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①:上海会展中心海关关员使用AR眼镜开展巡馆工作。 陈兴洲摄(影像中国) 图②:上海市公安局闵行分局民警为观众指路。 王易寒摄(影像中国) 图③:上海市消防救援总队消防员在用热成像仪进行温度检测。 本报记者 蒋雨师摄 图④: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南广场外景。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肖 翊摄 图⑤:安保工作人员列队上岗。 本报记者 刘 慧摄 图⑥:志愿者为采购商做引导服务。 共青团上海市委供图 |
首次运用AR眼镜、数字标签等新技术“智慧巡馆”,为进口冷链展品佩戴可追溯的“身份证明”,更多“6天+365天”交易服务平台促展品变商品、展商变投资商……进博会主办城市上海全力推动服务保障工作再上新台阶,让疫情防控更精准、服务保障更精细、城市运行更平稳、溢出效应更显著、进博品牌更响亮。
——编 者
志愿服务
“小叶子”增光
“四叶草”精彩
本报记者 曹玲娟
举着“重要采购商”的牌子,在熙熙攘攘的展馆中,1米75高的李珍是一片亮眼的“小叶子”。今年,她被分配的志愿服务岗位,是为进博会招商处认定的近300家重要采购商提供一对一专属服务。每天穿梭于场馆各展区,规划路线、陪同对接,忙个不停。李珍笑着说,还好自己已经是“四年级”的“小叶子”了。
2018年首届进博会举办,来自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的李珍带着好奇与热情报了名。如今,已读研二的她,第四次走上进博会志愿服务岗位,“在这里,我不断得到历练和成长。”
每年,“小叶子”志愿者都很受欢迎。现场引导咨询、嘉宾联络接待、展会注册管理、交易数据统计、防疫健康宣传……在“四叶草”内外,“小叶子”们用最美的微笑,迎接八方宾客,用辛勤付出助力进博会的成功和精彩。
志愿服务工作不轻松,披星而出,戴月而归,每天“暴走”上万步是常态。第四届进博会的4746名“小叶子”,主要来自上海40所高校,其中“00后”占81%。别看他们年纪小,服务表现可非常专业。上海市现代职业技术学校的胡俊浩今年16岁,在志愿者中年纪最小。进馆前,他刻苦训练礼仪姿态等,希望展现最好的服务状态。
进博会上,“小叶子”们各展所长。在证件注册处服务的刘昊明,手把手教外宾上传核酸检测报告。他笑着说:“交流比我想象得顺利,我们不仅用中文、英文,还用了手语。”谈到报名当志愿者的初衷,刘昊明直率地说:“服务他人,充实自己嘛。我们都希望通过个人的努力,向四海宾朋进一步展示中国的开放、合作和包容。”
海关监管
通关无纸化
巡馆智能化
本报记者 沈文敏
食品及农产品展区内,上海会展中心海关关员丁宁戴着AR眼镜,用眼神“锁定”贴在展柜上的二维码。几乎同时,爱他美奶粉的产地、成分等信息全部秒速“投屏”。
第四届进博会期间,上海海关首次运用AR眼镜、数字标签等新技术开展“智慧巡馆”和展品监管。一线关员的可穿戴式前端智能交互装备,应用了5G+AR技术与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端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
“与前三届相比,本届进博会的展品通关更加高效。”上海海关关长高融昆说,通过创新优化便利举措,进一步提高了展品监管的效率和精准度。
10月12日,本届进博会首批海运欧洲展品抵达上海洋山港后,立即触发了海关自动放行指令,这得益于“提前申报”和“无纸通关”双保险。海关提前向运输代理企业了解展品到港时间,指导企业在海关跨境贸易大数据平台“进博专窗”录入进境物资证明函,通过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上传电子单证,完成提前申报。到港后,海关关员在线审核单证无误后,按下“审核通过”键。展品从靠泊卸货到通关提离,做到了无缝衔接。
为持续放大进博会综合效应和溢出效应,上海海关进一步完善保税展示展销常态化业务,支持绿地全球商品贸易港和虹桥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保税展示展销场所业务发展,推进上海形成联动长三角、服务全国、辐射亚太的常态化保税展示展销集散地。
此外,对经国家文物部门认定为文物的展品,海关允许其以暂时进境展览品或保税展示形式参展,给予税收优惠政策,提高了国外文物类展商和国内收藏者参展的积极性。
冷链食品
消毒不马虎 溯源样样清
本报记者 季觉苏
11月6日,食品与农产品展区内,一条重达353千克、体长接近3米的蓝鳍金枪鱼,甫一亮相便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作为冷链食品展品中的“超大件”,这条金枪鱼在入馆前,工作人员用了5个小时对其进行了一次“全身体检”。前一天,金枪鱼通过绿色专用通道到达总仓后,首先对其外包装擦拭消毒,打开后立即进行核酸采样。检测结果确认为阴性后,马上转入合格储存库,静候进入场馆。
不仅是“鱼王”,运入进博会场馆的每一批食品展品,精确到每一份小包装,都会经历这样一套“体检”流程。“实际操作中,工作人员还会针对性地解决‘个性化’问题。”上海市市场监管局食品经营处二级调研员邱从乾介绍说,为了降低食品原外包装箱带来的污染风险,对来自高风险地区的食品或有包装破损的,立即更换包装箱;对酒、冰淇淋和水果等更换包装箱可能影响后续存放的展品,则对外包装箱内外壁充分消毒,同时避免消毒水直接喷洒到食品表面或通过包装渗透进去。
小包装食品消毒完成、重新装箱后,在进馆前都有一张记录展商名称、展品原产国、核酸检测单位等信息的追溯清单,并附有“二维码”。凭这张“身份证明”,展品才能进入场馆,并随时接受检查和溯源。
目前,涉及137家参展企业,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多箱货品已全部通过指定专用物流车辆送到场馆内,对967件食品包装表面样本进行了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交通出行
地铁设导流 入场可“秒过”
本报记者 巨云鹏 沈文敏
36.5摄氏度、36.2摄氏度、36.8摄氏度……距离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最近的徐泾东地铁站,当有参展人员经过验证测温通道时,值班民警的电脑画面上不到一秒就出现了体温信息。
上海市公安局轨交总队民警沈超说,车站出入口设计了4条客流引导线路,最大程度平衡人流密度和行走距离。每晚运行结束后,防疫机器人会进行无死角喷雾消杀,4个小时完成两遍。
得益于数字化手段不断提升,进博会的交通保障水平逐年提高。在上海市公安局前方安保指挥部大屏幕上,“单日进场人员数量”“单日进场车辆数量”“场内人员实时人数”“各出入口流量排行”等数据实时显示,为交通保障措施提供了决策依据。
指挥部证件管理组还专门设计开发了证件管理感知平台。证件管理组民警杨骥青介绍,场馆面积大,各入口距离远,通过证件管理系统,把综合处置中心指令与各责任区保障响应小队、现场处置保障岗位等联动成三位一体的响应模式,有效保证了展会通道的畅通有序。
大量数据的使用,离不开电信部门的保障服务。上海电信为进博会提供了259条专用线路。人员、车辆进出关口时,身份信息通过万兆网络,瞬间完成与后台数据库的验证比对交换。
“我们用最短的时间、最便捷的方式,完成防疫和安全检测,实现快速通行。”上海市公安局副局长吕耀东说。
投资促进
银行当“中介”
撮合成果丰
本报记者 谢卫群
11月6日,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贸易投资对接会第一天。国家会展中心(上海)6.2馆中国银行的交易大厅,贸易投资对接会签约区里,广播里按号码通知企业上台签约。
签约区外,是4个洽谈区,每个区域有十几张桌子。每张桌子旁有一名身着橙红色制服的工作人员,他们有个特殊的称号——“桌长”。
A区3号桌“桌长”叫王宇惠,是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南汇支行普惠金融事业部主管。“进博会开幕前,我们把参展商的信息提供给国内客户,撮合他们‘找对象’,请他们来参会,谈成功的就在这里签约。”
等候签约的企业中,来自赛迪尔科技公司上海代表处和上海钱豹机电设备有限公司的两名代表,正在候场等待与各自的客户签约。没想到,两人聊着聊着,竟又聊出一单新合同。钱豹机电设备公司经营铝型材工业围栏,需要热成像仪,而赛迪尔公司主打产品就是热成像仪。两名代表一拍即合,当即签下500台、价值1000万元的合同。
看似偶然的一次合作,背后正是有中国银行“桌长”们的辛勤付出。为了放大进博会投资促进的溢出效应,满足参会企业投资路演和招商引资推介需求,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围绕科技与智能制造、投资与服务贸易、食品与现代农业、医疗与健康生活、消费与品质生活等5个主题,提前举办了多轮招商推介,又与上海市经信委合作,为政企交流和行业发展提供对接平台,推动贸易对接与投资推介双促进、双提升。
疫情防控
防疫“三件套”
安全最重要
本报记者 姜泓冰
早上9时,进博会场馆入口,等待入场的展商和观众顺着隔栏排队前行,经过无感知核身机时,自然行走便可“刷脸”通过。如果被拦住,多半是因为个人防疫信息不完善。今年,所有入场人员都要求具备防疫“三件套”——48小时内的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新冠肺炎疫苗完成接种证明以及上海市健康码。“三件套”通过微信小程序上传,即会自动更新。
为方便检测,主办方在场馆周边和上海各区设置了37个指定核酸检测点,在11月1日至10日期间为所有持进博会证件的人员提供24小时核酸检测服务。场馆邻近的P7停车场还设有临时核酸检测点。
场馆内,“防疫物资取用点”随处可见,口罩、洗手液、消毒纸巾等防疫物资可免费获取。餐厅里,餐桌上安装了隔离挡板。5个医疗站点门口有醒目标识,数十辆救护车随时待命。
“我们在进博会场馆外及周边设置了21个临时观察处置点,联合疫情防控专班提前做了模拟演练,就发热异常人员测温、人员登记、信息上报、应急流调、调度转运、医院接收、处置上报、医废处理、车辆洗消等进行全环节全链条实景操作,务求协作配合。”在医疗现场保障指挥部,上海市卫健委负责人这样介绍。
进博会场馆内,还有60名病媒生物防制队员全天候驻守,日行3万步进行仔细巡防,保障进博会的生物安全;60名医学生“小叶子”志愿者,一丝不苟地上岗服务,提醒过往展商和观众规范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
《 人民日报 》( 2021年11月09日 10 版)
(责编:白宇、赵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