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丨振兴路上再得胜

2022-02-13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段相宇 自河北张家口报道

  图为春节期间,德胜村村民制作当地特色年货“开口笑”。吴孟忱 摄

  春节过后,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德胜村仍是天寒地冻,室外最低气温达到零下26摄氏度。几天来,这个位于冀蒙交界、海拔1400米的村庄,因为冬奥火炬在这里传递,变得沸腾了。

  聊起火炬传递,该村第一棒火炬手、65岁的老支书叶润兵很是激动:“火炬来到德胜村,是一种荣耀,是对我们做好脱贫攻坚工作的一种认可。”

  5年前,这里还是十年九旱、遍地荒滩的贫困村,村民们以农牧为业,过着地里刨食的穷日子。脱贫攻坚以来,德胜村转变发展观念,因地制宜探索出精准产业脱贫之路,形成了以设施农业、光伏产业、乡村旅游等为基础的乡村振兴新格局。

  走在德胜村干净整洁的村道上,只见一幢幢白墙黛瓦二层小楼新民居鳞次栉比,搭建有戏台连廊的广场平整开阔,村外成片的光伏板向阳而立,日光温室大棚的蔬菜长势正旺,一派欣欣向荣的美丽乡村图景。

  年节这些天,村民徐海成一家忙着制作当地的特色年货“开口笑”。将面团揉得油光,切成小块,放入胡麻油里炸,带裂纹的酥脆成品一出锅,顿时满屋飘香。

  “这就是‘开口笑’,寓意每天笑呵呵的。”徐海成是村里最早一批建档立卡贫困户,当时媳妇生病,又要供两个女儿上学,他下过煤窑,倒腾过蔬菜,日子过得还是紧巴巴。

  “德胜村有耕地5500亩、草场7000亩、林地3900亩,人均耕地、草场、林地面积都不少,但就是不挣钱。”叶润兵说,为什么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就是资源没有有效整合,产业没有立起来。

  找到了“穷根”,全村群众在党支部带领下,开始发展马铃薯育种等特色产业,铆足劲头向贫困宣战。2017年,德胜村建起280个育种大棚,贫困户只需花1000元租金就能租上一个,徐海成当年就承包了6个。

  几年时间,小土豆成了德胜村的大产业。全村280个微型马铃薯标准大棚年产量达3640万粒,其中“御富德胜”原种获得国家绿色认证,还被农业农村部纳入第八批“一村一品”名单,销往全国。徐海成家也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2021年,他承包了15个微型薯大棚,种了50亩土豆、七八亩莜麦,一年纯收入超过20万元。

  在发展传统种植产业的同时,德胜村瞄准绿色低碳发展方向,发挥当地光照充足的优势,做强太阳能光伏产业。全村建起两座共500千瓦的村级光伏电站,引进企业投资建设一座5万千瓦的农光互补电站。现在,村民人均年增收在万元以上,村集体每年也有70万元左右的稳定收入。

  脱贫攻坚“得胜”归,坝上山村焕新颜。2018年底,德胜村整村脱贫出列。2021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3万元,村集体收入达到200多万元。叶润兵告诉记者,德胜村的变化正如冬奥会火炬传递点主题所概括的那样:“走向振兴”。

  “我们将继续发展景观农业和设施农业,并借着冬奥的东风发展乡村旅游,让乡亲们更富起来。”叶润兵说,“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德胜村一定能够再次旗开得胜。”

  【责任编辑:崔燕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