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有五性”与社会公共服务,关系何解?

2020-07-10
来源:智慧中国网    

  党的十九大明确大力发展“七有”领域民生建设。在贯彻落实“七有”精神下,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五性”民生工作理念,提出要努力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注重运用市场机制、引入社会力量,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

  “七有五性”涉及公共服务的多个部门,涵盖公共服务多个领域,民生智库开展“七有五性”系列研究。本篇主要探讨“七有五性”和社会公共服务的关系,研究“七有五性”的内核、外延,总结北京市监测指标,并提出下一步工作建议。

  一、“七有五性”涉及公共服务领域及部门

  涵盖多领域。“七有”即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五性”即便利性、宜居性、多样性、公正性、安全性。“七有五性”涵盖的社会公共服务主要包括:教育、就业、医疗卫生、养老、住房、社会救助、优抚、交通出行、基本生活保障、安全保障、文化体育、生活服务、环境治理、信息公开等领域,并强调了社会参与。

手机屏幕截图描述已自动生成

  图1:“七有五性”涉及基本公共服务领域

  涉及多部门。2019年北京市“七有五性”监测和评价指标显示,涉及部门包括教委、人社局、统计局、卫健委、民政局、住建委、残联、商务局、生态环境局、文旅局、新闻出版局、文物局、体育局、园林绿化局、政务服务局、司法局、公安局等近二十个。

手机屏幕的截图描述已自动生成

  图2:北京市“七有五性”监测和评价指标涉及部门

  二、“七有五性”的内核、北京重点和外延

  (一)“七有五性”内核:社会基本公共服务的国家标准

  1. 社会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界定清晰

  2017年国务院公布《“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确定了公共教育、劳动就业创业、社会保险、医疗卫生、社会服务、住房保障、公共文化体育、残疾人服务等8大领域的基本公共服务清单,各领域均明确了服务对象、服务指导标准、支出责任、牵头负责单位等。

手机屏幕截图描述已自动生成

  图3: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框架

 

手机屏幕截图描述已自动生成

  图4:《“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基本公共服务领域

  2018年12月,国家发改委出台《关于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优军服务保障、文体服务保障等方面的具体保障范围和质量要求。

图片包含 游戏机描述已自动生成

  图5:《关于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的指导意见》基本公共服务领域

  2. 社会基本公共服务目标方向明确

  国家层面强调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目标。《关于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力争到2025年,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理念融入政府治理,标准化手段得到普及应用,系统完善、层次分明、衔接配套、科学适用的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全面建立;到2035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基本公共服务的“基本”,遵循“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中央与地方共同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的通知》指出,基本公共服务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保障标准合理适度。提出由中央与地方共同承担支出责任、以人员或家庭为补助对象或分配依据、需要优先和重点保障的主要基本公共服务事项8大类18项:一是义务教育,包括公用经费保障、免费提供教科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补助、贫困地区学生营养膳食补助4项;二是学生资助,包括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补助、普通高中教育国家助学金、普通高中教育免学杂费补助4项;三是基本就业服务,包括基本公共就业服务1项;四是基本养老保险,包括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补助1项;五是基本医疗保障,包括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助、医疗救助2项;六是基本卫生计生,包括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计划生育扶助保障2项;七是基本生活救助,包括困难群众救助、受灾人员救助、残疾人服务3项;八是基本住房保障,包括城乡保障性安居工程1项。

  (二)“七有五性”重点:北京市监测指标

  1. 聚焦重点领域

  由北京市“七有五性”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可知,当前重点领域主要包括教育、就业、医疗卫生、养老助残、住房保障、社会救助等基本公共服务,及便民服务、生活宜居、文体多样化、服务公正、生活安全等北京特色内容。

  2. 聚焦难点问题

  “七有五性”监测指标显示出北京关注公众需求,聚焦难点问题,敢啃最难啃的骨头。如“幼有所育”强调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学有所教”强调义务教育就近入学率和优质师资资源均等化情况,“老有所养”关注养老护理员的短缺,“宜居性”关注PM2.5的平均浓度,“多样性”关注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等等。

  3. 聚焦“民生三感”

  “七有五性”强调公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北京市将12345热线综合评价的权重设置为50%,除常规“三率”(响应率、解决率、满意率),更关注“民生三感”。以问题清单等形式点出并致力于解决难题,如“幼有所育”幼儿入园难问题,“学有所教”非京籍入学难问题,“劳有所得”劳动合同纠纷和劳动争议热点问题,“病有所医”医院挂号难、预约难、医患纠纷等问题,“老有所养”福利院入院难、收费和服务质量问题,“住有所居”保障性住房申请难、房屋质量等问题,“弱有所扶”失独家庭关爱、困难群体、残疾人心理疏导等问题。

  为提升“民生三感”,“七有五性”尤为关注为民服务,如生活便利性、交通便利性、人居环境整治、食品安全、多元文化健康消费需求等,并特别提出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的社会参与。

一些文字和图片的手机截图描述已自动生成

  图6:“七有五性”监测评价指标

  (三)“七有五性”外延:短板和特色

  补短板、强特色,有序拓展“七有五性”。“七有”面向全国,界定了基本公共服务范围;“五性”聚焦当下,明确了北京近期民生保障重点。“七有五性”的外延,可在社会基本公共服务的范畴内,适度拓展、延伸。

  如“幼有所育”,若区域内普惠性幼儿园比重已达标,入园难问题已初步解决,可进一步探索突破幼儿园师资和人才培养的“瓶颈”,可进一步关注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的标准规范体系和政策法规体系。

  三、“七有五性”工作建议

  以领域内或区域内公众的公共服务需求为导向,深度结合资源禀赋等因素,完善当前“七有五性”工作标准,尽快梳理形成下一步工作重点,落实好工作要求;探索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性公共服务;共同推动“七有五性”真正提升“民生三感”,勾画幸福蓝图。

  (一)深入分析,研判需求缺口,适度匹配资源

  1. 系统盘点资源能力情况

  盘点家底,梳理形成硬性设施设备台账和软性制度文件汇编。对“七有五性”涉及的公共服务领域,系统盘点,形成资源台账,包括已建成设施、已到位设备,建设中的设施设备及投入使用时间,待建的设施设备及计划安排等;包括已有法律法规、管理制度等,已有调研信息等,下一步将启动的修订、完善、建立工作及时间安排等。系统全面的研判领域内、区域内现在到未来三五年内社会公共服务的资源能力水平,如学位数、床位数、道路建设维护情况、水电气暖情况、便民商业设施情况等等。

  2. 深入调研公众切实需求

  在某领域或某区域内开展公众对社会公共服务的需求调研。重点了解社会公众对教育、就业、医疗卫生、养老、住房、社会救助、优抚、交通出行、基本生活保障、安全保障、文化体育、生活服务、环境治理、信息公开等工作的主观感受和客观需求,了解公众对参与政府治理的想法,挖掘公众对公共服务的下一步期待和意见建议。

  3. 适度前瞻匹配需求资源

  社会公共服务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人口规模、人口结构、经济收入、生活方式等。在深入分析上述因素的基础上,结合公众需求调研信息,综合已盘点的公共服务资源、能力水平,形成基本公共服务资源-需求匹配分析。以需求为导向,以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为目标,在区域实际能力(如财政能力)范围内,明确现阶段及未来一段时间内基本公共服务的重点领域和重点工作。

图片包含 游戏机, 文字描述已自动生成

  图7:社会公共服务主要影响因素举例

  (二)分层推进,强化区域特色,市区两级共同发力

  一是建议市级单位进一步明确标准,研究下一步重点问题。当前,“七有五性”初步明确了社会公共服务的领域和方向,建议下一步各领域主管部门开展对服务边界和服务事项的深入研究,制定规范标准;研究提出下一步重点工作的问题清单,提供指导方案和资源匹配方案,为区里推进落实“七有五性”定标准、定调子、定方向。

  二是建议区级部门做好落实,强化区域重点特色。结合本区域内的资源能力水平和辖区内公众的社会公共服务需求,有重点、有步骤的推进工作,办好群众身边的事。

  (三)创新方式,引入社会力量,满足多层次多样化需求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需求,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建议市区两级政府在事权范围内,在经营性公共服务外,加大探索公益性公共服务的创新,引入社会力量,提供优质服务,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公共服务格局。(文/民生智库政策与战略研究中心 张洪云 吴可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