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上午,山西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山西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系列新闻发布会省财政厅专场发布会。据介绍,十八大以来,全省财政系统锚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以党建为引领,以改革为支撑,优化支出结构,完善支持政策,加大投入力度,尤其是在与民生相关的社会建设支出年均增长8.5%,为山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强财政支撑。
补齐短板 支持农业农村发展
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工作成效不断提升。
目前,全省32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628万亩,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2.6%,全省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2186亿元,支持培育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主体5900多个,农民收入年均递增7.98%,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覆盖95%的行政村,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63.1%,为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齐农业农村短板提供了有力支撑。
省财政厅一级巡视员贾明建介绍说,全省财政部门在支持农业农村领域发展、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方面重点取得了三方面的成绩。
一是公共财政向“三农”倾斜力度进一步加大。十八大以来,山西省一般公共预算农林水支出累计执行3832.99亿元,特别是全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连续5年保持增长,还增设了乡村振兴战略专项资金,累计安排52亿元。
二是财政支农政策体系进一步健全。实行了专项转移支付“大专项+任务清单”制度,充分赋予市县自主权;健全完善了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集中支持第一产业、十大产业集群等省级重点项目,推动农业“特”“优”发展;出台《财政支持晋中国家农高区(山西农谷)发展意见》等农业农村重点领域、重点任务支持政策。
三是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全面推进政策性农业融资担保体系建设,累计完成82.21亿元的农业贷款担保;促进政策性农业保险转型升级,累计投入32.34亿元;投入17.94亿元率先在林业领域通过PPP模式实施退耕还林、林业生态治理和干果经济林提质增效等工程,撬动社会资本71.76亿元。
自选首创 启动补充养老保险制度
“从今年2月份开始,每月28号我都能领到772元养老金,老伴儿能领到400元,够我俩生活了,不用花孩子们的钱!”盂县秀水镇西关村村民赵智花说。据介绍,67岁的赵智花今年1月缴纳补充养老保险金7.5万元,同时给73岁的丈夫孙建业缴纳3万元。
赵智花老两口所享受的正是山西省今年1月1日起实施的城乡居民补充养老保险制度,且该制度系我省的自选动作,属全国首创。
众所周知,养老保险是实现老有所养的制度保障,比较而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制度设计较为单薄。为此,我省在国家统一建立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础上,并行建立了惠及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老年人的城乡居民补充养老保险制度。
山西省财政厅二级巡视员温建栋介绍说,为确保制度落到实处,省财政厅出台了三项支持政策:一是实行“入口补”的政府补贴政策。在个人缴费参保后,政府对个人参保实行“入口补”,补贴标准为基本险的2倍。二是实行“出口补”的政府补贴政策。对满65周岁可以享受待遇的参保居民,每月增发20元补充保险待遇,其中年满80周岁的再增发10元,增发的待遇由财政全额负担。三是实行“低收入群体”全额资助参保政策。考虑到部分低收入群体无法缴纳补充险,政府对他们的缴费按照每人每年200元的标准进行全额资助,帮助低收入群体参保。2021年,全省各级财政部门共安排政府补贴资金预算15.59亿元。
目前,山西省城乡居民补充养老保险制度总体运行顺畅。截至6月30日,全省补充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572.44万人,补充险正常缴费人数达到308.43万人,65周岁以上补缴人数为3.18万人,为292.96万符合享受补充养老保险待遇的参保人员发放养老金3.97亿元,在基本险基础上,月人均增加待遇21.2元。
试点租赁 助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住有所居是每个家庭的殷切期盼。十八大以来,省财政厅累计下达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资金267.62亿元,支持棚户区住房改造96.2万套、公共租赁住房15.4万套、城镇住房保障家庭租赁补贴发放104.6万户。2020年7月,省城太原入围了中央财政支持住房租赁市场发展第二批试点城市,中央财政连续三年每年给予奖补资金8亿元。
山西省财政厅一级巡视员黄庙说,开展住房租赁市场发展试点,对于发展和培育我省住房租赁市场、构建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在资金支持方面,目前省财政厅已下达资金26.47亿元支持太原市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在资金管理和项目推进方面,太原市出台了多项制度规则,明确了中央奖补资金的奖补标准和流程,对市场进行了规范整治,规范了企业行为。
截至目前,太原市已累计筹集房源40877套,其中新建、改建11858套,盘活29019套;已启动住房租赁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工作,安排专项采购资金9600万元;已培育山西科技创新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等国有住房租赁企业6家以上,民营租赁企业60余家。
四个聚焦 支持教育高质量发展
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
十八大以来,山西省教育支出累计执行4977.89亿元,年均增长3.47%;2020年,全省教育支出首次突破700亿元大关,达到733.4亿元,增长5.3%,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14.3%,是山西省继社会保障支出后第二大支出。
对于今后在支持教育高质量发展上采取的措施,贾明建介绍说,省财政厅将坚持目标导向,强化绩效管理、改革支持方式、创新理财观念,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山西省教育高质量发展,重点做好四个“聚焦”。
一是聚焦“薄弱环节”,聚焦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薄弱环节和人民群众关切的突出问题,深入推进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作,将改善基本办学条件与优化提升办学能力相结合,优先满足教育教学和生活基本需要,注重学校办学质量提升。争取用5年时间,全省城镇学校学位供给满足学生入学需求;学生寄宿需求基本得到满足,学校教学生活条件持续改善;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明显提升;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条件得到有效保障;校园文化建设不断加强,良好育人氛围更加浓厚。
二是聚焦“一小”,支持建设改造寄宿制学校,加快小学向乡镇以上集中、中学向县城集聚,完善省对市县教育转移支付分配办法,引导市、县主动作为,大力优化城乡基础教育布局。
三是聚焦“双高”,培育10所省级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和高水平专业群,培育60所高水平中等职业学校;优化职业院校布局,对办学类型相同或专业重复较多的职业院校合并,促进职业教育高水平发展。
四是聚焦“双一流”,重点支持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和中北大学率先发展,努力实现“双一流”建设任务目标;支持高等教育“三个调整优化”,重点支持高校布局调整和优势学科建设,改革经费管理方式,改补助为激励、变保障为引导,激发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为山西省高等教育发展提供坚强的财政支撑。
多元化投入 促进自然资源合理利用
锦绣中华大地,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近年来,山西省狠抓生态环境整治,努力构建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在全省上下营造了践行绿色生活、共建美丽中国的良好氛围。十八大以来,山西省环境保护与治理相关资金累计支出超过350亿元。
其中,持续加大重点生态保护项目投入。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治理。2018年,省财政积极支持太原、忻州两市六县(区)开展汾河中上游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治理,累计投入资金35亿元,并成功申请将该项目纳入国家试点。截至目前,81个试点项目主体工程已全部完工,生态效益明显。
开展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工作。2018年开始,山西省财政累计投入7.29亿元开展京津冀周边及汾渭平原重点城市废弃露天矿山的生态修复工作;累计投入2.58亿元开展黄河流域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工作。截至目前,共完成4082公顷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为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作出了贡献。
加大投入支持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建设。从2016年开始,省财政累计投入19.39亿元,支持全省2.4万户农户完成地质灾害移民搬迁,支持117个县(市、区)开展地质灾害风险调查,全省建成运行799处灾害监测预警点,维护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加大地质勘查投入力度,支持山西省能源转型建设。2016年以来,省财政每年投入2.8亿元用于支持我省重点矿种、重点区域勘查和地质调查工作,确保了山西省作为资源大省对地质勘查的投入,也为实现进一步发现地热、煤层气等清洁能源奠定了基础。
加大土地综合整治投入力度,支持省级重点项目用地指标。2016年,山西省财政投资30亿元设立耕地开发周转基金,截至目前,基金已累计投入135个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新增耕地19.7万亩,为山西省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
用好国家土地指标增减挂钩政策,积极助力打好脱贫攻坚战。2019年开始,省财政累计下达山西省10个深度贫困县土地指标跨省域调剂收入资金37.5亿元。
温建栋表示,下一步省财政厅将完成自然资源领域省级与市县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改革,将地方财政事权进一步细分为省级财政事权、省与市县共同财政事权、市县财政事权,从而促进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及合理利用。(记者 任志霞)
【责任编辑:刘永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