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文物活化利用 推动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

2022-07-25
来源:中国网    作者:徐蕴峰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作为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博物馆是文物的保存者,更是历史的记录者,担负着文化保护和文明传承的重大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地指出:“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博物馆逐渐从单一的实体形态向具有完整智能生态系统的智慧博物馆方向发展。越来越多的博物馆正在向着智慧化、智能化迈进,充分运用网络化、系统化、数字化的手段和载体,在公共服务、展览体验、藏品保护、文化传播等方面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遗产资源有效利用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博物馆融入经济发展、惠及大众生活的重要手段,是传承优秀历史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它能让文物“活起来”,让观众把博物馆 “带回家”。

  推动文物活化利用,守护传承展示中华文明优秀成果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文化创意产业是依据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等创意、创新、创造衍生出来的新业态、新产品,依托数字技术、创意和产业化的方式开发、营销。我国拥有76.7万处不可移动文物、56处世界遗产、1.08亿件可移动文物,数量巨大的民间文物、散落海外的流失文物,共同构成有待深度挖掘和利用的中华文化遗产。在保护、管理好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既是文物价值的彰显,也是文化的传承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创建110周年之际,总书记在给博物馆老专家的回信中再次强调,“推动文物活化利用,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

  近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在这篇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明确要求: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敬畏历史、敬畏优秀传统文化,重视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为历史和考古工作者开展研究、学习深造、研修交流提供更多政策支持;要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广泛宣传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教育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指引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被唤醒激活、弘扬光大,文物和文化遗产越来越焕发出勃勃的生机和活力。一部舞剧《只此青绿》,让国人尽知《千里江山图》;三星堆考古挖掘现场直播,实时揭秘新发现的同时也让考古这门专业学科得到空前关注;热播的《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纪录片、电视节目,掀起了全民“文物热”,激发了青少年观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各文旅场所不断提升展陈的互动性和沉浸式体验,“打卡”博物馆成为当代年轻人新的生活方式;更有众多创意十足、贴近生活、反应当下审美潮流的文创产品获得热卖,带动更多文物活起来的同时火起来、潮起来……文物在新时代与教育互动、与科技联姻、与创意嫁接、与旅游融合,正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博物馆加速数字化进程,数字藏品助力文物活起来

  当前,全球数字经济加速发展,开启人类数字文明新时代。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深入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力推动着经济社会发展。数字化也由此成为“让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的重要途径。

  近几年,全国博物馆利用“云端”发布馆藏、介绍展览、开设网上展厅等方式,实现了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馆藏、相关知识图谱等内容的数字化、创意化、可视化,打破了博物馆展览时空与实物限制,提升了博物馆观展体验,推动了博物馆文化服务方式创新,加速了博物馆数字化进程。故宫博物院的“数字故宫”、山西博物院的“壁上乾坤”、天一阁的“数字古籍”……文博机构积极拥抱现代科技,利用数字技术全面推动文物活化利用,推进文明交流互鉴,使人民群众更好地感受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价值和魅力,为文博事业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作出了贡献。

  根据中国信通院7月8日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2年)》,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取得新突破,数字经济规模达到45.5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6.2%,高于同期GDP名义增速3.4个百分点,占GDP比重达到39.8%,数字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更加稳固、支撑作用更加明显。产业数字化继续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主引擎。2021年,产业数字化规模达到37.18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7.2%,占数字经济比重为81.7%,占GDP比重为32.5%,产业数字化转型持续向纵深加速发展。

  在文化产业领域,数字化不断赋能传统文化业态,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发生巨大的结构变迁,步入以数字文化产业为主要特征的新时代。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中,数字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39623亿元,比上年增长18.9%;两年平均增长20.5%。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动力强劲。

  从2016年数字创意产业首次被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到2020年《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再到2021年“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被写入“十四五规划”,数字文化产业的重要性不断凸显。今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提出八项重点任务,包括加快文化产业数字化布局,在文化数据采集、加工、交易、分发、呈现等领域,培育一批新型文化企业,引领文化产业数字化建设方向。

  在数字技术推动文化消费新场景、新业态不断涌现的当下,文物数字藏品正在成为文博行业探索的新业态。据“博物馆头条”发布的《全国博物馆数字藏品(文创)发行月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发行的博物馆数字藏品不下500款,其中仅6月即多达百余款。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主任谭平认为,文物数字藏品是文物IP的创意作品基于区块链技术确权,并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网上共享传播的产品,其不可篡改、永久保存的特性让文物找到了“活下去”的新方式,或将成为年轻一代新的文化生活体验方式。现阶段,文物数字藏品更接近于数字化的文创产品,本质上可以把它当成是文创产品。作为一种文创新形态,数字藏品把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以更年轻化的体验方式传递出来,有利于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促进文化创意产业转型升级。

  文物数字藏品呼唤新版权理念。文物资源因其先天的特殊性,在数字版权的归属界定上存在边界不清问题:版权持有者既可能是资源方、创意方、发行方中的任一角色,也可以是游离于其外的第四个主体。这就需要文博界、法律界、版权界、学术界共同探讨研究,提出相应规范的政策建议,重新调整版权利益与公众利益之间的平衡关系,创建一种平衡私权与共享、建构合理版权层次、保留部分权益的新版权理念。

  大唐西市集团以科技赋能,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大唐西市博物馆创建于隋唐丝路起点长安城西市遗址之上,是以反映丝路文化和盛唐商业文化为主题的中国首座民营遗址类博物馆,致力于保护珍贵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弘扬丝路文化、发挥社会教育功能,每年接待海内外观众近百万人次,获评为首家非国有“国家一级博物馆”。日前,在2021年度西安市非国有博物馆综合考评汇总表中,大唐西市博物馆获评一类名列榜首,蝉联全市非国有博物馆综合考评“十连冠”(2011年-2021年)。

  大唐西市集团根植于陕西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抢抓机遇、先行一步,在高新技术研发、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积极探索,通过科技赋能、创新引领、平台支撑让文化活起来,让旅游旺起来,为推进博物馆数字化进程、贯彻落实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以及探索“一带一路”人文交流新模式作出了表率。

  大唐西市博物馆加强智慧博物馆建设,积极引入数字技术,创建VR互动式线上博物馆,打破博物馆展览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用三维技术构建数字史馆模型,虚拟展现馆内场景、分区展陈、再现文物实物、形成近似真实的3D互动史馆环境。

  大唐西市博物馆在数字藏品发行传播方面也有较多成功经验。2021年9月,在“嗨艺购”平台上线当天,大唐西市博物馆首发1000份潮玩卡牌盲盒,上线不到6分钟售罄。11月,大唐西市博物馆携手蚂蚁链、咖菲科技推出的“大唐仕女”付款码皮肤数字收藏品对外发行。该系列以大唐西市博物馆馆藏文物《粉彩女立俑》为设计原型,包含“大唐仕女 静如处子”以及“大唐仕女 动若脱兔”2款数字藏品,娇憨华美、怡然洒脱,尽显大唐之美。

  今年“五四”青年节之际,大唐西市博物馆与唐华北斗数据中心合作,依托大唐西市博物馆4件“镇馆之宝”创作出4幅文物插画数字艺术品,在“嗨艺购”平台面向会员以“空投”模式发行。这4件数字作品在呈现文物古朴造型和精湛工艺的同时,加入了艺术家的个人风格和艺术审美,既能传承文化、续写历史,又契合广大受众尤其是年轻人的国潮审美追求,一经发行备受欢迎。

  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大唐西市博物馆特别推出了由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主席米歇尔·佩赛特题词的一部分内容作为数字藏品(数字艺术品与实物艺术品相结合)并公开发售。该款数字藏品是大唐西市博物馆运用数字科技、区块链等技术推出的一款文创数字藏品,旨在通过数字技术更好地彰显“佩赛特题词”的价值和意义,担当保护文化遗产的使命,让数字文创赋能文化产业、文博事业,展示大唐西市遗址的重要地位和多元文明价值,发挥博物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重要作用。

  为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数字中国、文化强国建设,大唐西市集团联合中国文物交流中心等单位,共同打造了海南国际文化艺术品交易中心(简称“海文交”)。海文交借助“文化艺术品+大数据+艺术品金融+文化产业+旅游业+国际文化艺术品流通”的创新发展模式,打造集艺术品“中央商务中心、鉴定中心、评估中心、溯源中心、金融中心、大数据中心、仲裁中心、物流仓储中心”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将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艺术品海南交易指数和万亿级的年交易规模。4月28日,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唐华北斗数据中心、海南国际文化艺术品交易中心在西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动陕西文化旅游资源数字化、产业化发展,增强陕西文旅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博物馆的数字资源是一种文化资本,可以转化为经济资本。数字资源的传播可以扩大博物馆的影响力及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博物馆,而博物馆数字资源的转化也构成了教育和休闲功能的另一种表达形式。对于博物馆知识产权的保护也是为了促进以原创为核心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向文创产业注入新的活力并促进产业的升级与转型。大唐西市集团在技术研发与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方面超前布局,致力于为文化艺术品构建完整的生态圈,为数字文化产业长远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大唐西市集团和智库团队专业力量,近年来共承担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参与制定3个国家标准、1个地方标准和2个行业标准;取得了8项专利、30余项版权、近500件商标等知识产权;研发并运营了“艺佳”“嗨艺购”国际艺术品交易平台,利用区块链技术将珍贵稀有的数字资产与优质的数字内容进行确权并生成数字凭证,供爱好者收藏交易。

  大唐西市集团携手以院士领衔的科学家团队,将前沿科技成果运用于文化艺术品流通领域,研制了艺术品微观三维测量仪、艺术品高光谱DNA数据采集比对系统、艺术品冷阴极X光三维建模系统等设备,解决了文化艺术品鉴证备案、征信溯源、DNA数据采集、无损检测、数字保护展示与传播、数字资产交易等关键技术应用和产业化的难题。其技术和设备国际领先、国内首创。

  此外,海文交联合国家信息中心、中国移动等机构,构建了面向文化艺术品存证、登记和溯源的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大唐链”,为实物艺术品数字化和数字艺术品提供版权登记、交易、授权、溯源、保护等全生命周期服务,构成了完整的数字艺术品生态体系。在今年1月中央网信办等十六部门联合公布的国家区块链创新应用试点名单上,大唐西市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申报的“‘大唐链’版权登记交易平台”作为陕西省唯一代表,成功入选第一批国家区块链特色领域试点名单(“区块链+版权”),体现了大唐西市集团在数字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技术实力与服务能力,将为守护传承展示中华文明优秀成果、推动落实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注入新的活力。

  (作者:徐蕴峰 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中央财经大学中外经济比较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声智库执行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