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让人永远年轻

——深圳市长青老龄大学建校35年发展综述2021-03-23
来源:深圳特区报    作者:杨婷贻

  深圳市长青老龄大学校园鸟瞰图。

  西画班学员在校园内写生。

  模特研修班课堂一景。

  临时党支部召开党史学习教育动员会。

  35年前,在深圳市青少年活动中心“挤出”的两间课室里,深圳市长青老龄大学初创起步,正式开班上课,首届设有文学、书法、花卉3个班,招收学员79人。

  时光荏苒,今天的深圳市长青老龄大学,校园景色优美,已拥有8个系、24个专业、135个教学班、3151名学员和市、区、街道、社区四级488所分校,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学科结构、教学水平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35年来,学校累计培养学员12万人次,先后获评“全国先进老年大学”“全国敬老文明号”“全国示范老年大学”,逐步走出了一条创新引领、特色鲜明的办学路子。

  ●艰苦奋斗中砥砺前行

  上世纪80年代,建设深圳经济特区的“拓荒牛”陆续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他们很多经历过革命年代血与火的考验,但是依然关心、支持着特区改革发展事业。“老同志们对党有很深的感情,就向组织反映,希望能够将他们组织起来,一起学习,发挥余热。”黄扬恩当年在市委组织部老干部处工作,他回忆说,经过一番调研,老同志们就提出来“不给市里添麻烦,不需政府出钱、给编制、另建校舍,我们自己办老龄大学”。

  自筹资金,自我管理,自我组织。深圳老龄大学从诞生之日起,就深深烙上了特区“敢闯敢试”“特事特办”的烙印,包含校长、副校长在内的所有工作人员中,除了两个在职同志外,其余全部都是离退休干部,且没有任何报酬。

  在老干部处的帮助下,老同志们在市区四处找课室、请老师。老同志的执着与热情打动了当时市青少年活动中心负责同志,同意让出白天的两间课室给老龄大学上课。老师来自深圳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全部是兼职。

  1986年3月18日,深圳市老龄大学正式开班上课,这是长青老龄大学的起点,也是深圳的老年教育的开端。成立校董会、设立教育基金,在无人员编制、无财政拨款、无专用场地的情况下,老龄大学越办越红火,来上学的老同志越来越多,成为深圳老干部的精神家园。1996年,由于校董普遍年事已高,老龄大学交由市老干中心管理,由过去以老同志自主办学为主转变为以市老干中心管理为主。

  黄扬恩说,老龄大学创办初期,这种“自筹资金,自我管理,自我组织”的独具特色的办学方式,探索了一条“老有所学”的可行之路,为中国老年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了“深圳经验”。

  ●辛勤耕耘硕果累累

  “花甲之女与耄耋母亲,去圆年轻时渴望的大学梦。”“加油!女儿与您是同班同桌的同学……我们在长青大学越学越年轻!”这是深圳市长青老龄大学学员侯东辉在自己的诗作《圆梦的路上,女儿与您风雨同行》中,描写的与妈妈侯淑梅同上长青老龄大学的幸福场景。

  “是妈妈介绍我去上长青老龄大学的,从2013年到2019年,我和妈妈一起上了6年大学,不仅圆了我们年轻时候的大学梦,而且越学越年轻”,说起在老龄大学和妈妈一起上学的幸福日子,学员侯东辉感触良多,“学校开设有20多种专业课,非常丰富,而且可以从基础班、提高班、研修班一级一级往上读。走进校园,就像走进春天”。

  侯东辉的幸福感受是深圳市长青老龄大学众多学员的一个缩影。35年来,深圳市长青老龄大学以“增长知识、丰富生活、陶冶情操、促进健康、服务社会”为办学宗旨,以“明德、至善、好学、乐群”为校训,35年风雨无阻、辛勤耕耘,结出累累硕果:

  ——办学规模居深圳之最。市长青老龄大学是深圳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一所综合性老干部大学。目前有注册学员7933人,每年增幅超过10%,老龄大学的学位经常“一座难求”,目前在读学员3151人。

  ——学科门类较为齐全。目前学校共开设人文社科、美术、声乐等8个系,包括文学、书画、钢琴、舞蹈等24个专业,69门课程,135个教学班。

  ——教学模式新颖适老。2012年起实施分层教学模式,开设基础班、提高班、研修班,由学校统一组织升班考试,打通学员进阶学习通道,做到精准施教。

  ——师资队伍相对稳定。目前学校共有兼职任课教师79人,教师团队5个,师资队伍涵盖老中青三代,平均年龄44岁,任教时间3年以上的53人,其中10年以上13人。

  ——校园文化丰富多彩。学校现有书画协会、摄影研究会、钢琴协会等12个社团,定期举办书画摄影展、诗词交流会、教学成果展演等活动。其中,“同乐舞台”教学展演已连续举办27年,《长青诗刊》1989年创刊以来已编印62期。

  35年来,许多特区老年人通过老龄大学知识的传播、文化的熏陶、潜能的开发,实现了“求知、求乐、求健、求为”的美好愿望,潜能被发掘、才能被发现、灵感被激发、激情被燃烧,不少还“成能”“成才”“成家”。

  今年71岁的路莹,从2011年开始就一直坚持在老龄大学学习,从一个艺术的“门外汉”,成为深圳摩登时光艺术团的创始人,已经熟练掌握模特、演唱、表演的专业技巧。现在的她不仅是抖音上的网红,拥有粉丝64万,还带领艺术团登上了央视《星光大道》和深圳国际时装周的舞台,一展特区老年人的风采。“我打心眼里爱我们的老龄大学,感激老龄大学。”路莹说,做梦也没想到自己退休后还能开创另一番的精彩,不仅让自己健康快乐,也能服务社会、有所贡献。

  ●学习是最好的养老

  深圳虽然是一座年轻的城市,但随着早期来深建设的“拓荒牛”集中步入退休潮和外地随迁老人持续增多,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也扑面而来,据统计,截至2019年底,深圳常住老龄人口已超过110万人,未来几年这个数字还将持续增长。如何养老?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十四五”规划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深圳市委老干部局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紧紧围绕“双区”建设任务,聚焦“先行示范”目标,坚持“学习是最好的养老”理念,针对我市老年大学普遍存在的办学标准不统一、资源不均衡、发展不同步等瓶颈问题,以老年教育供给侧改革为主线,以推进长青老龄大学体系标准化建设为切入点,探索与老龄事业发展趋势相适应、相衔接、相协调的工作机制,推动老干部教育引领老年教育事业发展,在新时代走出了一条与特区脉搏同频共振的改革创新之路。

  ——以机制创新推动老干部教育引领老年教育发展;

  ——以模式创新联合高校开展合作共建;

  ——以内涵创新促进分类教学体系研学并举;

  ——以科技创新赋能老年智慧课堂;

  ——以文化创新助力城市基因融入课程建设;

  ——以路径创新助推老年教育与基层治理双向互促。

  岁月如风,时光不老。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圳市长青老龄大学将继续坚持高标准、高质量深入推进标准化建设,探索率先建立健全现代化老年大学治理体系,以抓好老干部教育为切入点和突破点,加快推动老干部教育引领老年教育提升,促进老干部工作引领老龄事业发展,为深圳“双区”建设添砖加瓦。

  标准化为“老有所学”护航

  市长青老龄大学“长青”有秘笈

  下午两点出头,家住南山海珠社区海印长城二期的退休居民李艳和郝秋萍就来到小区的党群服务中心,开始挂上横幅,摆好上课的桌椅,不多时,老师和近50个学员陆续来到,大家陆续亮起了嗓子,准备开始长青老龄大学的声乐班课程。

  在深圳不到2000平方公里的热土上,分布着488所各级长青老龄大学,区、街道覆盖100%……如此星罗棋布、经纬交织的体系网络,在全国的老年大学格局中独树一帜,不仅有效实现了特区老年人“家门口上大学”的目标,更绘就了银龄生活的“满园春色”。

  “满园春色”得益于市长青老龄大学体系标准化建设的这一“撒手锏”。推进以来,新时代的长青老龄大学迅速由条线办学转向全域办学,由经验积累升级为标准引领,推动深圳向着打造“学有优教,老有颐养”民生幸福标杆更进一步。

  “对标”

  办好家门口的老年大学

  近年来,如何办好家门口的老年大学,打通老年教育“最后一公里”,成为市委老干部局着力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

  无标准,难成器。办学就要“对标”办事。长青老龄大学按照“市级立标准、区级作示范、街社强服务”的思路,坚持全生命周期教育理念,率先制定标准化建设指引,出台《关于推进长青老龄大学体系标准化建设的通知》,绘制全市标准化工作推进任务书、作战图和时间表,明确“六个统一”的建设标准,从思想政治建设、阵地建设、教学管理、课程设置、教育研究、师资队伍等方面制定18个项目、40条标准化建设指引,市区街社一体推进。

  同时,建立教学质量全流程制度管理体系,出台长青老龄大学《兼职教师管理办法》《教学督导实施办法》《教学质量测评办法》《教学事故认定和处理办法》等制度规范,为全市四级网络化办学提供有效的制度支撑。

  不仅如此,疫情期间,搭建网上“云”课堂,在全国老年大学中率先实现“停课不停学”。建立在线直播教学管理平台,在市、区两级长青老龄大学建设课程库和师资库。联合市委党校等院校机构,打造“银智e学堂”慕课平台,入库课程186门。通过科技赋能,让特区老年教育插上“智慧化”的翅膀。

  “牵手”

  与高校联合办学激发新内涵

  2020年9月1日开学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长青老龄教育学院正式揭牌。市委老干部局充分借助高校资源,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与国内职业教育领军院校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实现合作共建,探索长青老龄大学专业化教学运营新模式。

  与高校合作共建只是近年来学校创新发展模式的探索之一。在“开放融合、共建共享、分类分级”的创新办学模式下,长青老龄大学还在创新发展路径上做了有益探索,更加有效地激发了学校内涵发展新动力:

  ——跳出老年大学课程“单打一”的建设模式,以老同志需求为导向,推进市、区、街道、社区四级联动,突出各自重点和特色,构建特色鲜明、符合老同志特性的学科、专业、课程“三位一体”课程群结构体系。

  ——面向重点领域、重点行业打造健康、文化和艺术等门类精品课程7门,创新开设精品研修班13期。小班制、交流互动式的教学模式,成为常规大班课的有益补充。学员们表示,这样的课程安排,让他们选择更多样、学习更有深度,非常喜欢。

  老有所学,还要老有所为。学校围绕“银领鹏城”品牌体系建设,以“深爱学·圳长青”为理念,为老同志搭建展示风采的舞台,打造发挥作用的平台。标准化体系建设以来,四级长青老龄大学有机联动,校园活动丰富多彩,学员们健康向上、乐观自信的身影常年活跃在红色宣讲、文化惠民、艺术交流、志愿服务等活动中,逐步形成一区一品牌、一街一特色、一社一亮点的生动局面。其中,连续27年举办“同乐舞台”,每年3000余人次参与;长青老年钢琴交流活动辐射到粤港澳地区;长青志愿者服务队“银发义教”项目累计完成教学190余次,辅导幼儿5000余人次;盐田区沙头角街道“银龄学社”累计开展主题活动25场,服务居民2万人次……去年,四级长青老龄大学共申报“银智学堂”子品牌27项,其中3项入选年度优秀品牌项目。

  引领

  特区“拓荒牛”永远跟党走

  长青老龄大学的学员很多都是特区建设的“拓荒牛”。为引导老同志听党话、跟党走,学校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始终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融入日常,坚持办好“两课一堂”——开学第一课、思想政治公共课、长青讲堂,营造常态化的思政学习氛围。

  同时,依托市、区两级党校资源,推动以市、区长青老龄大学为载体成立老干部党校。在市长青老龄大学各系和教师队伍中成立9个临时党支部,在各教学班、活动组织设立148个党小组。去年,新冠疫情发生后,学校充分发挥临时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教师学员先锋模范作用,做到党员带头宣传、带头落实、带头引导,严格按照防控要求做好返校复学工作,在全国率先实现正常教学。

  此外,为进一步加强各级长青老龄大学校领导班子建设,旗帜鲜明把握正确办学方向,街道和社区级长青老龄大学创新设立“双校长”制,由在职的街道组织部长或社区党委书记和老同志一同担任校长,确保讲政治和重业务“两手抓”“两不误”。

  深圳市先行示范区专家、深圳健康养老学院院长倪赤丹认为,长青老龄大学标准化建设是深圳全面推进“老有颐养、学有优教”民生幸福标杆城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有力推进了深圳老年教育走向规范化、专业化发展道路,让更多的老年人能够共享城市发展成果。

  校长访谈

  深圳市长青老龄大学校长戴北方:

  努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老年教育发展先行探路

  深圳市长青老龄大学在迎来35周岁之际,也迎来了新任校长——深圳市政协原主席戴北方。“作为新一任校长,能在特区这片热土上投身老年教育事业,为广大老年人谋福利、奉献力量,我感到由衷自豪。”戴北方表示,未来将在继续传承、弘扬特区老年教育的优秀传统的同时,带领长青老龄大学不断改革创新,坚持走创新、引领的发展道路,立足深圳、放眼世界,在老年教育政治引领、模式引领、服务引领、标准引领等方面先行示范,以推进长青老龄大学体系标准化建设为抓手,努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老年教育发展先行探路。

  戴北方表示,老年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有力抓手。党中央、国务院赋予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崇高使命,这要求深圳老年教育要积极融入大局、主动担当作为,积极回应广大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关怀支持下,市委老干部局立足深圳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新阶段,针对我市年轻活力老人占比高、老人社会参与需求高的特点,贯彻新发展理念,在全国率先推进长青老龄大学体系标准化建设,打通市、区、街、社四级办学网络,大力推进优质教学资源下沉,促进我市老年教育由分散式迈向规范化、体系化、内涵式的发展轨道,开创了老干部教育引领老年教育发展的新格局。

  戴北方说,实施长青老龄大学体系标准化建设,不仅要解决老年大学“一座难求”的问题,同时也是现代老年教育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通过树立“学习是最好的养老”理念,引导更多老年人通过健康生活、快乐学习、积极参与,以“有备而老”应对人口老龄化。“标准化建设是起点,是基础。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以老年人需求为导向,以提质增效为目标,把校园管理好、把课程设计好、把氛围营造好,让更多老年人共享深圳城市发展成果。”

  专家点评

  中国老年大学协会会长、《求是》杂志社原总编辑张晓林:

  加快推动特区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

  作为中国老年大学协会会长,《求是》杂志社原总编辑张晓林对深圳长青老龄大学并不陌生,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深圳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这个“先行示范”不是某一方面的“先行示范”,而是全方位的“先行示范”,其中就包括特区的老年教育。张晓林寄望在深圳长青老龄大学成立35周年之际,深圳能够以“先行示范”为目标,加快推动特区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

  张晓林认为,作为诞生于经济特区的深圳长青老龄大学,深深烙上了特区印记,其特点深深反映出城市的精神面貌。“与其他城市的老年大学相比,深圳长青老龄大学有着起点标准高、创新引领强、专业规范好的特点, 这些特点的形成与深圳毗邻港澳、思想活跃,老年人总体素质较高、自我意识较强等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新时期,深圳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从原来的先行先试到今天的先行示范,是一个历史性跨越,老年教育作为重要的民生课题是先行示范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深圳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张晓林说,深圳经济特区经过40多年的发展,物质条件比较丰厚,而且整座城市比较年轻,养老包袱没那么沉重,有基础、有条件加快探索推动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为全国老年教育的发展以及应对老龄化贡献特区的智慧和方案。

  为此张晓林建议,深圳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老年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全链条、全周期积极谋划深圳的老年教育,真正让更多的老年群体获益。同时积极发展社区老年教育和线上老年教育,让老年人真正实现家门口就能“上大学”。此外,要坚持问题导向,突出老年大学办学的时代性和时效性,以及老年教育对于老年人生活的实际指导意义,比如老年人的再婚问题、遗嘱问题、生死问题甚至上网问题,要针对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去设计课程,提升老年教育的针对性。张晓林还认为深圳应该进一步加强老年教育的理论研究,真正用理论来指导实践,推动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