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沈东方
2月2至4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火炬传递在北京、延庆、张家口三个赛区进行。约1200名火炬手来自全国各省区市,年龄最大86岁、最小14岁,大部分是扎根生产和工作一线、作出突出贡献的“不平凡的普通人”。
“火种传递是一件非常荣耀且神圣的事,对我来说意义重大。”对于中国短道速滑名将李佳军来说,奥运圣火有着特殊的意义。2021年10月,他曾作为北京冬奥会中国首棒火炬手,高擎火炬“飞扬”,接圣火从希腊古奥林匹亚来到中国。
在李佳军看来,火种象征着友谊与和平,一棒一棒交接中,生生不息的是奥林匹克精神。“尤其是2021年,奥林匹克格言‘更快、更高、更强’后加入了‘更团结’一词,这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高度契合。在全球疫情依然严峻的形势下,携起手来迎接挑战,奥林匹克精神、体育的力量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从6岁学习滑冰到今年46岁,李佳军的履历,可以用“传奇”一词来形容。1998年长野冬奥会,带病参赛的李佳军夺得短道速滑1000米银牌,成为中国第一个夺得冬奥会奖牌的男子运动员。作为冬奥会“四朝元老”,李佳军有着2银3铜的好成绩,在运动生涯中他共获得过23个世界冠军头衔。
退役后,李佳军也从未离开过冰雪事业。如今的他是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训练二部负责人,为多支备战冬奥会的国字号队伍保驾护航。从北京冬奥会申办、筹办到在家门口举办,每一个阶段,李佳军都是见证者和参与者。
“在申办北京冬奥会之前,我们国家的冰雪项目由三个‘三分之一’组成。三分之一是优势项目,例如短道速滑、花样滑冰、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等;三分之一的项目相对落后,比如越野滑雪、高山滑雪等;剩下三分之一甚至还没有开展。短短几年,我们已经把北京冬奥会这7个大项、15个分项、109个小项的国家队都组建完毕。”提起近年来冰雪项目的飞速发展,李佳军掩饰不住激动。
“以前大家家里条件一般,冰刀都是靠自己拿酒精灯和电焊钳焊出来的。从老队员手里传下来的皮鞋往往不合脚,在冰上滑几轮,脚就流血了。但谁也不说放弃,垫些海绵进去继续练。”越是艰险越向前,在李佳军等老一辈运动员们的努力下,国际冰雪赛事中出现越来越多中国队员的名字,比赛场馆内也响起中国人越来越嘹亮的呐喊声。
从无到有,由弱变强,除了一代代运动员的奋勇拼搏,也离不开硬件设施质的飞跃。据李佳军回忆,小时候学滑冰全国只有两个室内冰场,一个在长春,另一个在哈尔滨,他常常在凌晨两三点才能获得宝贵的上冰机会;而如今,全国运营的雪场已有803个,室内冰场也已达654块。
曾经孤身一人赴海外参赛,如今冬奥会已经开到了家门口。作为大赛经验丰富的前辈,李佳军对于“家门口参赛”给运动员带来的激励与压力感同身受。
“在冬奥会这种水平的赛事中,运动员们的实力并不悬殊,关键看发挥得怎么样。”李佳军向出征的冰雪健儿送出寄语:“希望我们的运动员能够继续保持状态,发挥出真实的水平,克服意想不到的挑战,朝着升国旗、奏国歌的目标努力。”
【责任编辑;崔燕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