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白超尘,从容优雅 ——王易霓人与画

2019-12-30
来源:智慧中国    作者:宋雨桂

  

    王易霓(笔名如虹),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女画家协会副主席、辽宁省文联副主席、辽宁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兼秘书长。《事事清白》、《母子情》、《风和水静》、《鸿雁》、《再见北方》、《风动荷香》等多幅作品入选第十一届、十二届十三届全国美展等国内国际大展并获奖。另有多幅作品被博物馆、美术馆收藏。《美术》杂志、《艺术与收藏》、《中国文化遗产年鉴》《中国文化报》等报刊杂志转载刊登

    王易霓是辽宁美术界新一代组 织者和艺术家。同老一代相比,她 的人生少了些波折,但也绝非平淡 无奇。1985 年她毕业于鲁迅美术学 院,此后做过 8 年大学教师,又在 一家外贸公司做了几年业务经理, 再后则调入辽宁美术出版社,策划、 责编的好多美术图书都曾获过国家 和省、部级优秀图书奖,其中一册 是季羡林先生的《清华园日记》,把 国学大师当年的日记全部原样影印 下来,既精美,又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后来她还担任过《美术大观》的执 行主编,2005 年调入省美协工作。

晨曲

  王易霓出生于美术世家,父亲 王冠先生曾是省文联的老领导,省 美协和省书协的老主席,老一代美术家,在书法、绘画两个领域双双 丰收之后,又依据中国传统艺术“书 画同源”的理念,创造性地将书、 画艺术融为一体,创作了一批“书 画合璧”的艺术珍品,在国内外产 生了很好的影响。在这样的家庭里 长大,耳濡目染的都是古今中外的 美术经典和父亲的艺术实践,加之 聪颖好学,王易霓美术道路的形成 就不难理解了。“文革”中,王冠先 生作为美术界的“走资派”被错误 地批斗,后作为“五七战士”带全 家下放到辽北贫困乡村。他对儿女 们说 :“你们长大都当工农兵吧,谁 也别干美术这行。”那一年,王易霓 未满 10 岁,但已学 着在烧柴的大锅台前 做饭了。辽北的几年 里,她虽然备尝那个 时代底层生活的艰 辛,但也真切感受到 了乡亲们的淳朴、友 善,真切感受到了乡 土、乡情之美,真切 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 力和泥土的芬芳。这 或许是家学、家风熏 陶之外,父亲给她的 另一桩“成长的礼物”吧。

  

  事事清白    

月  色

  “文革”结束后,王冠先生重新走上领导岗位,全社 会都在向正常化回归,王冠先生也 重拾画笔,焕发出旺盛的创作热情。 他大概忘记了曾经对儿女说过的话: “谁也别干美术这行。”孩子们的确 都远离了美术,但小女儿王易霓最 终还是选择了这条路。那段时间, 王冠先生为辽宁省美术事业做了许多 开创性的工作,比如恢复辽宁画院、 辽宁美术馆,组建辽宁书法家协会等等,繁忙的工作之余又勤奋挥毫,乐此不疲。王易霓从父亲身上获得了多 重的人生与艺术的启蒙,这对她日后 走上辽宁美术界领导岗位并获得绘画 艺术的丰收,无疑有重要的影响。

  

含笑迎风

霜冷长河

  王易霓为人正直善良,性格热 情开朗,做事高效果断,到美协以 来肩负着繁重的协会日常工作,几 年间组织了多项在全国产生重大影 响的大型美术活动,使辽宁美术界 红红火火,空前团结。广大美术家 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形成一 股巨大的合力,为辽宁美术带来了 辉煌的业绩和日渐高涨的人气,10 年来多项全国性的美术大展中,辽 宁美术家的获奖数目都名列前茅。 她的工作和为人得到了全省新老艺 术家的普遍认可,画家都把美协当 成自己的家,有了家的感觉。在众 人眼里,王易霓是个意志坚强、毅 力超凡的“工作狂”,其实她更是个 “创作狂”,最大的梦想或者说最大 的享受只是忙里偷闲,在工作室里 多画上几笔。但这样的计划时常落 空,工作性质决定了她必须牺牲自 己的有限时间。尽管这样,她还是 尽可能挤时间搞创作,节假日几乎 全部用来作画。

秋成

  作为画家的王易霓同样可圈可 点。中国画传统是经过多少代艺术 大家总结、探索、实践后 形成的,王易霓多年致力 于研究传统,学习大家, 广纳各个画种的精华,融 入自己的笔端。由于家学 渊源和后天的不懈努力, 她积累了厚实的绘画基 础,博采八大、白石、昌 硕等前人笔法而自成一 家,画风简洁明快,超然 雅趣,活泼而富于生活气 息;画境追求诗意和寓意, 色墨清妙而又韵味悠远。 她的作品就像她做人一样 清白超尘,从容优雅,比 如《云淡风轻》《林中野 味》《母子情》《心有灵犀》《幸福满 园》这类大写意花鸟绘画,既注重 画面整体的墨趣效果,又注重物体 质感的刻画,可说是对传统技法把 握十分娴熟后的艺术升华,对自然 万象的高度概括,以小见大,以一 隅之境映射大千世界,人 品与画品和谐统一。表现 的虽只是花花草草,却寄 寓着她对构成大自然的一 个个生命个体的赞美与大 爱,别有一番情致。

  

     再见北方       

  她选择的绘画素材大 多是生活化的,荷花、鱼、 松鼠、菊花、荔枝、麻雀、 鸡雏等等,这些常人熟悉 的东西历经多少代画家之 手,已很难画出新意。但 经过王易霓的重新理解与 点染后,它们仿佛又获得 了新生,并被赋予新的内 涵与寓意。比如《母子情》, 以老母鸡和小鸡雏暗喻人 世间的母子亲情,早年乡 间司空见惯的场景经她一描绘,便 有了新意和动人的力量。 她的作品画面没有杂乱的笔墨 堆砌,疏密对应,虚实相间,花鸟 画富于故事性和趣味性,寥寥几 笔,一个故事就出现了,虽然属于 动物世界,但其中透射出的禅趣、 文学性、传统笔墨意趣和达观的人 生态度,仍会令观众感动并获得某 种启示。

静心

云淡风清

  在这个喧闹纷乱的世界,看王 易霓的作品,会被其中的恬静、超 脱所打动,它们不媚俗,不浮躁, 更不急功近利。她对自己作品的要 求严格得几近苛刻,专业的美术教 育、书香门第的家教和她的做人准 则,形成了她对艺术的严谨态度, 而她的创作却又富于特色,个性鲜 明。她的画里绝无张扬艳丽的色彩 和浮躁粗重的笔墨,只有韵味悠长 的意境和对自然界小生灵栩栩如生的描绘,以简约准确的线条勾勒出 它们的情态,以此将她对生活的理 解和热爱传递给观众。从她的画中, 可以感受到一种古雅的书卷气和洞 明世事的达观,女画家特有的细腻 则令她的作品更具亲和力,更易引 起共鸣。

  

 幽谷兰香

  王易霓在坚守传统笔墨的同时, 又注入了某些现代绘画的理念,并 与对当下中国现实的关注密切结合。 《风和水静》《风动荷香》(系列)《仰 观宇宙之大》《胜似春光》等作品, 注重传统的继承和笔墨的创新,画 面静谧祥和,却暗含哲理思索。较 之此前的作品,这类作品不仅笔法 更为纯熟,形象更为生动,还赋予 了更深的寓意,即对社会和谐的祈 盼,对自然与社会生态良性化的渴 望,对古老的中华传统美德的呼唤, 以及对大千世界的关注。

风和水静

风动荷香

  王易霓不是个容易满足的人, 画风一直在渐变,力求有美皆备, 无丽不臻。第 12 届全国美展上,她 的《再见北方》又一次吸引了人们 的目光,一改原来的大写意花鸟画 古典风格,融合了西画的技巧、构 图方式和光线的运用,境界开阔辽 远,情感内涵丰富,近景是随风摇 曳的芦苇,中景是展翅高飞的群雁, 远景是云水之间一轮红日喷薄欲出, 显示了她修养的全面和驾驭多种绘 画语言的能力。《涛声》和《北荷》 等作品,也都在中西画技的融合、 意境格局的拓展、中国韵味的丰富 性上进行了成功的探索。

涛 声

童 趣

  十几年来,王易霓的作品多见于 全国重大的美展中,并被美术馆和博 物馆收藏或被各大报刊选载,她的美 术道路越走越宽广。随着岁月的流逝, 她一定还会在研习传统的基础上继续 拓展与升华,创作出一幅幅题材更加 多样,画面更加精美的佳作来,这很 值得我们期待。(作者宋雨桂曾任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馆 员,中国美协国画艺委会副主任, 辽宁省文联副主席,辽宁省美协 主席。)此文转自“美术大观”2015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