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这是我们党根据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主要矛盾和发展目标,着眼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作出的战略部署。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大政方针,围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加注重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深度融合、协同发力,努力在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上走在前列。
充分认识建设协同发展产业体系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产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制造业增加值跃居世界第一位,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有效支撑了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但面对国际经济格局深刻调整和国内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形势,面对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够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的现实挑战,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至关重要。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现实需要。产业体系是经济体系的核心。当前,随着要素比较优势和资源环境约束发生重大趋势性变化,支撑经济高速增长的传统产业发展动力减弱,新的产业竞争优势还在形成之中。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只有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才能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强大支撑,才能闯过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进而实现更高质量发展,保障中国经济“巨轮”行稳致远。
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现实需要。从国际国内看,信息技术与各领域技术的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调整,形成新生产方式、新产业形态、新商业模式,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带来难得机遇。同时,欧美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也积极布局“快工业化”,我国产业发展面临着高端回流和中低端分流的“双向挤压”。面对全球产业竞争格局的新调整,迫切需要建设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以此重塑竞争新优势、增添发展新动能,促进我国产业发展抢占制高点,迈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
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现实需要。世界发展史证明,产业是强国之基、兴国之本,没有坚实的产业支撑,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了新变化,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建设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才能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物质保障,为实现“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奠定更为牢靠的物质基础。
着力发展实体经济增强具备建设协同发展产业体系的比较优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以实现国家赋予的功能定位为己任,砥砺奋进、拼搏奋斗,推动开发开放取得显著成绩,形成了建设协同发展产业体系的坚实基础。
实体经济日益壮大。把发展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依靠项目支撑、创新驱动、金融助力、人才保障,形成了汽车及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电子信息、粮油轻纺等千亿级产业集群,建成6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年均实现两位数以上增长。可以说,实体经济既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体,也是建设协同发展产业体系的最大优势。
科技创新活力强劲。依托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成了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在水下机器人等核心技术领域处于领先水平,中心商务区被批准为国家级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出台系列支持科技创新政策,设立创业投资基金,支持企业完成股份制改造和新三板挂牌。科技创新平台聚集、科技创新技术突破、科技创新环境改善,为建设协同发展产业体系创造了有利条件。
现代金融助力发展。积极实施金融创新发展举措,金融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离岸金融、航运金融、跨境人民币结算等创新业务蓬勃发展。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不断增强,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占企业贷款余额的六成以上,融资租赁推动工业企业装备改造升级成效明显,商业保理助推商贸物流企业不断壮大。金融风险管控手段日益完善,安全性、稳定性不断提升。现代金融的良性发展,为建设协同发展产业体系提供了新鲜“血液”。
人力资源优质丰富。把人力资源作为第一资源,大力度引进人才,大规模培养人才。出台集聚人才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安排人才发展基金,最大限度聚集各类人才。优质丰富的人力资源,形成了建设协同发展产业体系的智力保证。
准确把握着力重点,努力在建设协同发展产业体系上彰显新作为
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围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部署,发挥比较优势,采取有效举措,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处理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根基命脉,是虚拟经济的价值基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坚持狠抓实体经济发展不动摇,在投资导向上以实体经济投资和社会资本投入为主,在产业导向上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在增长导向上以占据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为主,推动实体经济进一步做强做优做大。按照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要求,以需求侧为导向,在供给侧发力,加快打造集聚经济、开放经济、智能经济,大力发展智能制造、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生命健康等产业,靠新产业体系增创新优势、增添新动能。同时,依托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建设,推动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工具和金融业态创新,重点发展普惠金融和中小微企业融资、“三农”融资等,促使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实现“实”与“虚”的协调发展和良性循环。
处理好扩大总量与提升质量的关系。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要在保持中高速增长的基础上,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加速转换发展动能,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益、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抓科技创新,用足用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政策优势,继续推动理念创新、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实现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抓转型升级,坚决关停高能耗、高污染、高危险并且低产出、低效益的企业,放手支持发展潜力大、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并且绿色环保的企业,尤其是严把新引进项目的入口关,只要环评通不过,即使投资规模再大也不要。抓人力资源,贴紧产业需求和发展需要,加快培养和聚集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技能人才、创新型人才,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产业人才队伍,走人才引领的产业发展之路。
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我们要继续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服务效能,以良好环境保障协同发展产业体系建设。打造低成本的发展环境,针对税费成本、融资成本、用工成本和制度性交易成本等,进一步打好“降成本”的组合拳,增强对企业的吸引力。打造高效率的发展环境,积极推动“互联网+”政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电子市民中心作用,进一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创新、强化事中事后监管,为项目投资和企业发展开启便利之门。打造服务优良的发展环境,深入开展“双万双服”活动,让服务客商投资、服务项目建设、服务企业发展成为全区上下的自觉行动,做到以优势吸引、靠诚意打动、凭服务争取。打造讲诚信的发展环境,加强政务诚信、社会诚信、商务诚信建设,不断提升新区的信誉度和美誉度,切实做到以项目促进产业集聚、以产业提升发展能级。(作者系天津市委常委、滨海新区区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