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汇聚起来的力量
(报告文学)
光明日报记者 王国平
如果新型冠状病毒是有颜色的,想必是灰色的,或者是黑色的。
它凶猛,蛮横,无情,侵袭人的身躯,威胁人的生命,打破既定的社会秩序,搅乱正常的生活节奏。
但是,这个世界,还有着更明亮、更具活力、更富有生机的颜色。它们聚合、交汇、延展,发生着化学反应,升腾起精神的伟力。
在2020年的这个“抗疫”时刻,那些从人心深处迸发出来的力量,那些心手传递汇聚起来的力量,给人以饱满的温度、心灵的抚慰和必胜的信心。
“干就是了”:红色的旗帜积蓄着向上的力量
红色,醒目,热烈,彰显意志,激发斗志。
关键时刻,基层党组织就是一座座牢固堡垒,共产党员就是一面面旗,火红的旗。
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必须牢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全面贯彻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要求,让党旗在防控疫情斗争第一线高高飘扬。
出征号角吹响,冲锋战鼓擂起。
全国上下闻令而动,打出一套严密的“组合拳”:在防控第一线和关键部位及时建立党组织,发挥党组织的核心引领作用;加强网格党建,全面建立党员、干部带头分片包干、全覆盖登记排查制度,依托网格做好综合防控;依托区域党建平台,把人民群众动员、组织、凝聚起来,织密防护网,形成防控合力。
中建一局三公司武汉分公司党总支书记、总经理邓委老家在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眼看疫情越来越严重,他中断春节假期,匆匆自驾返回武汉,“在路上,我就想,我们是干工程的,估计有援建任务”。2月3日,80后的他被任命为中建一局援建雷神山医院项目临时党支部书记、总指挥。
邓委坦言,没接到任务之前多少有点“思前想后”,一接到任务反而坦然了。特别是到了现场,心中的使命感被彻底激发了出来。
“那么一个环境,真的是没法形容。我们要参与完成的这个项目,是抢救人命的事。好几个方面碰撞在一起,没什么可说的,干就是了!”如今,处于居家隔离状态的邓委,通话时激情犹在。
他和同事一起,写下决战书,郑重表态:坚决做到思想坚定、挺纪在前、有令必达,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严格的组织纪律、专注的匠心精神,确保疫情防控任务万无一失。
决战书上,一片红色的手印,就像是一颗颗滚烫的心。
热火朝天、人山人海、夜以继日……邓委说,以前学过的这些成语,在这个特殊的时刻,都变得活生生的,都是实实在在的。
每天平均通电话数量超过200个,步数3万,睡觉3小时……这是邓委在雷神山医院项目建设期间的基本数据。
“这个项目太特殊了!你要说那些天是怎么过来的?就是接到一个任务,完成这个任务,再接到新的任务。就是这么一个循环。一直到所有任务都拿下。”邓委说。
任务来了,顶上去。困难来了,扛过去。共产党员敢于负责、勇于担当,是示范,是榜样。
2月18日上午10时许,湖北省大冶市人民医院,56岁的袁念芳和其他三位同事,火线入党。他们笔直站立、高举右手,在领誓人的领读下,面向鲜艳的党旗,许下铿锵誓言。
他是医院感染科主任,入驻隔离病区超过一个月,除了晚上到指定宾馆休息外,基本上都在这里。
“对我来说,这是责任,因为我是搞这个专业的,都是应该的,不存在什么怕或者是不愿意的想法,没有的。”电话里,袁念芳的口音重,但说得平静。
他留意,身边的党员同志,这样的关键时刻,都在“往前跑”。向党组织靠拢的念头再度被激起。
繁重的工作之余,袁念芳在医院分发的工作笔记本上,手写了入党申请书:我是一个农村长大的孩子,没有党和政府的支持和关怀,我上不了大学,也不会有今天的工作和成绩。……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我义不容辞,责无旁贷。殷切希望再次接受组织考验,不畏风险,不惧艰辛,尽职尽责,为早日战胜疫情而努力。
申请书写得简短,但字迹清晰,情感是在的,决心是在的。
在这个特殊时刻,袁念芳加入党组织的夙愿得以实现。更多的人,在红色旗帜的感召下,稳住心神,冒着风险,往前走,往上走。
“从不后悔穿上这身白袍”:他们赋予白色更加纯粹、洁净、庄重的质地
悬壶入荆楚,白衣是战袍。
截至2月19日,全国已有278支医疗队、32395名医务人员从各地驰援湖北。申苗云是这个庞大队伍中的一员。
组建援鄂医疗队的消息传来时,33岁的她就是否报名有过权衡。她想起姨妈石玉琴说过的一句话,“以前你都是被保护着的,关键的时候要想着去保护别人”。于是她下定决心,主动请缨,并最终成行。
申苗云是通用环球医疗集团旗下攀钢集团总医院泌尿外科的一名护师,如今奋战在汉阳方舱医院一线。在她的印象中,65岁的姨妈热情、健谈,“她是老共产党员,身上有不一样的东西,很正的一个人”。
出发前,申苗云收到姨妈的一封亲笔信。百般叮咛注意安全之外,石玉琴还期待外甥女和同伴在这个特殊时刻有所作为:
“希望你们在工作中做到换位思考。如果病床上躺着的患者,是你们的亲戚朋友,是你们的兄弟姐妹,是你们的父母,是你们自己,那时你们心里最希望的是什么?想想这些,对你们的工作有特别的帮助。你们的一个微笑,一个点头,一个点赞,一个小小的手势,一句‘多吃点、多喝水’,对患者都是莫大的支持和鼓励,能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疫情的信心和决心。”
这封信,写在一个普通的笔记本上,满满三页,尤其是叹号用得勤,有时还连续用上三个叹号,笔墨粗壮,一看就是用力写了,内心丰富的情感是溢出的。
对姨妈一直很尊敬的申苗云,有空就恶补武汉方言:“蛮扎实”是“厉害”的意思,“条举”说的是“扫帚”,“么斯”即“什么”,“忒发麻”也就是“腿发麻”……边学边用,活学活用,她努力跟自己服务的患者,特别是大爷大妈们保持顺畅的沟通。
这次武汉之行,申苗云感到很特别。这是她第一次乘坐飞机,还是由川航英雄机长刘传健执飞的。来了湖北,一下子多了三四十个微信群,工作节奏、生活节奏完全不一样。家乡攀枝花被誉为“阳光花城”,而前段时间武汉遇上雨雪天气,多少有点水土不服,加上防护的需要,总是反复洗手,她感觉双手时常是“冰石头”。
申苗云把自己身穿白色防护服的照片传给家人,她的小外甥看到了,说:“小姨像大白!”
“大白”是电影里的充气机器人,外表呆萌,性情和善,温柔体贴,拥有丰富的医学知识储备,还能提供医疗帮助,被称为“守护性暖男”。
工作时一身白的医务人员,在这个特殊时刻,赋予白色更加纯粹、洁净、庄重的质地。
国家卫生健康委透露,截至2月11日24时,全国共报告医务人员确诊病例1716例,其中6人逝世。
武汉市汉口医院内分泌科主任胡淑芳就在“1716例”名单里。
新冠肺炎病例持续增长,医院的呼吸科病区超负荷运转。胡淑芳所在的内分泌科集体顶上,开辟呼吸二病区。
“筹建新病区,要协调物资、人员、床位,安排收治、安抚情绪、照料生活……不停地在处理问题,人都是木的,无法思考。”胡淑芳说,自己平时喜欢喝水,但那时只有晚上才敢抿几口,连吃的东西都选干的。
1月27日,大年初三,11时50分许,她面对电视直播镜头介绍病人收治情况,声音沙哑,透着沉重的疲倦。
她太累了!在单位,问起胡淑芳,不少人的印象是语速快、嗓门大。
抗疫一线,20多天,连轴转,每天睡两三个小时,胡淑芳被击倒了。1月29日,确诊。
同事刘玄林说,像很多感染者一样,胡淑芳的病情急转直下,持续发烧,“她一直很要强的,总是想着要学习、要提升,喜欢钻研新技术,一周出五个门诊也不喊累。工作11年,我第一次见她这么虚弱,有点不适应……”
2014年,当地媒体记者到胡淑芳的办公室采访,发现她的办公桌上除了大部头的内分泌科专业书,还有一杯玫瑰花茶和一本《道德经》。
她当时说,《道德经》里的“道法自然”,有着医生才读得出的辩证味道。多年行医,她慢慢明白,只有把医疗科学用最自然的方式推进,才能达到真正的“道法自然”。
这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
她还说,老婆、爱人、夫人其实是三个不同的词语。接诊时要用心观察病人和家属,根据他们的不同身份和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称呼。
这是一个心思细腻的人。
她特别强调“我就是要和别人一样”,如果和别人不一样,就无法做医生,不可能真正理解病人。
这是一个心有主见的人。
“我们内分泌科有个患者群,100多人。听说胡主任病了,都打来电话,给胡主任加油。老病号都说,她是‘大拇指医生’。”跟胡淑芳搭档多年的护士长冯岳湘说。
一心想着救死扶伤,哪知道躺在了病床上,胡淑芳说自己一度也担心病情恶化,但并不恐惧,“我从不后悔穿上这身白袍。即使时间倒流,我仍旧会这么选择,只不过会更好地保护自己”。
听说有记者要电话采访,她一上午没怎么说话,“就为了攒点力气再次呼吁大家,一定按照国家要求,配合防疫举措,早点让这场疫情过去”。
追求“要和别人一样”的胡淑芳,和那些穿着白大褂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同道一起,都是勇者,都在逆向而行,他们有着一样的信念、一样的果敢。
而在更多的人眼里,他们显得“不一样”,不一样的付出、不一样的坚毅。
“说不上多么高大上,却很真实,也很正能量”:美好的善意在传递
2月19日,雨水节气。草木萌动,绿意萌发。
赞许,是什么颜色?祝福,是什么颜色?希望,是什么颜色?最适宜的,应该是绿色吧。
2月18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再次对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团结一心抗击疫情表达声援,对中方及时采取有力举措,展示出高度公开透明表示钦佩。这是由衷的赞许。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日本医疗支援物资的包装箱上,印着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句。这是诚恳的祝福。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说,相信中国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所做努力将取得显著效果,他对中国抗击疫情充满信心。这是真挚的希望。
病毒这么嚣张,那么疯狂,但抑制不住人间的温暖和人心的倔强。
中国宝武武钢集团人力资源部部长计国忠家住上海,工作在武汉。从1月23日10时开始,武汉市的机场、火车站离汉通道暂时关闭。计国忠一个人留在出租房里,生活至今。这段时间,匆匆相遇的几个武汉人,让他印象深刻。
1月31日,他在小区门口拐角处,遇见一位卖菜大妈,守着蔬菜流动摊,“她穿着花棉袄,戴着个棉帽子和白色棉布口罩,看着穿得挺暖和,但估计还是顶不住武汉的湿冷”。
计国忠问了一下蔬菜的价格,大妈的报价很实在。“多老实的小本生意人。我一口气买了两大袋蔬菜,只花了40块钱,付钱时都有冲动想给点‘小费’。后来我一直没见着她。摆个摊卖点菜是她的生计。即便是在特殊时期,她还是会为了生活而顽强抗争。这就是普通民众在生活面前的坚持。”
随着防控措施的推进,小区物业指定一位蔬果粮油的团购老板,为大家提供服务。计国忠下楼取货时,阵雨刚刚停下来。“阴冷的天气里,这个苏老板,已经发福的中年男人,只是在一件衬衫外面套了一个毛背心,戴着口罩在不停地搬着东西。他的身边堆放着一堆盒子和几十个大塑料袋,都是小区居民团购的。让这么多人取货,是一件费时费力的麻烦事,有时要为几个人多等一个小时。”
苏老板说自己并不是为了赚钱,单纯是为了给大家行个方便。他是这么说的,事实上也的确如此。计国忠发现,有居民在小区微信群里说想吃包子,建议苏老板去进点面粉,结果他还真的迅速反应,马上就找到货源,第二天就拉到小区。大家都说,在这样的日子里,苏老板一个人,成了整个小区的“供销社”。
“卖菜大妈和苏老板,都是这次战‘疫’中的平凡人,但他们身上总有种东西很动人。可能是一种不服输的气质,一种助人的精神,一种坚忍、顽强的品格。说不上多么高大上,却很真实,也很正能量。这是我认识的武汉人身上普遍都具有的特质。”计国忠说。
人总是要做点事的。日子总是要往前过的。办法总是有的。
住在江西省景德镇市区的华炘老人今年76岁了,吃了多年的降压药,眼看药瓶要见底了,这么个时间,没法出门,儿女又在外地,怎么办?一边发愁,感觉血压就要上来了。
2月8日,景德镇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致慢病朋友们的一封信》,向全市卫生健康系统党员干部发出倡议,积极投身志愿者服务,为慢病朋友们开展送药上门服务活动,并公布全市8家医院24小时服务热线。
得知消息的华炘老人,拨通了景德镇市第二人民医院的热线电话。这家医院组建了四支“慢性病患者上门送药”志愿队。医院热线记录好患者的身份、住址、用药信息,由医师开具处方,医保收费员到患者家中收取医保卡,回医院刷卡缴费,药师将药品调配好,志愿者再将药品送回患者家中,并返还医保卡。
为华炘老人服务的志愿队,成员是医师吴峰、药师王红英、医保收费员曹全黎、青年志愿者鄢波。
“没什么大不了,其实就是个‘跑腿’的事,但是跑得很舒服,很有劲。”31岁的鄢波说。
更多的人想着要用心为他人“跑腿”,以实际行动奉献自己的善意,特别是展望疫情宣告结束之时。
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发起“全国医护工作者游吴兴”行动。15个景区、13家酒店、22家民宿,承诺向医护工作者提供各个类型的优惠服务。
“我们想为湖州出征前线的部分战‘疫’勇士提供免费休息的‘家’。希望连片的茶园、遍布的竹林、清新的空气,可以洗去你们的疲惫,也可以让我们后方人员表达一点点敬意,向你们说句:辛苦了!”90后业主汪颖在自家民宿的公号推文里写道。
她的妙溪民宿,位于湖州市吴兴区妙西镇龙山村。在这里,“绿水青山”是品牌,绿色是底色,一年四季泼洒着大自然的美。
计国忠租住的房子在18楼,位于武昌区,紧邻浩浩长江。这段时间,他拿出专业相机,在阳台上或窗户边,记录下长江之美,并时常在微信朋友圈发布,向好友报平安,也在给自己和武汉这座城市加油、打气。
他说,现在经常有诗句在脑海里盘旋,比如“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比如“不废江河万古流”……
《光明日报》( 2020年02月21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