副校长的想法让他很受触动:现在乡镇学校的硬件设施水平不断提升,也培养了一批优秀教师。不过有的教师在取得一些成绩后,会选择跳槽到外地条件更好的学校。这名副校长感叹:“我特别希望家乡的基础教育越办越好,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能回到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扎根下来,用爱和智慧点亮孩子们的人生路。”
副校长的这句话,烙在了杨皓博心中。“家乡养育了我,学成之后回到这片土地,扎根家乡基础教育一线,是我作为‘优师计划’学生的使命!”杨皓博暗下决心。
今年暑期,杨皓博参加了学校组织的120周年校庆寻访活动,拜访北师大资深教授顾明远。“我搀扶着顾先生在校园里散步,先生得知我是‘优师计划’学生后,便回忆起他当年留学回国后,到北师大附中任教的经历。” 杨皓博感慨:先生这份割舍不掉的育人情怀,真是令人佩服!
夏日炎炎,校园里绿树成荫,有许多蚊虫,先生接过工作人员准备好的止痒膏,坚持先给在场的同学们抹。看着眼前这位两鬓花白的老者,那一刻,杨皓博眼眶湿润了……寻访活动还安排了录制授课,93岁的顾先生坚持给同学们上了一堂完整的课。他在黑板上写道:“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教书育人在细微处,学生成长在活动中。”
耄耋之年,仍率先垂范,悉心指导后辈。“我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杨皓博说,“我想向顾先生学习,像前辈一样成为真正的师者!”
作为一名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走出的孩子,杨皓博是教育的受益者,也是教育差距的亲历者。“学成之后,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锤炼本领、增长才干,勇毅前行!”杨皓博坚定的话里充满对未来的期待……
生物科学专业学生张然——
“影响更多有志于从教的同学”
生物科学专业的张然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乐市。她初中时的班主任姓江,是一名来自武汉的援疆老师。
当时,班里有些同学英语基础薄弱,学习起来格外费劲。江老师每周末都会在学校里义务辅导。在她的努力下,班级整体的英语成绩有了很大进步。课余时间,江老师还经常和同学们谈心,同学们都愿意和她敞开心扉。张然说,“大家的关系非常融洽,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
“孩子们,遇见你们是我最大的财富……”他们毕业那天,江老师哽咽着送给大家的毕业寄语,张然至今记得。
“江老师从武汉来到祖国西北,践行人民教师的使命担当。我是这片土地上长大的孩子,更应懂得反哺这块养育了我的土地!”张然说,“我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名像江老师一样的好老师。”
大学这一年的学习生活,张然增长了学识,开阔了眼界,更明晰了未来的从教之路。张然说起另一名让她印象深刻的老师——教授动物学的韩洁。
韩老师有着丰富的野外科考经历,讲起专业知识深入浅出。“韩老师在研究渤海中部、南部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方面颇有建树,学养深厚,教学方式灵活多样,深受同学们的喜爱。”
实验课上,韩老师十分严格,一再强调:“实验是生物科学教学的基础,不打牢这个基础,就做不了合格的生物老师。”
更让张然敬佩的是,韩老师还曾经在新疆大学援疆工作3年。“以后我的课也要像韩老师的一样有趣精彩!同时,我还要做一名研究型老师,结合新疆富有特色的生物多样性,让学生发现新疆的更多魅力。”
“求学路上遇到好老师是我的幸运。”在北师大的学习经历让张然明白,成为一名好老师,需要不断完善自我,提升专业素养,锤炼教学技巧。她知道,自己离成为一名好老师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如今,张然已经做好了规划:毕业后回到基层教育一线,用自己的学识和阅历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张然说:“我想影响更多有志于从教的同学,一直在三尺讲台上发光发热……”
地理科学专业学生熊国锦——
“帮助大山深处的孩子走出去”
“有困难随时找我!”小学老师的一句话,深深印在了熊国锦心中。地理科学专业的熊国锦,来自贵州省岑巩县思阳镇盘街村,小时候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爸妈常年在外打工,他跟着爷爷奶奶生活。
熊国锦对童年的这段经历记忆犹新:“有一次我生病了,老师背我去医院,还垫付了医药费。第二天我准备还钱,老师却坚决不收,还说有困难随时再找她。”
从那时起,当一位优秀人民教师的梦想,便像种子般在熊国锦心中悄悄种下。2021年,填报高考志愿时,一看到北师大“优师计划”,他毅然决定报考。“既能实现教师梦,又能回报家乡,像我的老师一样,帮助大山深处的孩子走出去。”
今年,按照学习计划,熊国锦和同学们来到原国家级贫困县贵州省黄平县,在当地一所中学做教育实践,当了回临时班主任。
为了让同学们更快接纳他,熊国锦每天都会抽时间和孩子们谈心,记录每位同学的性格特点和学习困惑。熊国锦说:“有一个学生对高三快节奏的学习生活不适应,不知该往什么方向努力。我就和她一起分析薄弱学科,帮助她制定针对性更强的学习计划;并且鼓励她多和同学们交流,勇敢地表达自己。”
临别之际,这位同学给熊国锦写了一封信:“好老师的言行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因为您,我也想成为一名人民教师……”
“短短14天,孩子们不仅接纳了我,还因为我的一句话、一堂课,喜欢上了教师这份职业。”熊国锦说。
在北师大学习一年多,熊国锦时刻在为当一名好老师做着准备。为了提升教学能力,他报名参加学校组织的未来教师素养大赛。为了写好教案,他查阅上百篇资料,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一遍遍请老师帮忙打磨。为了讲好模拟课堂,他对着镜子反复练习,一遍遍录制,请同学提意见。熊国锦高兴地说:“最终,我的教案从几百份参赛教案中脱颖而出。”
“我从大山中来,将来还要回到家乡去,扎根大山里的教学一线。”熊国锦说,“我要严谨笃学,不断充实提高自己,努力成为学生喜欢的好老师。”
努力成为“四有”好老师(记者手记)
“教过我的老师很多,至今我都能记得他们的样子,他们教给我知识、教给我做人的道理,让我受益无穷。”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深情地说。
每个学生的心中都铭刻着好老师的形象:学生生病,毅然背起赶赴医院;利用周末,给英语基础薄弱的孩子义务补课;耄耋之年,继续悉心指导后学……在几位年轻师范生的求学之路上,好老师就像一盏盏明灯点亮了他们的教师梦,坚定着他们毕业后扎根基层、教书育人的决心。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一大批优秀教师坚守立德树人初心,用教书育人的实际行动书写着为学、为事、为人的感人故事,树起万千学子心中当之无愧的“大先生”!见贤思齐,后学们薪火传承,走上讲台,继续为学子们倾心付出,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人们常说,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希望每个孩子都能遇到好老师!“优师计划”的师范生们,早早地树立教书育人的远大理想,着实给人希望!然而,好老师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教学管理实践中、在教育改革发展中锻炼和成长起来的。未来的路还很长,他们须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走好属于自己的为师之路。
相信新时代的师范生,一定能跑好交到他们手中的这一棒,努力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
本期策划:康 岩
版式设计:沈亦伶
《 人民日报 》( 2022年09月22日 06 版)
(责编:赵欣悦、岳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