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成为国家战略意味着什么?

2021-06-29
来源:智慧中国杂志社    作者:张晓林 徐宇辰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今年的“两会”,提出的“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已成为舆论和社会的“热点”。可以肯定,这一国家战略是新发展阶段的战略,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兴衰得失无疑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时间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还可以肯定,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必然有力支撑和托举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新发展格局,同时又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和鲜明特征。

  那么,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意味着什么?有三点清晰可见:

  一是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更加主动积极,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强力推进。众所周知,进入新发展阶段,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扶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总体小康迈向全面小康,这些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化,说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在由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提升。但事物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也就很难有高低快慢的比较,看不清、也看不准发展的短板弱项在哪里。发展总是有先有后,不可能齐头并进、整齐划一,这是事物发展的逻辑。立足于这点,我国老龄化的扑面而来,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也是我们面临的一个短板弱项。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性的问题,但比照一些发达国家来看,我们有自己的特点,这就是“未富先老”,是在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历史进程中遇到的。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我国的人口红利,贡献不小,功不可没。但也就是几十年的功夫,人口结构发生显著变化,适龄劳动力逐年减少,白发老人队伍日益扩大,社会老龄化不期而至。到现在,经过我们的拼搏努力,我国的家底越来越厚实,不少地方也富裕起来了,但从总体上讲,还不能说完全摆脱了“未富先老”的格局,国家和很多地方还不能得心应手地拿出足够的物力财力来应对急速的老龄化大潮。但要指出,有学者说,相比“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问题更值得关注。老实说,这个说法值得重视,“未备先老”的问题恐怕更为普遍。从思想认识、重视程度,到决策轻重、政策制定、措施出台、运作实施恐怕都有距离,缺口不小。从老龄事业、养老问题在社会不断升温、舆论不断趋热看,从现实中不断曝光的种种涉老矛盾和问题看,有理由讲,我国老龄化已经成为重大的民生问题,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重要问题,成为深深融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时代课题。有人把解决我国的老龄化问题,视为又一场攻坚战,话未必贴切精当,但也不为过,足以说明我们面临老龄化的紧迫和严峻。由此可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今年的“两会”,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不能不说这个问题已经进入党和国家的顶层设计,摆在更加重要、更加突出的位置,应对人口老龄化将会更加主动积极,改变一些地方和部门的被动局面,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强力推进,也自然会成为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和鲜明标识。

  二是意味着整个社会转型发展老龄化、适老化的特征我国现代化的建设发展,是以我国国情实际为出发点的。人们常说的,我国现代化的转型发展,是从农业社会转为工业社会、从计划经济体制转为市场经济体制,从传统社会转为现代社会,就反映了我国现代化所带有的国情特征。信息时代的到来,我国现代化的转型发展又带有了信息化的特征。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数字经济等,深深嵌入我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使我国现代化转型发展又带有了信息化的特征。现在,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急速到来,可以说我国现代化的转型发展又有了新的变化,即老龄化、适老化的特征。社会老龄化给我国的国情增添了新的一笔,加入了新的内涵,我国现代化的转型发展也就必然带有了适老化的社会特征。这是不以人的意志和偏爱为转移的,是我国国情发生变化所导致的我国现代化转型发展的新特征。所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既然是国家战略,就不会是一地一域、一部门一单位的事情,也不是几个月、一年两年的事情,更不会是仓促应急的权宜之策,而是管全局、管长远的根本之策、治本之策。涉老部门、单位、行业,职责所系、义不容辞,尽职尽责,担当作为,是没有问题的;其他各行各业、各个领域,面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也不可能置身事外,都会触及和影响到,都会有自己的角色和位置。因此,要加深认识、提到站位,积极参与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之中去,携力同行,倾心倾力。人口老龄化问题,不能孤立静止地看,而是要用联系、全面、发展的眼光看。现代化发展,带来了社会进步,物质丰厚、科技发达、文明提升,生活条件和医疗护养的改善,人类的健康长寿是必然的,老龄人口不断扩大,社会老龄化的到来也是必然的,这是世界性的普遍现象。人口老龄化,并不只是老年人口的多寡、人口结构的变化,影响是全方位和深远的。社会适龄劳动力的减少、家庭和国家财政供养加大,对社会经济的冲击一目了然;但同时也会催生老年经济、老年产品、老年医学医疗、老年教育、老年文化、老年消费、老年保险等,加速社会的分工分业;社会公共设施、基础设施的适老化改造也会随之加大力度,由此推动社会事业的发展。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涵盖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贯穿方方面面,涉及人口、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区域、生态和国际等诸多方面的重大问题。尤其要知道,我国社会老龄化发生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之中,既不能等到基本实现现代化之后再来应对这个问题,也不能停下现代化建设的脚步来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统筹兼顾、全面考虑、协调给力,在大力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积极应对社会老龄化问题,彼此照应、相互促进、协力同进。这就是说,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这一国家战略必将伴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发展全过程,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其中的重要特征,二者融为一体、合为一体,是一体化的历史进程。结论很清楚,“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意味着社会现代化的建设必然带有老龄化、适老化的社会特征,这是毋庸置疑的。

  三是意味着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是我国现代化的大趋势。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国家和社会必然要加大财力物力的投入,加大老龄事业、老龄产业的硬件建设,提升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硬实力,但也意味着加大优老敬老的文化建设,加大亲老的思想道德软实力建设,营造老年友好型社会舆论环境,提升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软实力。养老院、养老公寓、养老驿站、医养护养医院等硬件建设不能少,护理人员、涉老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的软件建设也不能少,尤其在全社会倡导和培育优老敬老亲老的舆论文化氛围和社会环境更不能少。

  一定要认识到,建设优老敬老的亲老文化,使之蔚然成风,形成老年友好型社会,比起人财物的投入来说更关键、更重要。这是因为,思想一通,就会带来一通百通的效果。文化是管思想、管观念的。一旦全社会形成亲老文化氛围,形成老年友好型社会,优老敬老的观念深入人心,成为普遍意识,那么,老龄事业所需要的人财物的投入就不会成为问题,而且会做到人尽其力、财尽其效、物尽其用。亲老文化是大文化,既涉及亲老惠老的制度规定、政策措施,也包括赡养老人、护助老人、孝敬老人的社会观念意识。必须把形成和强化亲老文化观念,放在首位,有了亲老文化观念就会有亲老惠老的制度规定和政策措施。在建设亲老文化、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方面,我们有丰厚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比如,孔孟的:“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郊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格言古训诗语,脍炙人口的传说和典故更是不计其数。老一辈革命家敬老优老的感人至深的动人事迹也很多,至今流传、有口皆碑。至于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感动中国的敬老优老的道德楷模比比皆是、生动鲜活。挖掘和用好这些文化资源,是我们建设亲老文化、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的独特优势,也是我们有所作为、有所创造的巨大空间。现在,各地对老人衣食住行方面都有不少亲敬优惠的制度安排和政策规定,如吃饭补助、乘车免费、就医优先、家政服务、养老护理等等,说明我国社会文明的大踏步前进,也说明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正在一砖一瓦、扎扎实实的推进。毫无疑问,随着老龄事业的发展,亲老文化建设造就的优老敬老的社会文化氛围一定会越来越浓厚、越来越强烈。只要每一个人都意识到,“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优敬老人就是优敬未来的自己”,我们就一定会建设好老年友好型社会,成功应对迅猛而至的银发浪潮,走出一条包含中国经验、具有中国特色的老龄事业发展道路。

  这里要重视和解决两个问题:

  一个是要坚决抵制和防范市场经济滋生的人际关系物质化、功利化、金钱化对家庭、社会的负面冲击,不能把老人看成负担累赘,冷落、嫌弃、排斥、遗弃老年人,推诿和拒绝照顾瞻养老人的义务和责任。这方面的消极事例时有所闻,甚至还出现泯灭良知,虐待戕害老年人的极端事件,令人极其震惊和愤慨。要加大道德教育和法律惩处,用德治和法治的手段,严厉批评针砭嫌弃厌恶老年人的社会消极现象,严厉打击欺负虐待老年人的丑陋行为,有力抵制各种不良歪风邪气,倡导和推进孝敬厚待老人的道德风尚和老年友好型社会的形成。

  另一个是不能误读和曲解养老社会化、市场化的问题。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家庭小型化、少子化、空巢化比较普遍,再加上一部分失子家庭,依靠一家一户自行养老的旧式格局已难以为继。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党和政府领导和主导的养老社会化、市场化正在快速发展,不少家庭和老人把入住养老机构作为首要和最佳选择。但要明白,这不能成为消弱和淡化爱老敬老的托词,也不能成为推卸照顾关爱老年人责任义务的借口。益身养老方式多种多样,以什么样的方式尽可以选择,但爱老敬老不是选择题,是必答题,每个家庭和整个社会都应该交出合格的答卷。到了人生暮年,老年人把物质看得很淡,渴求也不高,但相反对亲情和关爱的精神需求会格外强烈,看得十分重。同样是亲情和关爱,在老年人那样的年龄段来说,无异于至贵珍宝。所以,十四五时期乃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实施积极的应对老龄化的国家战略,营造良好的爱老敬老亲老的社会环境、形成老年友好性社会绝不能缺位、缺少,只能加强,不能消弱,要硬件、软件一起抓,硬实力建设、软实力建设一起上,绝不能厚此薄彼,更不能顾此失彼。

作者单位:张晓林,《求是》杂志社原总编辑;徐宇辰,中国铁建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