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高质量发展

2021-11-29
来源:红旗文稿    

作者:王易(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院长、教授)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从13个方面分领域总结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成就,在文化建设上强调,“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这一转变正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导下实现的。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2021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重要意义、总体要求、扎实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式发展、强化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政策支撑机制、建强建优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切实加强党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领导等方面,指明了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具体路径。推动实现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高质量发展,应进一步明确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意义,着力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式发展。

  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关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全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用“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的重大论断,深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立党立国根本指导思想的鲜明立场。直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思想文化领域斗争深刻复杂所塑造的特定时空境遇,我们尤其需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意义重大。

  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是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的重要举措。马克思主义既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具有理论逻辑和学术品格的科学理论。正是马克思主义这一独特属性,决定了我们必须立足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持续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同时,世界范围内新冠肺炎疫情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交织叠加,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可以说,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都给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提出了新使命,也都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建设中给出新答案。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的依托单位,既能通过进一步建好学科发展平台,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和学科布局在地域间、校际间、学科间合理化均衡化发展;也能聚合研究力量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通过梯队式传承、整体性研究,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阐释力、道义感召力和思想穿透力。

  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承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庄严使命的重要阵地。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马克思主义学院责无旁贷。一是在政治引导中提高学生思想觉悟。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能够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在奠定思想根基、确立价值导向上的基础性作用,引导青年学生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断增强“四个自信”。二是在学理阐释中深化学生理论素养。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用透彻的学理分析解决思想困惑,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不断提高青年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承担育人使命的基本任务。三是在道义感召中提升学生精神境界。实践证明,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社会如何变革,马克思主义始终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通过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环节,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和道义力量不断转化为学生的精神养分,激励青年学生在矢志奋斗、奉献人民中书写无悔青春。

  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是推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现实所需。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在我国,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最终也不能发挥应有作用。”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需要马克思主义学院领航发力。一是明确政治引领。构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树靶定标。二是搭建组织平台。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党的思想理论工作“四大平台”之一,推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离不开这一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和学科建设的工作平台。三是贡献学术话语。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人民进行的一系列实践创造,呼吁更有阐释力、说服力和影响力的中国话语体系。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能够为丰富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贡献力量。

  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是不断彰显中国大学社会主义底色的必然之举。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中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这既是社会主义大学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也是由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来决定的。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一方面,是高校坚持和落实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根本制度的重要举措。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领域重大风险,需要将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重点学院来重点建设。另一方面,也是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选择。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就是要抓住“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让青年学生自觉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看待历史、分析社会、观察生活、引领时代,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扎实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式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迅猛。但同新时代新要求相比,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教育教学、研究宣传、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还存在差距。如果说,之前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要实现了从少到多的发展,今后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就应该把外延式发展调整到内涵式发展上来,实现从多到强、从强到优的发展。

  在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上下功夫。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立身之本,也是思政课建设的学科支撑。自200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也迈上了新的台阶。诚于中者,形于外。提升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质量和效益,应从锤炼好学科建设的“内功”做起。一方面,要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整体发展。聚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和研究阐释,厚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优势,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优先发展、优势发展、优质发展。另一方面,要积极主动开展跨学科研究,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群建设。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并不意味着“单打独斗”,也不等同于“一枝独秀”。既要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共党史等相关学科联动发展,也要与哲学社会科学其他学科协同发展,挖掘回应时代需求的理论生长点、学科生长点,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引领作用。

  在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上下功夫。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承担思政课教学任务的专门机构,其基本职责就是思政课教学,中心任务在于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从教学内容来看,要着力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实现知、情、意、行相统一。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这就要求广大教师以思政课教学为中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引领,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把课堂教学和学术研究有机结合,推动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以理论说服人、以思想塑造人。同时,改革创新总是以回应时代发展需求为前提的,在网络信息技术加速变革的背景下,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从教学方式来看,要倡导多样化教学方法,推动和引导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实现线上线下优势互补。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灵活借用网络教学资源平台,是切实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在强化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上下功夫。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抓手。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式发展,自然也内涵着在保持思政课课程设置相对稳定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为支撑,强化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群建设是重中之重。充分利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大学)》,开好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这门课。同时,围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及宪法法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融合人文素质选修课和专题讲座,开设系列课程。紧跟实践与理论创新步伐,及时编写修订思政课教材,充分吸收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精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第一时间进教材,形成立体化教材体系,切实提升教材的政治性、时代性、科学性、可读性。

  在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宣传上下功夫。从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全局来看,马克思主义学院不仅肩负着教学和科研的使命,还发挥着理论宣传、资政智库的重要作用。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式发展,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宣传,应实现理论研究和理论宣传“两条腿走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是理论宣传的前提。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基本原理的研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的研究,加强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拓展研究视野、增加学术厚度,让学术研究成为思政课教学和学科建设的坚实支撑,让“中国奇迹”背后的道理学理哲理更加透彻、更加鲜活。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不仅要强化理论研究,还要让理论研究的成果传出去、叫得响。

  在着力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上下功夫。教师队伍关乎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水平。提升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质量和效益,需要一支信仰坚定、理论功底扎实、数量充足、结构优化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信仰坚定、理论功底扎实是核心素养。应严把教师队伍的政治关、师德关和业务关,进一步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健全教师成长激励机制,支持思政课教师进行学术交流、实践研修和挂职锻炼,不断提高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强化学科意识、增强学科归属感、提升学科自信。数量充足、结构优化是重要保障。严格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核定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逐步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须明确教师任职资格,严把入口关,突出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对不合格教师实行退出转岗。

  在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上下功夫。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是保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考量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需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不断改善以往人才培养中本硕博各培养层次衔接不畅、人才培养方案贯通性不足的问题。一方面,精心办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在办好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的同时,根据实际需要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稳步扩大本科招生数量。另一方面,始终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深入实施“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专项支持计划”、“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职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学位专项支持计划”,招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并逐步按需增加招生培养指标,为思政课教师队伍的薪火相传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