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码链读懂数字人物联网的内在逻辑

2022-03-01
来源:智慧中国网    作者:张恩民

  逻辑思维方法是人类进入文明后经常用到的思维方式,现代科学技术无不借助它而形成发展起来。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曾说过:人类的发明创造发端于形象思维,而完成于逻辑思维。

  创新是科技发明的前提基础,创新是在前人或他人已经发现或已有发明成果的基础上,能够有新的发现,提出新的见解。当今社会科技创新的源泉主要是人的思维的创造性。创造性的思维主要包括逻辑性的思维和非逻辑的思维,这两种思维方式对科技创新起到了互补的作用。

  逻辑思维方法作为人类思维的基本的方法之一,是思维在逻辑结构上的活动程序和格式,具有一定的严谨性,周密性,步骤性。逻辑思维是人们对概念的判断和推理的思维方法,人们可以借助逻辑思维间接的获取新知的一种途径。非逻辑思维的方式则不同于逻辑思维方式,它既遵循逻辑思维又不完全遵循逻辑思维的一种思维方法,是思维方式的逻辑没能被形式化、规范化的一种思维方法。

  徐蔚创新构建数字人物联网的逻辑思考

  《码链-大变局中遇见未来》作者,全球扫一扫专利技术发明人徐蔚,20年前开始研发Matrixlink(矩阵链接)技术体系,尤其是2006年在美国提交一项名为“基于主题,社会地位及社会态度来构建一种人际交互的数字人网络的方法”,明确定义出了“数字人(Digital Human Being)”;从那时他就开始以缜密的逻辑思维思考,对在真实的三维物理世界,人以物质体融入社会从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活动,人类,应该如何进入数字社会,是以虚拟的IP形式进入呢,还是与真实世界一一映射后自然进入;而进入数字社会后,人该以什么样的数字化形态在数字化的四维世界活动进行思考。

  沿着“以人为本、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世界大同”的东方哲学思想与现代科技如何融合这个逻辑,2006年,徐蔚为人类进入信息化社会,将现实世界的人数字化迁徙到数字世界,发明了“基于主题,社会地位及社会态度来构建一种人际交互的数字人网络的方法”,即首先定义了“数字人”的发明。

  创造性思维过程的逻辑性,是指其过程中包括演绎、类比推理、归纳等等。在逻辑思维方面,类比推理在科学发现与创造方面的作用很大。类比常常是科学技术研究从已知跨越到未知的桥梁。创造性的非逻辑的思维形式主要有:联想、想象、隐喻、灵感、直觉与顿悟等等。在非逻辑思维方面,想象对于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作用很大。鲁班发明锯子就经历了这个思维过程。鲁班有一次进深山砍树,手被一种带齿的草叶划破了,他摘下一片叶子仔细观察,发现划破手的正是这些树叶上密密的小齿。于是他联想到曾经看到过的,板牙上也排列着许多小齿的大蝗虫能够很快的磨碎叶片。于是得到了启示,发明了锯子,大大提高了他的木工工作效率。这是运用创造性的非逻辑思维方式的顿悟的最好例证。

  创新思维既不排斥逻辑思维又不满足于逻辑思维,在思维的实际过程中,一旦逻辑思维中断,非逻辑思维便会出来为你连接到思想,让原来的思维继续下去。逻辑思维给我们指明了方向,等无方向可走时,非逻辑思维方法就成为逻辑思维的有益补充。想象过程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对立统一。如计算器的发明,首先人们想象是否有一个东西可以代替人脑的计算帮助人们计算大的数据,这个东西肯定要会加减乘除基本方法,其次速度要快,于是再经过非逻辑的想象,有没有一种机器可以做这样的事情,进而计算器得以发明。由此可以说明,想象过程也是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辩证统一。

  徐蔚根据“码”可以把现实物理世界中的对象,如图片、声音、文字、签字、指纹等信息,通过数字化的编码记录存储在“码”中特征。根据“码”可以在真实世界用光取代电的方式来接入,又可以在网络中映射现实世界人类社会的行为,通过码与码的链接接入存储在码链网络中互通互联,从而使得信息传递叠加了5W的维度。通过非逻辑思维的想象,设计了用“码”(二维码)来代表人和万事万物在信息社会的信息所有权。并根据人和万事万物都可以在一个自己的行为中,植入自己的数字人DNA后生成新的“码”,来记录人和万事万物在现实物理世界中活动的时间、地点、人物、前因、后果等“5W”元素,创建了一个全新的“码”的网络世界。实现了真实的现实世界与虚拟的数字世界一一对应的映射,有多个乃至无限多个平行世界的维度。人们可以以自由意识进入这个平行世界,可以在这个量子维度进行人类在真实社会中自主意愿的表达。由于“码”记录了人和万事万物的五W元素,就具备了唯一性、安全性、不可篡改性以及庞大的数量和时间戳。具有最大限度地保证了信息的真实,溯源,不可篡改的属性。而码与码形成链条,就成为了“数字人”的行为记录,即数字人的轨迹。而且是数字人对外服务的邀约,被数字化的数字人,都可以通过社交体系向外部世界传递个人的价值或服务。

  码链数字人与靠集成多模态建模、语音识别、知识图谱、视觉技术等综合AI能力,没有真实世界的人的对应,只具有数字化外形的虚拟人物的“虚拟数字人”不同。一个是背后集成了多模态建模、语音识别、知识图谱、视觉技术等综合AI能力的数字化化身或分身。一个是具备社交化属性这一人类的最基本属性,同时还可以通过数字化劳动来创造价值,在网络中的数字化化身和分身。徐蔚用他“基于主题,社会地位及社会态度来构建一种人际交互的数字人网络的方法”的发明专利,通过数字化的编码,把人和万事万物在现实物理世界中活动的时间、地点、人物、前因、后果等“5W”元素,记录和存储在二维码中,与真实世界中的人形成映射的化身和分身。用“码”来作为人类及其行为在网络空间的数字化表达,形成了一个人类在信息社会的网络世界中数字化生存的数字生态新文明。沿着这个逻辑,应用数字人及扫码链接、统一发码的专利组合,把现实物理世界中的人和物,用“码”作为标识和称谓,转换为“数字人”一一映射,迁徙到“数字世界”,由此构建起了一个以“数字人”为本的数字人物联网的码链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可以透过三维世界看到人和物在四维世界的投影,在此基础上展开信息化重构的新世界。同时发明了“扫码”链接“数字人”的码链技术,为人类在信息社会建立了一个“物格数字地球”的“码世界”。

  “扫一扫”不仅是数字人接入物联网的手段,是在数字经济时代全场景无感接入免费获得劳动生产资料的唯一手段,也是公平公正,普世惠民的应用技术。沿着这个逻辑,徐蔚创建了数字人在数字地球上,通过社会属性,对“价值链”进行分享传播这样的数字化劳动来创造价值。这一数字人通过数字化劳动创造价值的逻辑是:手机(移动通讯设备)是生产工具,“码”是通过扫一扫专利自动无感审查叠加自己数字人DNA的码,码与码形成链条,成为新的价值接入的起点。这个码就是数字时代的劳动生产资料,可以免费获得;其分享传播创造价值的专利,就是“元码链”专利所阐述的基础原理。这一专利,是徐蔚2012年发明的。这项发明专利是中国首创,在数字经济时代可以引领全人类进入数字时代,定义的在数字社会如何从事劳动生产,如何创造价值的基础理论与实践。

  数字人物联网码链模型强调人与人、人与物的链接(人是小宇宙,外部世界就是大宇宙,码链就是小宇宙与大宇宙的相互交互,相互链接。人与万物直接相连从而完整融合线上、线下,可以记录人类行为的每一次交互,从而使得信息交互的效率更高效、安全、可靠,同时又能有效保护隐私。码世界中的每个码(每一次交互)可包含其发行人(数字人)和服务列表,每次扫码接入,代表一次链接(交互),将发行人所提供的服务和扫码的“数字人”连接起来,通过“数字人”之间相互交换数据来使得扫码的“数字人”获得他所需要的服务。所有“数字人”能获取的服务,以及获取服务的“数字人”这两个维度构成一个“人一一服务”的“智慧码链”链接矩阵。码链不仅记录所有过去发生的链接,同时记录根据人的意愿而将要发生的可能链接,从而杜绝发生不符合人意愿的链接发生,并挖掘岀人们所需要的潜在服务。

  在现实世界中,人在三维世界中相互遇见,相互作用,产生大量的相互作用,构建人类社会的巨大经济体。结合三维现实世界的实体世界,在“码世界”里,同样可以标定三维的地点和时间,标定了三维的地点和时间的“码”,可以固定在某个坐标上,进入“物格数字地球码世界”的物格。“物格”是在“物格数字地球码世界”中的一个三维空间的量子化容器,数字人的数字化行为都将落在标定地点,形成的码可以被记录、也可进入物格容器。

  人类社会是基于真实的人和人的社会化属性形成,基于劳动创造价值而发展,而非元宇宙那样,由虚拟的一串串代码构成。以IP为链接的,以根服务器为底层的互联网虚拟世界,是以机器为本、以算法为王的机器人帝国。依赖“机器控制,算法为王”的逻辑,是不信任人类社会,而去信任机器的世界。这是西方世界所主导的以IP为链接的互联网所谓算法控制世界的逻辑,而这个逻辑就是为了实现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机器人取代人类。在互联网虚拟世界迭代的最高形态元宇宙的虚拟世界中,地球上的一个个个体计算机将机器人,戴着机器智能头显的人和虚拟数字人连接成一个虚拟空间的网络。这个网络的处理中心,把地球变成了一个由智能机器控制的虚拟世界的地球,将硅基文明扩展到整个宇宙。现实中的肉身人戴上计算机+能源+芯片的一个基于机器的硅基人工脑的智能头盔进入这个虚拟世界,与基于多模态建模、语音识别、知识图谱、视觉技术等综合AI能力集成的数字化化身或分身的虚拟人交流,与真实世界的人类行为几乎无关。

  扫一扫的升级版是“看一看”,即通过“御空眼镜”看一看二维码,把扫一扫二维码所需要的7,8个动作,通过“看一看”二维码一个动作来完成,这是徐蔚2013年发明的专利。看一看的升级就是“量子码链想一想”,不是凭空乱想,而是在真实世界里的起心动念,被量子态材料捕获,而通过码链来传输到“地球脑”,形成万事万物的信息输入与价值共建。徐蔚沿着“数字人”到扫码链接的扫一扫(即码链)、看一看(升级版)、再到想一想(起心动念,量子纠缠),使得人类可以通过“光取代电”的方式,建立以人为本的万物互联,同时又把每一次链接记录到行为发生地的物理方格里(即物格),从而构建除了数字化的“物格数字地球”,再到统一发码的“码”的网络世界这个逻辑创建了数字人物联网模型,又以非逻辑的思维灵感、直觉,顿悟出了构建数字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网络新世界。

  徐蔚创造性逻辑思考经历的三个阶段

  创造性思维发展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准备”,第二阶段是“酝酿和顿悟”,第三阶段是“审查和验证”。牛顿发明万有引力就经历了思维发展的这三个阶段。牛顿坐在一棵树下,一个苹果从树上落下,他在脑中首先进行了逻辑性思考。发现已有的知识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思考苹果落下的原因,然后他就进入第二个阶段的思考,向自己提出了新的问题,苹果为什么从上往下落,而不能从下往上掉?由此发明了万有引力。然后他开始发散性的思考、研究,最终得出万有引力定律;这一证明出来后进入“审核与验证”的第三个阶段,最终经过实践的验证被大家接受,进而得出大家都认可的最佳推论。

  徐蔚创建的数字人物联网模型,经过了2006年向美国提交了“基于主题,社会地位及社会态度来构建一种人际交互的数字人网络的方法”,即“数字人”的发明专利申请的第一阶段“准备”,到第二阶段自2011年,在数字人理论的基础上,利用“光取代电”的原理和二维码信息量大的特点,发明为万物互通互联建立了接入基础的二维码“扫一扫”系列应用技术,2012年,开始构建基于“扫一扫”基础专利技术的“码链组合专利池”。2013年发明“扫一扫”的升级版-通过可穿戴设备“御空眼镜“看一看”专利(包括当下的小程序),2015年发明“统一发码”“数字货币专利”等应用技术,先后在全球近百个国家和地区申请近百项相关专利。2017年、2018应用“码链组合专利池”专利技术,构建数字人物联网和“物格新经济”的“点、线、面、体、系”应用体系的“酝酿和顿悟”阶段。再到自2018年码链元年始,在全国在一、二、三、四、五线城市同步发展“码链数字经济商学院”,落地实践数字人物联网运行的“审查和验证”第三阶段。徐蔚以他严谨,周密的逻辑思维创建的数字人物联网模型,以其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为人类进入信息社会的数字时代,为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在大变局中推动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为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贡献了富于逻辑的智慧。(文/张恩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