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规划
沈阳高新区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市相关部门的支持指导下,坚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发展定位,不断强化“高、新”发展内核,经历了从三好科技一条街起步,到率先跨过浑河拉开大浑南开发的序幕,再到沈阳最年轻的行政区—浑南区建设初具形象,走出了一条“科技兴街、产业立区、产城融合”的发展之路。
4月1日,沈阳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从会上了解到,沈阳高新区拥有中科院金属所、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东北大学、沈阳理工大学、沈阳建筑大学等一批国家重点高校和院所。集聚各类研发机构272家,其中,重点实验室76家、研究(创新)中心99家、新型研发机构29家、企业技术中心68家,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沈阳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创新研究院、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以及中国科学院大学机器人学院等一批国字号重大创新平台在此布局,苏州医工所沈阳健康工程技术研究院、华为鲲鹏5G实验室、腾讯云启基地加速器、苏州汽研院沈阳新能源智能汽车工程院以及东北大学固废研究院等一批重大新型研发机构相继落户,在深海探测机器人、纳米金属、先进炭材料、非晶材料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科研成果。
“一枚印章管审批的”浑南会客厅
域内科技服务要素加快集聚。沈阳高新区集聚各类科技服务机构333家,其中,技术转移(示范)服务机构18家、检验检测服务机构32家、知识产权服务机构9家、科技金融服务机构45家,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6家、专业产学研联盟29家,均占到全市三分之一以上。省市区共同建设的升级版东北科技大市场已成为区域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服务的重大支撑平台,市区共同推动建设的盛京基金小镇入驻机构及基金产品数量达到113家(只),在管基金规模达到180亿元,已成为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金融支撑平台。2020年,沈阳高新区企业技术合同登记2024项,占全市的1/4、全省的1/10以上,是“十三五”初期的3.25倍;技术合同成交额121亿元,约占全市的2/5、全省的1/5,是“十三五”初期的3.16倍。
目前,高新区正在省市的支持指导下,全力谋划沈阳浑南科学城建设,已初步形成发展规划方案,将重点建设材料科学、智能制造、生命健康三大创新中心,以及工业智脑与边缘计算、眼科学与视觉科学等一批大科学装置,支撑沈阳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沈阳高新区党工委委员张书炜表示,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产业发展的载体和依托。近年来,沈阳高新区不断加大企业创新主体培育力度,率先出台高成长企业培育政策,实施高成长企业培育计划和年度发布机制,打造瞪羚实验室等高成长企业培育平台,全面助推高科技企业快速成长、高质量发展。
截至2020年底,沈阳高新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786家,是“十三五”初期的5.8倍,约占全市的1/3,当年净增252家,同比增长48%;拥有科技型中小企业1152家,是2017年首年启动以来的4.8倍,当年新增396家,同比增长52%;瞪羚及种子独角兽、潜在独角兽企业23家,其中,潜在和种子独角兽企业占全市的67%、全省的40%;获批备案雏鹰企业349家,占全市的45%、全省的18.5%;拥有上市企业8家,占全市的33%、全省的10.7%,上市后备企业库在库企业100家,其中,重点培育企业30家,目前已有3家企业向证监局申请辅导备案,占全市的60%以上,力争年内实现上市;2020年,全区火炬入统企业研发投入超过31亿元,同比增长28%,占全区GDP的比重达到5.68%,是全市平均水平的2.15倍。
国内首创双臂协作机器人
此外,沈阳高新区一直把高科技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发展方向,大力发展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高端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数字经济产业,先后获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基地、国家集成电路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以及软件、生物医药等国家级产业创新集群,打造了机器人、IC装备、数字医疗设备、民用航空等十二个专业化产业园区,初步构建了工业互联网、先进材料、眼健康、电子商务等十条产业链。华为辽宁总部、正威国际稀谷、恒大新能源汽车、东软医疗健康产业基地、机器人未来城、启迪中韩科技园、万科中日产业园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落地建设,将进一步壮大主导产业规模。同时,沈阳高新区全力以赴保障要素供给,集中精力补链、延链、强链,推进一批代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产业项目、新型基础设施项目纷纷落地。
“十四五”期间,沈阳高新区将在现有产业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6+6+3”的产业体系,健全“软”“硬”兼顾的产业发展体系。做大做强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生命健康、临空经济、文体休闲等6个细分主导产业,做特做精先进材料、电子商务、现代金融、高端商务商贸、现代物流、现代都市农业等6个细分特色产业,超前布局未来城市、未来信息技术、未来健康等3个细分未来产业,全力打造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区。
与此同时,沈阳高新区作为国家首批双创示范基地,不断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的全链条科技企业孵化体系,创新创业生态不断优化。
经过几年的建设,已经形成了“1+1+1+6+10+N”的双创发展布局,即:打造了1条以沈本产业大道为中轴的双创示范产业带,建设了1个泗水眼产业特色小镇,建设了1条亿丰广场双创特色街区,打造了沈阳国际软件园、锦联新经济产业园等6个双创示范园区,建设了工业设计服务平台、中青年科学家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等10个双创服务平台,构建了米库创服、博众工场等N个众创空间,为广大创业者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截至目前,全区拥有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众创空间等双创载体65家,其中国家级21家,占全市的43%;建设院士工作站13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4个,引育沈阳市高层次人才736人,集聚海外人才近300名。
以沈阳国际软件园为例,可以看到我区双创的蓬勃之势,目前建成面积近80万平方米,入驻各类创新企业1300余家,培育出一批高成长企业和细分领域冠军企业,成为全国民营软件园区第一强;中科创孵中青年科学家创新创业基地已成为科学家硬科技创业服务的重要平台,引进孵化了恩柽研究院等一批高科技企业;沈阳工业设计服务中心助推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的典型经验入选全国百佳案例;基地成功举办国家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创新创业大赛新松专场、创之星中美创新创业大赛智能制造专业赛等国家级赛事;连续承办中国双创周、创响中国、中国创新创业大赛辽宁沈阳主会场;培育出失控大创赛、青青汇等自主大赛品牌,每年举办各类创新创业活动400余场。
张书炜表示,良好的创新环境,是吸引力、竞争力,更是创造力和驱动力。沈阳高新区始终把提升创新环境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推进,全力打造发展环境最优区。
几年来,高新区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营商环境建设,先后推出了“先批后审、以管代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降低实体经济成本22条”、“关爱企业家15条措施”、“打造良好法治化营商环境实施方案”等重大“放管服”改革举措,开创了集咨询、审批、服务于一体的“浑南会客厅”全新政务服务审批模式,完成了全区“一枚印章管审批”创新改革,实现了项目审批“0030”高效率,进一步消除了行政审批壁垒,提高了政务服务水平,在近期公布的沈阳市营商环境排名中名列前茅。
在拥有国家高新区、自创区、自贸区、双创示范基地等多个国家级政策支撑的同时,推出了沈阳高新区产业政策20条,以及支持相关细分产业发展、支持企业上市、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等相关政策,在东北地区率先构建“1+N”政策体系,每年财政列支5-10亿元,在鼓励科技企业到高新区发展、支持创新型企业发展壮大、支持参与构建创新创业生态、支持参与打造对外开放高地、以及支持人才和人才服务机构发展等方面,为企业成长提供全周期和全方位的政策支持。在全市率先推出高校毕业生安居办法,建设高端人才公寓,2020年为毕业生群体和高端人才提供政府公寓和人才安居用房1953套,一个政策红利和创新厚植的投资洼地已经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