肘子将第五代传人王崇人
“据我们家老辈儿人说,‘肘子将’这三个字是慈禧赏封的,但当初封的可能是工匠的‘匠’,传到后来变成了现在这个将军的‘将’。”回忆曾让家族倍添荣耀的往事,王崇人侃侃而谈。待他的讲述告一段落,屋子里一直飘荡着的浓郁炖肉的香气仿佛更香,他面前那个色泽透亮的炖猪肘也更加诱人食欲。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它的饮食文化与烹调技艺也是文明史的一部分,是中国灿烂文化的结晶。千百年来,无数名吃、佳肴在历史留名,其中既有如东来顺、全聚德、月盛斋这样闻名全国的百年老字号,也有很多历史同样悠久,风味同样独特,但因种种原因遗珠民间、尚不为人所知的美食,比如已有逾百年历史的“肘子将”。
历史烟云
传说慈禧和李鸿章都曾赞不绝口
“肘子将”的制作技艺,最初产生于清朝末年李鸿章的私厨马建义。“他是我太姥爷的父亲,当年因为厨师的社会地位低,他有个外号叫马大勺。”王崇人说,虽然马建义的名字不见经传,但在他1896年曾跟随李鸿章周游欧洲六国,特别是在美国,所做的中国美食给美国食客留下很深的印象。
“那时候名门望族都喜欢举办家宴,而官居要职的李中堂自然也不例外。”王崇人回忆说,他很小的时候,奶奶就曾给他讲过,有一年慈禧太后过生日,李鸿章命私厨为太后寿宴献菜的传说。“据说就是在这次宴会上,慈禧尝到了我祖上做的菜品(一肘天下)將肘子,当时赏了名字肘子将,李中堂也为自己家厨的好手艺受到太后赏识脸上有光,也是赞赏不已。”
1901年李鸿章去世后,马建义回到了安徽老家,在淮河流域的外河边开了一间名为“清水人家”的饭馆。其精湛的厨艺、独特的美味和给李鸿章做过私厨的名气吸引了天南地北各路食客,一时间生意做的风声水起。
可惜好景不长。1911年11月,慈禧驾崩,全国陷入混乱,淮河两岸到处是兵荒马乱的景象。“那时很多散兵游勇和当地的黑势力勾结,到各种商业店铺破坏,我祖上的饭馆也不能继续经营下去了。”为了生存,古稀之年的马建义带着一家人被迫逃往淮河的支流颖河,但他因颠沛流离的迁徙累坏了身体,于1917年病逝于颖东三十里铺,他的儿子马春景也就在此地落户。
承续五代的一技之长能傍身也会致命
马春景子承父业,也早早练就了一手好厨艺,不过在动荡的年代,只能做些为地主、富人家打短工的工作。“那个年代的红白喜事大多数都是在家里办,我太姥爷常常会去富人家做帮厨一类的事,并且都会带着他10来岁的大女儿马同兰作为帮手,这就是我奶奶。”
苦难让人迅速成长。王崇人的奶奶不仅从很小就一点就透地学会了父亲的手艺,而且还会加上自己对调味的理解,所以每次帮厨都能帮父亲赢得雇主的奖赏,小小年纪已有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趋势。
1947年淮海战役前夕,阜阳一带属国民党统治区,国民党县长李惠为了招待省党部的领导吃饭,请来在当地已很有名气的马春景掌勺。“那一晚上的菜原本做的都很好,客人们吃的也很满意,但不想最后一道汤却突然出了事。”
县长用来宴客的庭院从厨房到客厅要经过一个小花园,马春景端着汤去上菜,正走到客厅门口时,忽然从花园中飞来一只外型怪异的甲壳飞虫,可能是被汤的香气吸引,噗的一声就扎进了汤里。“那时时局动荡,国民党官员吃饭有很多安保规矩,上菜前要让警卫检查,结果人家一眼就看见了飞虫,严厉询问起来。”马春景的汗瞬时就从全身涌出来,但他急中生智,向对方解释说:这是一道佐料,叫斑蝥,这道汤没有这个佐料,鲜味提不出来。然后他拿起汤勺,迅速把虫子舀出来一口吞了下去。“对方一看就相信了,这道汤就安然地端上去了,客人们一人一碗喝得还挺满意。”
上完汤后,马春景赶紧回到厨房,草草收拾了一下就带着女儿悄悄地离开了,然后连夜奔回了家。“他回到家三天后就去世了,连受惊吓带吃了虫子恶心,最后留给我们后辈的遗言就是:儿孙永远不得再从事厨师这个行业。”
王崇人特别理解太爷爷。因为在战争年代,作为社会底层的厨师,在手握枪炮的国民党军官面前,说被枪毙就被枪毙,根本没有任何安全感可言。“每次想想祖上们,就觉得我们如今生活在新时代太幸福了。”感叹之后他说,戏剧性的是,他太爷爷去世那天,县长李惠因为对党部领导招待得好,受到了提升,他派手下人带着米面等物资去奖赏马春景,想把这个好厨师带在身边做家厨,结果却得到了厨师得急病暴毙的消息,深感遗憾。
“虽然太爷爷有训,但为了生存,奶奶后来不得不在元寨镇周边为当地地主蒋百会家帮厨,以挣到一家老小的一日三餐,同时父亲耳濡目染,也将奶奶的厨艺学了过来。”解放后,厨师像社会上所有有专业技能的职业一样,是正当工作,不再受任何歧视,王崇人的父亲也因厨艺高,被选进建设颍河大闸的工程中担任炊事员。
近年,深受奶奶和父亲传授的王崇人厨艺不输长辈,更通过自己的钻研和实践,将家族最擅长的肘子制作工艺精心提升,并且开发出一系列品种新产品,其美味独特又健康绿色的熟食精加工系列产品,一推向市场,就取得了供不应求的反响,他家这门祖传的历史悠久的传统工艺,也获得了颍东地区政府的大力支持,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预备申报项目。“如果申请成功,将会有更多人了解、品尝到‘肘子将’的产品,迈进健康美食的美好生活。”
今人传承
调味独特 满口生津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王崇人入伍来到部队,做了一名通讯兵。休息日时,战友们一起在厨房改善伙食,他随即露了一手家传的肘子,大家一尝都赞不绝口,然后竟偷偷“推荐”给了首长。
“我那些炊事员战友特逗,把菜给首长端上去,什么也不说。”首长把几样菜都尝了一遍后,就指着肘子夸,连说今儿这道菜味道最好,是谁做的?“我的战友们都低着头笑。”
从此以后,王崇人把大量的业余时间花在了厨房里。“虽然一直有手艺,但以前只是自己在家里随便做,现在要给首长、战友们做菜,自然是马虎不得。”在那个通讯并不发达的时代,他为此专门给父亲写了一封信,父亲收到信后立即赶到了部队,开始手把手地教儿子。
“父亲到了部队后,一道菜一道菜的向我传授,我开始系统地学习和练习火候掌控、调味手法等技法,然后越做越发现,厨艺里面的学问太大了。”
如果问“肘子将”产品的最大特色是什么?答案一定是味道。“鲜香味美、满口生津”是众多食客品尝过“肘子将”熟食的共同切身感受。“我家五代传承的最重要技法就是调味。”
据王崇人介绍,“肘子将”的产品在炖制过程中从来不用任何味精、鸡精调味,也从不添加任何香辛料。“八大味、十三香之类的我们都不用”,调味全靠天然新鲜果蔬。“我们只用几种树叶和水果,就可以去除肉的腥臊味,激发肉的鲜香。比如柠檬、薄荷、紫苏、芹菜叶、冬瓜皮、花生壳、橘子皮等等。”
虽然薄荷、紫苏是当今广为使用的调味选择,但将冬瓜皮、花生壳之类用于调味,还是颇为罕见,这些原料到底应该怎么用,用多少,又具有怎样的效果呢?
“这就是我们的秘诀。”王崇人哈哈笑了起来,但玩笑过后,他并不吝赐教。他说,“肘子将”的肘子,制作第一步就是:脱脂去油。“只有这步做到位了,这肘子吃着口感才不油腻。”他们会先用浓度比例一定的柠檬水洗肉,洗完将柠檬水冲干净后,把肉放入锅里煮的同时加入某种树叶、茶叶、芹菜叶、冬瓜皮,让肉与这些“调味叶”一起炖煮,在制作其他肉质、比如牛羊肉时,会用新鲜花生壳去除膻味。“这些蔬菜的调味功能各自不同,它们的搭配就是我家多年来代代研究的成果。比如为什么要放入冬瓜皮?因为冬瓜皮含有钾,而我们炖制时选用的盐也是钾盐,用钾盐不用碘盐,炖出的肉口感更鲜美。”再比如“肘子将”所有熟食中的甜味,也不是加入任何糖类调料做出来的。“我们依旧是用树叶调味,比如枣树叶、柿树叶等等。”
经过父亲悉心指导传授后,王崇人的厨艺更进一步,他的菜广受部队官兵的欢迎,于是他所有的工余时间,都要去厨房给炊事员做指导,到了周末,更是要自己亲自上阵掌勺。“因为这份手艺,我和很多战友、首长都成为了朋友。”
如今,早已转业复员多年的王崇人,带着他家传的制肉秘技进入商业市场,创出了一推向市场就广受欢迎、甚至常常供不应求的“肘子将”品牌系列熟食产品。
“我在原来的技术基础上,又根据现代的烹饪工具进行了创新,使我们的熟食的味道更适合现代人。”除了肥肉不腻、瘦肉不柴、齿颊生津、满口留香的口感,“肘子将”产品的外观也与众不同,没有食用色素的鲜红扎眼、也没有一些以虫草或其他方式做出的黑色表皮,而是晶亮富有层次的琥珀色,观之即让人增添食欲。
“我们连香料都不用,自然更不会使用食用色素,因为绿色、健康的饮食才是我们的追求。我们甚至希望,用这种健康的观念,影响更多的食客,让大家都回归天然饮食。”(本文为王崇人口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