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之间各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乡村才能真正振兴起来。”
“‘十四五’时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发展节点,中国进入了高收入经济体,进入高收入门槛,想要继续上升难度很大,也就是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今年全国“两会”,正好处在新征程的启航之际,中国将迎来历史性跨越的新阶段。中国不仅要谋划今年的工作,还要谋划未来五年,十五年的发展路径。作为未来经济发展和宏观政策风向标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十四五”规划备受关注。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释放出哪些更重要的信号?“十四五”的重点工作如何做?结构性潜能在哪?日前,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接受了红星新闻等媒体采访,对政府工作报告、十四五规划草案进行了详细解读。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
去年中国经济经历耐压测试
展现出隐藏优点
谈起去年中国经济表现,刘世锦表示,去年中国经济遇到了多方面压力,包括疫情的冲击,全球经济严重衰退,以及中美贸易摩擦,在这种严峻考验下,中国经济依然交上了一份不平凡的答卷。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中国是唯一正增长的经济体。
刘世锦把过去一年中国经济面临的压力看成一场压力测试。他指出,经过这一年,中国经济展现出了许多正常情况下看不到的特点、优点,中国企业也展现出了压力之下的韧性、调动能力和深层次的竞争力。
比如,去年中国外贸出口实现了4%的增长,贡献了全年GDP正增长的30%。这也说明中国的企业受到冲击之后确实能够转危为机,有很强的抓住市场机遇,重新调动组合生产的能力。此外去年,由于疫情影响许多产业从线下转到线上,信息产业实现了很高增速,中国过去多年培养的信息产业的潜力得到了展示。
在刘世锦看来,去年经济还有一个亮点,就是脱贫攻坚战尽管受到疫情的冲击,但是原有的部署没有被打断,按期取得了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
今年一季度GDP增速可能会达到两位数
但不意味中国经济重返高增长轨道
那么,该如何看待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GDP增速预期目标设为6%以上?对此,刘世锦表示,今年提出的6%的指标是考虑到今年还是恢复性增长。今年增长指标中一部分,是填补去年部分季度经济负增长的幅度而形成的。所以今年的经济增长速度会比正常状态之下要偏高一些。他称,根据研究,今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应该会在8%~9%。正常的话,一季度的GDP增速可能会达到两位数,能够达到15%以上的可能性很大。
不过,刘世锦提醒,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又重返高增长轨道。当前要争取的,是让中国经济能够回到一个正常的潜在增长水平。2021年和2020年两年平均下来能增长5%,就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成绩。
对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刘世锦表示,在宏观政策方面确实体现了不急转弯,但还是要转弯,而且要转好弯的要求。今年的财政赤字、专项债规模都有所收缩,但是财政还是保持了一定幅度的扩张,财政直达机制的资金也有所增加。在货币政策方面,特别强调“灵活性”,要满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货币政策已有的一些工具,今年大部分得到了保留。
那么去年使用的一些超常规的刺激政策如何退出?刘世锦表示,如果全世界还有一个地方有疫情,中国本身就不安全。只有疫情基本控制经济恢复常态,支持性的政策才能退出。但也要看到,一些支持性的政策如果效果不错,而且对宏观经济没有明显的副作用,并与常态化下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具有了适应性,可以考虑继续延续。
“但也不能高估宏观政策的作用。”刘世锦提醒,宏观政策只起到短期平衡或者稳定的作用。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来自结构性潜能。目前应该关注的是,如何发展与中国经济增速相适应的结构性潜能。
释放六大结构性潜能
应成为现实增长的动力
在中国经济目前保持的中速增长的时期,如何发展结构性潜能?刘世锦提出了一个“1+3+2”的结构性潜能框架。
他解释,“1”是指以都市圈城市群为龙头,未来5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百分之七八十都在都市圈和城市群范围内。
“3”,就是中国经济下一步双循环能够顺畅运转、实体经济具有活力,需要补上的三大短板。
第一个短板是基础产业效率不高,包括能源、物流、通讯金融等一些领域还是不同程度存在行政性垄断,它们不同程度效率比较低成本比较高,但是由于基础性产业是给全社会各个领域提供投入品,所以导致全社会成本比较高。补这个短板就是要降全社会的成本。
第二个短板就是要补上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不大的短板,中国目前中等收入群体大概有4亿人。现在应该争取10~15年时间,使中等收入群体达到8到9亿人,实现倍增。中等收入群体扩大之后能有效扩大中国的消费。与此同时,中等收入群体既是生产者又是创新者,关键问题是怎么能够创造更多就业和创业机会,是这部分人的人力资本得到充分发挥。
第三就要补上基础研发和源头创新能力不强的短板。在我国的经济体系中基础研究水平相对较低这是一个明显短板,也是“卡脖子”的重要原因。但是要把基础研究和源头创新的短板补上,难度很大,门槛很高,需要长期积累。可是只有补上这些短板中国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创新型大国。
所谓“2”就是“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这是一个全球性的新功能,中国在这方面也有独特优势。
刘世锦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一些通过深化改革来激发经济增长动能的政策措施。比如,提出实施工业品准入制度改革,推进汽车电子电器等行业生产准入和流通管理全流程改革。推进能源、交通、电信等基础性行业改革,提高服务效率,降低收费水平。提出要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深入谋划好推进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改革科技重大专项实施方式,推广揭榜挂帅等机制。这是解决目前基础研发特别是源头创新的新动作。这些措施对于激发经济动能能够起到积极作用。
未来高标准市场体系该如何探索? 刘世锦认为,高标准市场体系,其实现在一个重点是生产要素市场进一步的市场化。生产要素市场包括土地、资金、人员、技术、数据等,要进一步推进它的市场化,让它能够自由流动,要确定和稳定产权,推动公平竞争。而在公平竞争方面,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比较多。在传统产业要打破行政性垄断,放宽准入,鼓励竞争,还要反不正当竞争。与此同时,产业政策也应该转向营造高质量营商环境和要素提升。
未来十五年居民收入如何增长?
要更加注重经济增长质量
“十四五”规划与二〇三五远景目标,提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那么,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大概需要怎样一个标准?意味着经济需要保持怎样的增速?
对此,刘世锦表示,目前发达国家进入的门槛大概是1.8万美元,中等发达国家人均收入水平大概是达到3万美元到4万美元左右。我国目前人均收入是1万美元,静态来看15年时间要翻一翻,那么15年时间里中国经济要保持在4.7%的增长速度,这个增速不是不可以达到,但是存在难度。
刘世锦说,值得注意的是,到2035年达到中等收入水平是按照现价美元计算的人均收入水平。现价美元人均收入的增长取决于三个因素:第一实际经济增长速度,第二是每年的通胀水平,第三是汇率水平的变化。从国际上来看,我国目前的收入水平按照国际购买力平价计算是人均1万多国际元。日本和德国处于同一水平时,他们在此后的16年,实际经济增速对人均收入水平的贡献率明显低于同期汇率的变化。
“所以今后15年,我们既要考虑实际增速,也要考虑通胀和汇率的变化。”刘世锦提到,其中通胀可能每年大致维持在2%左右,汇率水平的变化将成为关键。汇率的变化依托于全要素生产率。一方面争取能够实现的经济增长率,另一方面又要更重视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注重经济增长质量。
刘世锦提到,“十四五”时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发展节点,中国进入了高收入经济体,进入高收入门槛,想要继续上升难度很大,也就是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许多国家维持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收入水平,不能跨越。这些国家都出现了收入差距拉大、内外需求下降、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等问题。所以,中国确定了2035年这个目标以后,要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提升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保持汇率水平有一个合理升值。
“十四五”开好局,需求侧改革的重点和困难又该如何破解?在刘世锦看来,需求和供给只是货币的两个方面,供给可以创造需求,需求也可以拉动供给。需求侧改革其实就是扩大内需,扩大内需是一项长期政策。最近一段时间强调扩大内需其实因为需求受到了疫情影响,去年我国的居民消费其实是负增长的,这是扩大需求的直接原因。扩大内需的一个重点就是怎么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因为过去一些短期政策效果并不是很好。所以要扩大需求,其实立足点还要放在就增加收入上。
“怎么能够增加居民的收入,又要给他们创造就业创业的机会,就业创业能有机会,就要进行一些改革。”
城乡之间各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乡村才能真正振兴起来
对于“乡村振兴”这个当下的热词,刘世锦也有自己的深刻理解。他认为,乡村振兴首先要解决的是观念问题。中国最近几年农村结构、城市结构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大量的农村现在可能村子还在,但是村子里的人口已经不多了。有些村是路修通了,电修通了,自来水也接通了,但是只有几个人。所以中国将来很可能有相当多的农村以后逐步不存在了。与此同时,有很多农村会成为集镇或者小城市,有些甚至会成为比较大的城市。
“乡村振兴非常重要一点,就是要推动要素市场的改革,应该既要让农村人进城,也应该允许城里人下乡。”刘世锦表示,包括集体建设用地要入市和国有土地同价同权,同时也要为宅基地创造条件,让它能够流动起来。通过资金下乡、技术下乡、数据下乡、人才下乡,让城乡之间各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乡村才能真正振兴起来。
那么,未来该如何把高质量发展和生态优先以及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结合起来?对此,刘世锦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其实就是说绿水青山要产生一个绿色收益。怎么对绿水青山带来的绿色收益进行核算,是目前要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目前国内国际都有很多探索,比如绿色GDP、GEP,但是这些核算方法没有一个统一的度量尺度,同时这些价格是人为计算的,而不是市场交易形成的,所以目前还很难度量绿色发展的收益。
一种方法是,利用太阳能值进行核算。因为绿色收益有一种说法叫生态资源服务价值。地球上的绿色收益,都是通过太阳能值来实现的,可以把它转化为一种“生态元”。这样就解决了度量和机制的问题。由此可以建立绿色账户,纳入四个基本要素:生态资本服务价值、碳排放、一般污染物排放、GDP。绿色账户的4个因素,形成了一个资产负债表,可以通过投入产出收入流量表,最后分解到各级政府各个企业,将绿色发展的责任落实。
未来如何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改革金融体系,提升监管水平
三年的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已经收官,但是系统性金融风险依然存在,未来金融风险该如何防范?
刘世锦对此特别指出,防范金融风险是金融体系一个长期的任务。不同的时间有不同的问题。最重要的是使金融体系通过持续改革,能够合理化,在改革的同时使整个监管体系能够跟得上。金融监管下一步要提高水平,适应现在经济进入高质量增长,特别是到了数字经济时代出现的新技术新业态。认真观察、识别风险。对于体制性、结构性的风险要进行积极而温顺的改革,从体制机制上把制造风险的根源消除。
当下,对于90后乃至00后开始买基金,自嘲成为“被割韭菜”的对象的问题。刘世锦表示,基金发展实际上是机构投资。中国资本市场可能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散户偏多,所以由散户向机构投资者转变,应该说符合了资本市场发展方向。不管年轻人还是年纪大的人进入基金市场,一定要有风险意识。在追求收益的时候一定要有承担风险的思想准备,同时要认识承担风险也是市场的基本规则,要有一个正常的投资心态和行为。
红星新闻记者 吴阳 北京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