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中国庄严宣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从容应对百年变局和全球疫情,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出新步伐,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中国之治”在全球治理中备受瞩目;“十四五”开局态势良好,经济发展保持世界领先地位,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不断增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踏上新征程。
为凝聚智慧力量,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布局,推动“十四五”各项规划落地执行,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1月19日,由国声智库、中国商业史学会、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中央财经大学中外经济比较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当代世界信息科技研究院、《智慧中国》杂志社大数据中心承办的“2022智库观中国创新发展论坛”云会议在京成功举办。论坛以“服务国家战略布局,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为主题,与会领导、专家学者围绕共建“一带一路”、文明互鉴与文化交流、数字中国建设与“元宇宙”等议题展开交流研讨,为“十四五”时期国家政策研究及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开展政策研究咨询,服务国家战略布局
论坛聚焦国家战略布局,强调智库应胸怀“国之大者”,紧紧围绕国家发展大局谋划推动工作,以国家“十四五”规划擘画的未来5年至15年的发展战略为核心,以党和政府决策急需的重大课题为重点,充分发挥新型智库的学术优势、平台优势、资源整合优势,组织开展重大课题的政策研究咨询工作,高质量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创新驱动发展、数字中国、乡村振兴、新时代人才强国、文化强国等国家战略实施,为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人民共同富裕贡献智慧与力量。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企业赖之以强,国家赖之以盛。会议指出,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中国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在这一进程中,新型智库作为高端人才的聚集地、新时代治国理政的智囊团,应该把创新驱动发展摆在智库服务国家战略布局的核心位置,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为行动纲领,认真贯彻落实“十四五”规划对于创新驱动特别是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部署,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作用,为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贡献力量。
会议提出,应着力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努力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使企业成为创新要素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力军。支持成立以企业为中心,科技、智库、产业、金融、传媒等紧密融合的创新联合体,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运用转化,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深度融合,实现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为科技更好地增进人类福祉贡献中国智慧。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智库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牢固树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定位,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增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以西部地区作为贯彻落实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抓手,重点支持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打造西部经济增长新引擎,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会议认为,共建“一带一路”是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繁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具有无比广阔的发展前景。智库应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把陕西作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重点研究、服务对象,充分发挥新型智库的智力优势、平台优势以及国家一级学会的资源优势、史学研究优势,助力陕西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核心枢纽,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要统筹考虑和谋划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共建“一带一路”,聚焦新发力点,塑造新结合点。自由贸易试验区(港)、中欧班列等可以作为二者的发力点、结合点,以此为抓手统筹国内和国际、存量和增量、整体和重点,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贡献力量。
当前,世界正在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时期,全球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开启人类数字文明新时代。“十四五”时期是我国数字经济加速发展的关键机遇期,《“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十四五”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等政策文件密集出台,全面部署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建设。会议要求,智库要深刻把握、精准预判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和规律,充分利用数据要素,以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主线,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为构建“数字中国”提供有力支撑。要针对“元宇宙”加强前瞻性研究,支持、引导“元宇宙”新理念新构想,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各行业数字化转型、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赋能。积极推动数字经济领域全球交流合作,高质量建设“数字丝绸之路”,立足西安打造“丝路国际自贸数字港”,全面建设丝路科学城,点亮“数字丝路明珠”。
“十四五”时期,我国“三农”工作进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发展阶段。“十四五”规划战略性地将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并驾齐驱;《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讨论稿)》,明确提出“强化乡村振兴要素保障”。会议认为,随着“数字中国”建设的提速,数字技术将与农业农村加速融合,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同时,碳达峰碳中和行动目标的积极推进,将带动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农村生态环境将得到明显改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支撑。应大力发展新型智慧农业,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引领作用,推动数字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发展特色农业、观光农业、休闲旅游、健康养生、清洁能源、生态教育等绿色生态产业,打造绿色产业链供应链,建设绿色美丽乡村。支持共建“农业中国”智库支撑平台,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智慧化发展做好智库咨询服务,为国家和地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智力支持和决策参考。将县域经济作为智库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切入点,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城乡之间资源要素自由流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服务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
知识经济时代,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当前,全球化正在由资本驱动的全球化,进入人的全球化这一新型全球化阶段。人的全球化表现为“地球村”概念,即所有人的全球化,追求的是人的身体建康、生命安全和全面发展。中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国际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极为重要的中国方案、中国智慧,是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在全球治理能力上的重要体现,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的欢迎和认同。
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会议指出,推动各种文明交流互鉴,是实现世界和平发展、人民生活美好的重大课题。习近平主席提出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代表了不同文明在价值上的最大公约数,代表了人类最基本、最美好的价值追求。新型智库在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人民“心联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应不断加深对自身和其他文明的研究,从全人类视角寻找文明交流互通的钥匙,不断凝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识,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和实现全球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持。
“十四五”时期是中国面向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提升文化软实力的第一个五年。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和中国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时代背景下,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大力推进文化强国显得尤为紧迫。智库应深刻领会“十四五”规划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总体部署,贯彻落实《“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提出的重点任务,从北京冬奥会、汉语言文化、国际人才交流、城市智库与城市软实力建设等重大事件、重要维度着手,弘扬民族文化,筑牢文化软实力发展的根基,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服务文化强国建设。
会议指出,“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相互契合。成功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不仅可以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而且有利于展示国家和民族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阳光、富强、开放的良好形象,增进各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和认识。要把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作为体育团结世界的生动实践,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又一个实践平台,办成一次促进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的盛会。要在运营管理中融入更多中国元素,使之成为展示中国文化独特魅力的重要窗口、展示我国冰雪运动发展的靓丽名片。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天然构成,也是重要的文化软实力。会议认为,坚定文化自信,首先要坚定对我们的母语——汉语言的自信。中国与世界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语言相通是“心联通”的重要组成部分,汉字的推广和传播将在其中发挥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国际社会掀起了一股强劲的汉字热潮,目前中国以外学习中文人数约2500万人、累计学习和使用中文人数近2亿人。联合国中文日定在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的“谷雨”,以纪念“中华文字始祖”仓颉造字的伟大贡献。大力推广仓颉文化,继承发扬仓颉精神,进一步研究汉字的崇高价值,对于传承汉字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人才交流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人的充分流动、交往、互动,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不同文明互鉴,提高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感召力、向心力。会议提出应高水平建设“丝路国际人才交流港”,搭建一流的创新平台和人才交流平台,推动西部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国际人才交流合作,讲好新时代丝路故事,探索“一带一路”人文交流新模式。
城市智库为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决策咨询和智力支持,是城市竞争力和城市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大都市除了经济发展的成就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它们大都拥有为数较多、类型多样的世界知名智库。会议强调,应把智库建设作为提升城市软实力的重要抓手,发挥城市智库作为知识生产者、思想生产者和城市故事传播者的重要作用。2022年,国声智库将开展“智库共同体与城市软实力建设”课题研究,主导推出“十四五”智库观西安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对“十四五”期间西安经济、科技、产业、文旅、生态、城市建设等各领域发展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助力西安进一步提高城市发展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打造“智库观城市”样本案例。
论坛揭晓了“文明之光·2021中国文化交流年度人物及机构”名单。主办方表示,“文明之光·2021中国文化交流年度人物及机构”荣誉获得者立足各自领域,长期以来为我国文化交流工作不懈努力,积极组织各种形式的中外文化交流活动,引领优秀文化的学术研究和理论建设,推动文博、科技、教育、金融、知识产权等多方面深入融合发展,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促进“一带一路”民心相通、人文交流做出了突出贡献。据了解,国声智库启动筹备举办“首届文明之光智库大会”,将围绕文旅融合、数字博物馆、数字文化产业、国际友城等议题展开互动交流,助力“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和文明互鉴迈上新台阶。
加强智库共同体平台建设,打造“智库观中国创新发展工程”体系
智库作为一种智慧生产机构,是一个国家思想创新的源泉,也是国家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围绕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制定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不断引领、推动、支持新型智库建设,我国智库建设成效显著,加速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国声智库积极学习贯彻落实《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精神,联合多家权威机构搭建“智库共同体”平台,于2019年和丝绸之路智库共同体主导推出“智库观中国创新发展工程”。工程通过整合链接“智、政、产、学、研、媒”禀赋资源,创新“智库+平台+知识产权+投资+产业+大数据+城市”新模式,以智慧科学决策引领科学发展,聚焦共建“一带一路”、创新驱动发展、数字中国、乡村振兴、新时代人才强国、国家文化软实力等国家战略,打造智慧科学产业生态链,服务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智库观中国创新发展工程”致力于新型智库成果“一体多元”的转化与应用,涉及智库观财经、观丝路、观自贸、观科技、观文旅、观农业、观养老、观图书等领域。工程自推出以来积极服务国家战略的课题研究,加强知识产权成果保护与应用,提升了新型智库的决策咨询服务能力,不断提高“智库观中国”品牌知名度,形成了引导力、公信力、影响力。
会议指出,面对“十四五”时期的新形势、新任务,抓好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矛盾和问题、防范化解来自国内外的各种风险和挑战,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都需要堪当大任的高水平智库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必须迈向深化拓展、提质增效的新阶段。
一是要进一步加强智库共同体平台建设。充分发挥新型智库的支撑引领作用,联动智库、商协会、高校、企业、基金会、媒体等各类主体,高效整合配置社会资源,以实际行动服务国家战略、服务经济发展大趋势,解决社会关切的重大问题。
二是要高度重视智库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上,把重点放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深度匹配融合。同时,着眼于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培育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基于此,国声智库将建立10家“国声智库产学研实践基地”,以智慧科学决策及智库共同体平台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京津冀地区与西部地区协同创新,助力区域经济创新发展。
三是深入推进“智库观中国创新发展工程”体系建设。以新型智库为支撑引领,以智库共同体平台为依托,继续推动知识产权成果转化与市场应用、着力打造创新联合体等各项重点工作,推动“智库观中国创新发展工程”形成体系,进一步擦亮“智库观中国”品牌,为国家战略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进一步推动“智库界”新型智库数字平台聚焦城市、县域,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四是高度重视智库数字化建设。“智库+大数据”将有效实现新型智库智力资源、智库共同体平台与数字技术、数据服务、精准传播优势互补,以协同创新机制,为企业、地方、区域经济创新发展提供科学决策、数据治理咨询和数字化解决方案,服务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建设,为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