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家梅、常小娟(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区域政策要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要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东、中、西和东北地区协调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与时俱进、科学决策,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动形成了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形成了国土空间布局更加优化,东西南北中纵横联动,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但也要看到,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区域发展任务艰巨繁重,并且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要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调整完善区域政策体系,既支持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进一步强化国际竞争优势,也要帮助欠发达地区补短板强弱项,推动各地宜粮则粮、宜工则工、宜商则商,根据各自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实现更高水平的区域协调发展。
其一,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建设现代化国家,从空间形态上,要形成符合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的空间格局,该开发的区域要有序有度高效率开发好,该保护的区域要坚决保护好,统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从我国实际出发,要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坚持全国一盘棋的总体部署,同时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不断完善和优化主体功能区制度。既要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逐步形成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三大区域空间格局,还要根据各区域发展的不同需求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优化基础设施、重大生产力和公共资源布局,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人民生活水平大体相当;既要细化主体功能区划分,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划分政策单元,对重点开发地区、生态脆弱地区、能源资源富集地区等制定差异化政策,分类精准施策,还要以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能源资源富集地区和边境地区等承担战略功能的区域为支撑,切实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和边疆安全,与动力源地区共同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
其二,以城市群建设促进区域内部协调发展。新发展阶段,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指出,要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为重点,增强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带动全国经济效率整体提升。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为重点,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和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加快打造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梯队。在中西部有条件的地区,以中心城市为引领,提升城市群功能,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区域。在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中,对于京津冀协同发展而言,要加强三省市之间的产业分工和产业协作,释放出协同发展潜能;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而言,要充分发挥大湾区不同城市产业优势,构建高端引领、协同发展、特色突出、绿色低碳的开放型、创新型产业体系,加快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迈进;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而言,则要以一体化高质量为重点,构建规则协同、产业合作、设施共建、服务共享、政策联动的一体化新格局,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引擎和典范;对于成渝城市群发展而言,需要提升两地产业融合发展与集聚水平,成为巴蜀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等等。
其三,以经济带建设推动区域间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强调,要“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两大经济带战略要求打破东中西各大板块间的壁垒,实现跨省级行政区联动发展,推进东中西部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具体到长江经济带建设,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和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协同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样板。长江经济带的各个地区、各个城市在各自发展过程中要树立“一盘棋”思想,实现错位发展、协调发展、有机融合,形成整体合力。对于黄河流域上中下游的协调发展,关键要支持各地区发挥比较优势,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其四,在区域协调发展中融合推进绿色发展和生态保护。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要坚决摒弃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经济发展的做法”。在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要特别注重绿色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协同推进。一是发展旅游产业。我国欠发达地区如“三区三州”地区,可通过旅游开发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统筹推进革命老区红色旅游产业和绿色创新发展。二是加强生态屏障建设。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地等为重点,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加快推进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黄河重点生态区、长江重点生态区等生态屏障建设。此外,还要加强长江、黄河上中下游地区的互动协作和生态协同治理,通过转移支付、生态补偿等多种方式,建立健全区域间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在区域协调发展中融合推进绿色发展和生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