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敏的绘画艺术

2020-11-22
来源:智慧中国    作者:邓荫

  赵敏艺术简介:

  赵敏,原名宋成善(1930年9月——2002年9月),辽宁海城人。1947年考入中国共产党在辽南创办的白山艺术学校美术专业。1950年调入《东北画报社》任美术记者。后历任辽宁美术出版社美术创作室副主任,《辽宁青年》杂志社副总编,辽宁美术出版社社长、总编辑、编审、党委书记,兼辽宁画报社社长等职。1991年被中宣部调到北京,任《中国美术分类全集》总编辑出版委员会常务副总编辑。曾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年画研究会副会长、吴作人美术基金会委员、辽宁省文联委员、辽宁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辽宁出版家协会副主席、辽宁年画研究会名誉会长、辽宁版画学会会长、辽宁省书籍装帧协会会长、辽宁省工人美术家学会名誉会长。

  赵敏既是一位美术战线的领导者组织者,又是一位成就卓越的画家,也许因为他作为辽宁美术出版社社长和中国美术分类全集总编辑出版委员会常务副总编辑对美术战线的奉献太出色太重大了,人们往往忽视了他作为画家的艺术天赋和卓越成就。在解放战争的炮火声中,赵敏进入了白山艺校,作为鲁艺进军东北并改名鲁迅美术学院之前东北艺术教育的最高学府白山艺校毕业生的赵敏,可以说是一位青春许国、以画笔为武器的战士。

  现存他最早的作品是创作于1949年的年画《中苏友好万岁》,版画《把公粮交给国家》,传达出那个时代的时代精神,在那个百废俱兴的时代,他的艺术水平也达到了较高境界。一个十九岁的青年画家,在共和国建立的那风生水起、而一切都在草创阶段的年代,除了高度的政治觉悟,竟然有这样高的艺术水平,真令人震惊。这一切说明,赵敏的投身革命之路和献身艺术之路,几乎是同步的,也是高起点的。

  综观赵敏的绘画,可以用我常常用以评价有十八般武艺的旧体诗人的一句话:诸体兼擅,俱臻佳境。在五十年的创作生涯中,他涉及到的绘画品种有年画、木刻、套色木刻、水印木刻、国画、水彩画、连环画、素描、速写等等,而每一种样式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一看便知是真正的行家里手,起码在辽宁省是引领画坛风骚的大师之一。他的艺术创作过程特点是,不拘旧法,自创新局。重点突破,国画年画。注重速写,夯实基础。立足民族,面向世界。

  这是一位将饱满的政治热情和出色的艺术才能都奉献给我们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和建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坚强战士。他的每一笔线条每一抹颜色都在描绘伟大的事业的进展,描绘我们伟大祖国的举世无双的壮丽景色。观览过他的绘画集,觉得他在画我们经历过的当代历史,在瞻拜我们祖国的山山水水。

  年画是赵敏无比挚爱、坚持持久的创作热情的绘画品种,他曾经激动而深情地喊出“年画万岁”的口号,看见其爱之深,之切,因为年画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绘画艺术。革命的艺术工作者吸收了民间杨柳青年画、桃花坞年画的鲜明、火爆的传统,注入革命战争和建设生活的内容,给这种旧形式以新的生命。遵照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精神,革命艺术家要创作要为工农兵服务,以大众喜闻乐见的作品,为革命事业的最高目标奉献力量。赵敏年画场面热烈火爆、节日气氛浓郁、人物形象生动,具有民间艺术特点;在绘画技巧上,以色彩鲜明、单线平涂、没有晕染为主要特色,受到广大群众特别热烈的欢迎。也许有追求纯粹艺术的艺术家看不起年画,但是年画曾经是广大群众重要的美术享受品种,给人民群众带来企盼和快乐。



 

  作为赵敏美术创作的主要品种之一,赵敏付出了珍贵的心血和汗水,从从出版于一九五零年的《中苏友好万岁》到出版于一九八零年的《春晖花盛开》,他为年画创造、探索、开拓了三十年,直到把这种曾经辉煌过的艺术形式送入历史。其间,还有六十年代的《社会主义好》、《新年乐》、《满堂红》等作品,他是以他生花妙笔带着建设社会主义的蓬勃热情和对劳动人民的无比深情走过我们悲欢交织的时代的。赵敏创作的起点很高,以一个神童的姿态跃上画坛,他又是不断进步、与时俱进的艺术家,在探索创造中走向成熟。对画面的结构的思考和安排,甚见匠心。



 

  气韵生动,源于对所描绘的事物的熟悉和爱。骨法用笔的优势,出自纯熟的技巧,显见于创作于1957年的《新年乐》,作者巧妙地选取了新年期间群众踩高跷的火爆场面,这十五个踩高跷演员,分作八组,成双成对,另有一位是领舞者。这些人物的活跃、欢快、矫健的舞姿是画家以线描的轮廓线和色彩来表现的,而正是这些轮廓线条,其有力,其生动,其宛转,其肢体的骨感和筋肉感,其服装的流荡感,都给谢赫的“骨法用笔”几个字作了形象的阐释。应物相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几条,可以赵敏年画的代表作之一《社会主义好》来一一验证。这是一幅成熟的作品,描绘农村群众的一次春节文化娱乐活动,气韵可谓非常生动,笔法也遒劲有力,场面开阔,人物形象生动,搭配合度,表情丰富,动作逼真,布局匀称,笔法熟练,色彩停匀,艳而不俗,足可作为画家毕生从事年画事业的代表作。从人物的棉衣棉帽、树木的枯枝、可以看出为冬春季节;以粮仓小型广场等营造出一个典型的农村公共场所;人物类型的搭配可谓匠心独运,备受尊敬的老人,作为看客的中青年,基层干部,演员(包括耍狮子的,演地方戏的,踩高跷的,小乐队乐手等)都非常自然地穿插安置。尤其是赵敏特别喜爱,也特别善于表现的孩子,在这幅画中更得到细致巧妙的安排。唱歌的,看表演的,趴在老人身后和依偎在老人怀中的,抱在妈妈怀里的,有和耍狮子的叔叔热心研究……十几个孩子各不相同,形态宛然,天真烂漫,特别是唱歌的几个三五岁的孩子那份严肃认真的样子,极其惹人喜爱。更有那大小道具点缀其间,加强了喜庆、欢乐、幸福的艺术效果,突出了讴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主题。还有一幅创作于八十年代的年画《春晖花正开》是歌颂伟大的爱国政治家宋庆龄关怀爱护儿童的光辉形象,人物形象的生动准确、画面的活跃匀称,色彩的协调饱满之外,在年画的单线平涂的技巧上增添了对光和影的表现,是年画技巧的发展,这幅画也是赵敏年画技巧的峰巅。可惜随着时代的发展,不久年画这种品种迅速走入了历史。


  
 

  其实年画也是国画的一个品种,就是国画人物画。赵敏作为画家,他着力最多的另一个领域,就是国画,主要是山水画兼及树木花草画。赵敏无限热爱祖国的壮丽山河,从年轻到老年,走遍了中国的高山大川,行万里路,作万幅画大概是他的人生目标吧。他一直着力于人物特别是风景写生,这成为一种良好习惯。他的胸有丘壑,是通过艰苦的写生把祖国的山山水水铭刻在心中了,他的国画往往看不出明显属于什么流派,不是那种看起来不像真山真水的国画,而是极力追求和美丽自然,和自然景观的相像。赵敏的山水画大都做到了笔力的刚健、流畅、准确,做到“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延数尺,体百里之迥”。那幅开阔疏朗,场景俊秀,间有莫高窟楼阁和石桥点缀其间的《鸣沙山》;那幅群峰兀立,远近浓淡,清波潋滟,竹筏游弋的《漓江》;崇山峻岭间长城蜿蜒逶迤,敌楼屹立,苍松挺拔,气势雄伟的《悠悠岁月》;奇峰险峻,嶙峋峥嵘,云海缭绕,松林疏朗的《黄山》;那奇峰挺秀,渌水波平,山径出没,古刹掩映的《江南景》,那幅老树枝干糺洁,鸟鹊点点归林,村居宁静安谧,池塘水波不兴、弥漫着一缕乡思亲情的《故园春》;那幅屹立危崖,枝干苍劲,如铁枝铜叶,气势不凡,探向空蒙的《古松图》都画得有品格,有韵味,有功力,有才气,以谢赫六法衡量,奇在全是骨法用笔,苍劲古朴,力透纸背,奇在经营位置,篇篇都那么开阔疏朗,使人耳目一新。

  赵敏艺术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坚持速写,年年画,天天画,五六十年代,他经常深入火热的生活,素描,速写,去鞍钢,去辽南农村,留下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质朴而光辉的形象,特别是他极有描绘那些无生命的机械、厂房、车床之类的兴趣和才能,画出钢铁的坚硬和机械的灵秀。新时期他更多地去名山大川写生,一是为创作大篇幅的山水画作准备,二是这些速写、写生、素描本身也是有品位的艺术品。大部分是铅笔速写,也有以水彩和水墨作速写的,其中不乏空灵轻倩、飞扬奔放的出色作品。早期的高炉平台、三门峡工地、钢都女工、印度舞蹈演员最为出色,质朴亲切,生动传神;后期的澳门大桥、日本富士山、会仙亭、黟县西递村等更为熟练,线条准确而飞扬,不失毫厘,才气横溢。


  
  

  作为一位美术多面手,赵敏在版画创作上也下过很深的功夫,从1950年的苏联文豪高尔基到1983年的中国文豪鲁迅,勾画出他献身木刻事业的一条 轨迹,显示出赵敏从高起点走向高水平的过程。20岁的青年赵敏如此准确地把握了高尔基坚强地追求正义和光明的气度和决心,令人欣喜,成熟期的艺术家赵敏用一把雕刀深刻地表现了鲁迅的坚强、冷峻、智慧和襟怀的博大,令人惊叹。还有画家投入巨大创作激情和艺术劳动创作于1958年的连续性木刻故事《危险的道路》,显示出成熟的复杂的木刻技巧,也是为火热的政治斗争服务的一件典型性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