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文化在立德树人中的作用

2022-03-13
来源:智慧中国辽宁信息中心    作者:孙雷

  书法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丰富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在中华文明史上,书法是最为独特的一种艺术形式,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也最能体现中国文人的精神境界。弘扬书法的历史传统,创造新时代的笔墨辉煌,使书法文化薪火相传,这就需要努力实现书法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国文字历史悠久,是中国数千年发展中最重要的人文标识,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够传承至今,汉字居功至伟,以汉字为媒介的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形式。世界上拥有书法艺术的民族屈指可数,其中,唯有中国书法历史最悠久、传播最广泛、同民族文化关系最密切,它与中国的戏剧、国画、音乐等,都在世界艺术史上独树一帜。中国书法有三个精神向度:第一是有历史的长度,第二是有文学的温度,第三是有美学的厚度。中国书法艺术之所以独特、富有文化内涵和艺术美感,与汉字本身的历史、文化、审美特点以及我国传统哲学思想和道德追求是分不开的。

  书法艺术所追求的最高艺术目标就是意境,这种意境包含“形”与“神”两个方面。“形”即指书法意境的艺术美感,蕴含在书法作品中的“神采”和“诗情”,是书法造型手法与情感精神的有机结合。“神”即指书法意境中的文化内涵,即蕴含在书法艺术背后的丰富的中华文化内蕴。书法的综合性很强,优秀的书法作品往往兼具书法意境的艺术美和文化底蕴。它集精、气、神于流转顿挫之中,黑白相间、疾徐吞吐,一片胸臆淋漓,字字有根、笔笔有源,或古拙、或秀媚、或端雅,方与圆、收与放、疏与密、刚与柔、实与虚、奇与正,既丰富水墨之美,也传达了书法者的学识、情感、对生活的态度等丰富内涵,其意境无限、美妙无比。可以说,书法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艺术的典型特征和精髓。

  大家知道,我国汉字是有一个演变历程的,书法随着汉字演变而发展,从象形、甲骨文,到大篆(金文)、小篆、隶书,再到草书、楷书、行书,诸体基本定型。书法艺术在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进入了新的境界,由篆隶转变为简易的行草和真书(真书即楷书),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流风格。此时,书法大家灿若星辰,如王羲之、虞世南、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他们在书法造诣上各有千秋、风格多样。五代、宋、辽、金、元时期,书法则是对晋、唐时期书法的追述与继承。由于此时战乱频发,政治局势不稳定,社会呈现出复杂的局面,书法家们以书法来抒发个人情感。明代的书法艺术,基本上继承了宋、元的帖学书法,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发展,到清代时转入低潮。但是学习汉魏以前篆隶书法的文者逐渐增多、名家辈出,书法理论也较前代有了更大成就。

  在书法风格上,就历代书法而言,有“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的精辟总结。晋人尚韵,是指晋代书法流畅妍媚、风流潇洒,反映了士大夫阶层的清闲雅逸,流露出一种娴静的美,主要代表人物有王羲之、王献之等;唐人尚法,是说唐代书法法度严谨、气魄雄伟,表现出封建社会鼎盛时期国力富强的气派和勇于开拓的精神,具有力度美,其代表人物有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张旭、怀素等。宋人尚意,指的是宋代书法具有纵横跌宕、沉着痛快的书风,在“国家多难而文运不衰”的局面下,文人墨客不满现实,以书达意,表现出一种个性化很强的特征,其代表人物有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等;元、明尚态,指的是元明时期的书法偏重于模仿,注重在字的形态上下功夫。元、明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停滞不前、江河日下,反映在书法上则崇尚摹古,代表人物有祝允明、文征明、董其昌、王铎等。这里的尚韵、尚法、尚意、尚态,主要是对这几个时期书法特征主流的概括,并不是说韵、法、意、态在这几个时期里是隔绝而不相通的,有些书法家是韵、法、意、态兼具的,如宋代黄庭坚的书法不仅有“意”,而且也重“韵”。

  总体从书法变迁发展的角度来看,每个朝代都会发展出独具特色的书法艺术,或凌厉磅礴,或温婉淡雅,这是各个时代文化发展形态和文化追求的体现。从书法的内容来看,不同时代书法作品的艺术特征和文化内涵各不相同,往往是对各个时代的社会文化、民风民俗、哲学思想、政治面貌的写照。

  中国人有着极其深厚的书法情结,在生活中总会有书法的影子出现,比如风景名胜中常见的碑匾楹联题字,以及春节期间家家户户张贴的春联等等。由于书法特有的艺术特性和文化特性,书法研习者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其影响,我认为最主要的有以下几方面:

  研习书法能够涵养人的性格和品行。书法需要静下心来临摹观赏,学深悟透,勤加练习,那些伟大书法家,无一不是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与重复,笔耕不辍,这个过程也是磨炼心性的过程,能让人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沉下浮躁的心,能使人养成细致、专注、沉着、持久的品质,让人变得更加从容、淡定。

  研习书法能够丰富我们的学识。腹有诗书气自华,书法作为中国文化的国粹,它包含了中国文化的大部分常识,学习书法不仅能掌握书写技巧,更能学习到更多诗词歌赋、楹联古文等等,大大丰富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这些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积淀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睿智与精髓,能够使人深入了解中华文化,感悟民族的思想、情感以及民族精神,书卷之气自然益于行间。

  研习书法能够提高创新能力。艺术贵在创新,整个书法史就是一个创新史,书体、字体的创新,工具的创新,幅式的创新,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中国书法史的演进,就是这样不断推陈出新地发展着。唐释亚栖《论书》中说:“凡书通即变,王变白云体,欧变右军体,柳变欧阳体,永禅师、褚遂良、虞世南等,并得书中法后皆自变其体,以传后世,俱得垂名,若执法不变,纵能入石三分,亦被号为书奴,终非自立之体,是书家之大要。”每个书法家都是因为他的创新而留名书法史的,书法是培养青年人创造力卓有成效艺术形式。

  研习书法能够提升审美情趣。学习书法是学会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过程。书写者对汉字书写方法、结构和章法的安排,甚至到一个精致的笔画,都彰显了或沉雄豪劲、或清丽和婉、或端庄厚重、或高逸幽雅的书法之美,给人带来心情上的愉悦,如果长期研习书法,必然会开阔人们的视野,增加人们对美的认知度,进而提升人们的审美观念。

  当然,书法还能提高观察分析能力、统筹布局能力,使人意志更坚定等,可以说书法对人的影响是全面全方位的,在此不再一一开展,各位读者可以通过研习书法逐渐感悟。

  书法艺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含有诸多美的因素,书法教育在实施过程中,不但是技法的训练和书写能力的提高,更加注重的是通过书法教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书以载道,书道融汇育人”的作用,必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一是书法教学能增强学生的爱国情。一方面,书法是五千年文明锻造出的精美绝伦的优秀传统文化,撇开汉字响亮的音节、深邃的意蕴不谈,单单字形之美已具备难以抗拒的魅力,线条曲直适宜、纵横有度,结构间架疏密自如、收放自然。学生在书写汉字的时候,不仅感受到了汉字的形体美,更体会到了书法的变化无穷以及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另一方面,通过书法课为学生讲解大书法家颜真卿满门忠烈为国殉难,王羲之与题扇桥等书法家爱国爱民的故事以及中外书法家交流的佳话,能够自然而然培养起广大青少年的拳拳爱国之志。二是书法教学能锻炼学生的好习性。首先,练习书法须进入一个全身心投入的状态,如能持之以恒,就能使学生养成严谨认真、专心致志的好习惯。其次,在临摹古代书法的过程中,有很多辩证的思想贯穿其中,如字形的向背、行笔中的提按、墨色的浓淡、行笔速度的疾涩、起笔时的顺锋与逆锋、笔画形态的方圆等都构成了书法学习中的矛盾统一体。通过书法学习,教会学生运用辩证法,能够让学生冷静地分析处理各种情况。另外,学习书法对一个人的专注力和整洁度的培养也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三是书法教学能引领学生追求“真、善、美”。在引领学生欣赏书法作品时,要让学生明白“书以人传”,书法家作品的风格高下,最终是书家个人性情、品格的自然流露。宋代黄庭坚说:“学书须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同样,皇帝问当朝书法家柳公权如何写好书法,柳公权回答“心正则笔正”,为我们留下了“笔谏”的千古美名。指导学生临摹书法作品时,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经典诗词、名人名言,都能使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汲取有益的营养,陶冶高尚的情操,净化自己的心灵,树立起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由此可见,书法凝聚着我们祖先的智慧,通过上书法课,让学生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对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审美情趣,进而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的高等书法教育开创于20世纪60年代,在80年代逐渐发展完备。时任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院长潘天寿先生以“为往圣继绝学”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受命于文化部,于1962年在浙江美术学院创建了国内高校第一个高等书法专业,由陆维钊先生担任科主任,聘请沙孟海、朱家济、诸乐三、方介堪、刘江、章祖安等先生组成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1963年开始招收书法专业本科生。然而,从1966年文革开始,书法专业的创办被迫中断。1979年,浙江美院开始招收书法研究生。其后,南京艺术学院于1982年开始招收书法硕士研究生,2000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南京师范大学1984年开办书法大专班,1985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85年,欧阳中石先生在北京师范学院主持创办书法专业。1993年首都师范大学设立全国第一个书法艺术教育博士点,1998年开始招收书法方向博士后研究人员。以上所列几所高校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书法教育的探索者、践行者,尤其是首都师范大学招收博士后,我国高等书法教育从专科到博士的培养体系业已完备。从初创至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的高等书法教育始终是以精英化教育的规模和状态进行着。21世纪初,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全面发展和全社会“书法热”的持续升温,高等书法教育在很多高等院校受到重视。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包括港、澳、台地区,开设书法教育的高等院校共有120余所,其中不乏全国一流的综合性大学、艺术院校和师范类大学。

  纵观我国高等书法教育发展历程,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起点高,多由当时书画名家主持创办,目标是培养书法艺术的继承者和传播者。二是数量少,仅仅诞生于少数条件具备的高校。三是层次高,不少院校直接进行高层次的研究生培养。当然,发展至今,我国高校书法教育还存在着诸多制约发展、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从生源上看学生基础较差、起点较低,师资水平严重不足,教材质量不高,课程设置比重小,部分书书法工作者文化修养不够、理论水平较低等。我认为,这些问题将随着国家对书法教育的重视逐步得以解决。

  加强书法教育是高等学校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提高学生文字素养、文学修养、人文素养和美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题中应有之意,更是坚持文化自信,促进中华优秀传统书法文化全面复兴的重要举措。

  一是加强书法教师人才队伍建设。师资问题是当前高校普及书法课程的首要问题。针对书法专业本科人数少、现有书法教师缺乏且专业素质参差不齐情况,要拓宽思路,兼顾专业学历和传统的书法师承教育,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比如,挖掘其他院系擅长书法的教师,关注全国性质的书法比赛中涌现出的优秀书法人才等等。二是明确培养目标。书法教育既是“技术”层面的延续,更是精神文化的传承。一方面要遵循传统艺术的发展规律,通过系统教学,引导学生博涉强识,充分激发学生艺术创造力。另一方面要带领学生领略附着在书法中民族文化精髓和血脉,从而实现民族文化精神的继承和弘扬。所以,高等学校书法教育的功能定位应该侧重在普及书法常识、掌握书写技巧、提高审美能力、传承文化精神等方面下功夫,切实培养高素质有情怀的书法艺术人才。三是规范书法教材。一本经典简练、通俗易懂的书法教材,在高校书法课中是十分必要的。要通过反复论证和实践,组织编写出一套严谨、专业、易于学生接受的书法教材。四是改进评价模式。发挥书法课考核评价指挥棒作用,合理规划书法课程,完善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严肃书法考试纪律,促进书法教学相长。五是注重书法社团活动。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和所在地域书法资源优势,组织成立书法社团,适时开展书法作品展览、书法竞赛、重大节日书法迎庆等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书法文化氛围。

  一直以来,辽沈地区在传承和弘扬书法艺术方面人才辈出,精品绽放,生机蓬勃,我认为主要得益于三方面因素。

  一是辽沈地区有着坚实的书法艺术基础。辽沈地区地处东北,历史文脉绵延、文化底蕴深厚,自然的雄伟气象和良好的文化根基,孕育了一批享誉全国的书法家,使得辽宁成为书法大省。书法、篆刻传入辽沈地区较早,在元代就已有一定基础,至清末民初,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形式,已成为一些文人雅士的专好,他们为人书写字画、篆刻印章,这些人对辽沈地区金石书画艺术的初兴起到了推动作用,出现了一批蜚声书坛的金石书法家,如游国臣、王光烈等。当代最为著名的当属沈延毅先生,他熟读诗书,苦练书法,博采众长,他的书法如孕育他的这片黑土地一般朴素壮美、雄浑圆转、婉转浩瀚,以独成一派的书法艺术名扬域中海外,成为当代中国书法北方的开派大师,名留史册。1982年,辽沈地区王贺良、孙德洲、李仲元、陈复澄、姚志忠、徐炽、聂成文、郭子绪、董文等九位年轻人以屈原赋中的“九畹”为题,在沈阳成功举办书法展,轰动一时,辽宁“九畹”声名鹊起,成为当时国内书法界的领军人物。今天,“九畹”早已享誉无数,但他们仍影响着辽沈地区书法的艺术创作与发展,书写着薪火相传的时代新篇章。

  二是辽沈地区书法艺术氛围浓郁。书法艺术只有走向百姓、走向生活,才能保持持久旺盛的生命力。1980年5月,由辽沈书法家发起策划的“第一届全国书法篆刻艺术展”在沈阳美术馆开展,这是解放后中国第一次举办单一书法篆刻大型展览,书画爱好者们齐聚一堂,欣赏品鉴名家名作,交流心得,为沈城和煦宜人的春天增添了一抹清新的艺术气息,让广大观众深切感受到书法艺术的魅力所在。也正是在这一届展览的基础上,辽沈书法家推动成立了中国书法家协会。时至今日,辽宁省书法篆刻作品展、辽宁省妇女书法篆刻作品展、辽沈中小学生书法大赛等品牌展览、赛事活动依然接连不断,精彩纷呈。此外,沈阳日报社美术馆近两年举办的“风潮再起——辽宁十一人书法篆刻展”“《墨海腾波》哲成门生及再传弟子书法作品展学术沙龙活动”和九方禾谷艺术馆举办的“《摹古追宗》历代珍稀碑刻拓片展”都充分展示了辽沈书法精英的艺术才情、艺术潜力和艺术造诣,形成浓厚的书法艺术氛围,让大家共享新时代书法艺术发展的成果。

  三是辽沈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重视书法教育。辽宁省教育主管部门大力推广书法教育,推动中小学开设书法课,鼓励中小学创造条件建立学校书法教育基地,书法进课堂取得良好效果。辽宁省多次组织书法骨干教师参加国家专项培训,同时鼓励社会各界及个人为学校开展书法教育活动提供支持。我省高校也在积极的在大学生中开展书法教育,东北大学开设有书法选修课程,并于2020年5月成立了东北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推动了我省高校书法艺术教育持续健康的开展。

  近日我欣喜的看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中国书法家协会正合作举办《中国书法大会》,这将能够深入挖掘书法文化,全景展现源远流长的汉字发展史、博大精深的中国书法史,让书法艺术活起来、动起来,展现出中华美学精神与当代审美追求,推动书法艺术在当代更加弘扬广大,生生不息。

  

  【作者介绍】孙雷,东北大学副校长、党委常委、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化学者。中国共青团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政协沈阳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委员,政协沈阳市第十二届、十三届、十四届委员会委员、常委。研究方向为大学文化、高等教育管理、高校党建、思想政治教育。现任中国教育战略发展学会思想道德建设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等多个学术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