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周年海安取得的成就

2020-04-07

  回顾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海安不断解放思想、创新争先,经济社会发生巨变的40年,也是海安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逐步提升,幸福感、获得感、满足感和自豪感持续增强的40年。

  改革开放40年,海安具有标志性的发展大致有这样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初,海安人率先从单一的粮棉生产模式中解脱出来,大力发展多种经营。1972年8月,《红旗》杂志刊发了农林部调查组关于海安“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调查报告,这一改革举措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补给了市场,为全国农业结构调整探索了路径。第二个阶段,80年代初,农村改革全面拉开序幕,在农民温饱问题得到解决的基础上,海安围绕发挥土地效益最大化开展了两项改革:一是大范围开展“缩棉扩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让已有百年传承的桑蚕茧丝绸产业逐渐发展成为海安的主打产业之一,海安成为全国闻名的茧丝绸之乡。二是探索形成了“种养加出”的发展模式,创造出“百万雄鸡下江南”的佳话,成为海安农民在全国参与市场经济发展的首创之举,使农民从土地上解脱出来。这两项改革都给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第三个阶段,90年代初,面对国有、集体、乡镇企业全面亏损的困境,海安在全省率先开展并完成企业产权制度改革,100多家县属工业企业、500多家乡镇工业企业、400多家流通企业以及40多家建筑企业改制到位,建立了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有效解放了生产力,带动了创业就业,也促进了工业和建筑业的快速发展。第四个阶段,进入新世纪,海安的发展迈入快车道。农业农村加快发展,先后获评“中国湖桑之乡”“中国河豚之乡”。工业经济跃入南通第一方阵,2000年工业产值、销售双破百亿元大关;到2007年,工业产销用7年的时间扩大了10倍,突破千亿元大关。建筑业快速发展,10万建筑铁军遍布全国和境外市场,2007年被评为“省建筑强县”,2012年成为全省首个“中国建筑之乡”。第五个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海安进入了跨越发展的黄金期,我们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积极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努力争当区域发展的排头兵,经济社会保持了强劲发展态势。农业现代化水平跻身全省第一方阵,成为全国首批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20个地区之一。工业应税销售2015年在南通市率先超千亿,规模企业数、亿元企业数、高新技术企业数位居苏中苏北前列。坚持“枢纽海安,物流天下”战略取向,推动“枢纽、物流、产业”三大优势转换,商贸物流园获评省级示范物流园区、全国优秀物流园区,成为南通唯一的全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深入开展全国首批中小城市综合改革、全省首批新型城镇化和科技创新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全力推进不见面审批(服务)改革、土地管理创新等重点领域改革,我市依靠创新驱动稳增长的做法和成效被国务院通报表扬奖励,在江苏省首次营商环境评价中列全省96个县级城市第2位。

  可以说,40年来海安各行各业各条战线不断深化改革,创新争先,攻坚克难,谱写了富民强市的一个又一个崭新篇章,海安已经成为长三角北翼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态最优、发展潜力最大的地区之一。多项指标位居省市前列,连续四年在南通重点经济工作考核中名列第一,连续三年在南通“四个全面”综合考核中名列第一,海安已从南通曾经的“小六子”跃升至全市经济发展的第一方阵,实现了从传统的农业大县到工业强市的华丽转身。2018年在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市、最具投资潜力百强市和工业百强市中,分别列第28位、第7位和第26位。40年来,海安老百姓的日子也越过越精彩、越过越红火,充分享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发展成果。经济大发展,老百姓的生活“富起来了”。40年来,海安经济发展从注重速度到又快又好再到又好又快,经济实力不断迈上新台阶。人均GDP由1978年的346元增长到2018年的100295元,恩格尔系数更是从1978年的近60%下降到2018年的28.9%。40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老百姓的收入越来越高,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鼓起来的钱袋子,丰起来的菜篮子,精起来的饮食,多起来的私人轿车,靓起来的服饰,等等,无不显现出改革开放给海安大地带来的巨大变化,折射出海安儿女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日子越过越富足。社会大变化,老百姓的生活“好起来了”。40年来,海安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在教育方面,从几近凋零百废待兴,到成长为教育大市、教育强市,中高考成绩一直领跑全省、全市,是享誉全国的教育之乡,素有“江苏教育看南通、南通教育看海安”的美誉。在交通方面,从40年前的“开门就是泥,迈步就是坑”,到今天的公铁水无缝对接的立体综合交通枢纽网络。全市高等级公路密度全省领先,所有行政村双车道四级公路都实现了全覆盖。在社会保障方面,各类社会保险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城镇到农村、从职业人群到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覆盖率南通领先。同时,我们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力度,建成了全国县域一流水平的“五大中心”等一批重点工程。40年来,民生保障不断改善,无论是在教育、医疗,还是出行、住房,海安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没有后顾之忧,越来越有获得感。生态大改善,老百姓的生活环境“优起来了”。40年来,海安在大力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资源环境的保护,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海安的天空越来越蓝,水越来越绿,空气越来越清新,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越来越高。“清水工程”深入实施,“河长制”经验全国放样,成为全国河湖管护体制机制创新试点县;实现国家级生态乡镇全覆盖,林木覆盖率南通前列,垃圾分类集中处理率全省领先,建成苏中苏北首个国家级生态县,成为全国绿化模范县和省园林城市。越来越美的新海安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了生活环境的优化,美好家园越来越充满生机与活力。文化大繁荣,老百姓的文化生活“美起来了”。40年来,有着6000多年青墩文明的海安迎来了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春天。着力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六个化”的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南通放样,先后建成全国文化先进县、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省农家书屋提升工程试点工作示范县。截至2018年底,建成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75个,建成率全省上游;村级文体活动室、共享工程服务点设置率实现全覆盖,拥有国家级示范书屋1个、省五星级示范书屋3个,南通领先。海安大剧院高效运营,图书馆新馆、博物馆新馆、青墩遗址博物馆今年有望建成开放。一系列文化为民、文化惠民、文化乐民的生动实践,让老百姓文化生活变得越来越丰富,日子过得越来越有滋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