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9日,由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举办的“第101期中国环境规划与政策论坛”在北京召开,政信金融作为政府有效弥补公共服务供给面临的资金短缺问题,履职践约、提升信用的投融资活动,在推动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中具有重要地位。中央财经大学政信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陈功应邀出席主讲。
中央财经大学政信研究院副院长 研究员 政府战略咨询顾问 央媒政信评论员、“政信”词条创始人 社科院《国家智库系类丛书》主编 机械工业经济管理研究院中国政信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政信研究院院长
陈功首先从政信的起源,政信的解读,政信的分类,政信的社会应用以及对中国政信大讲堂的中国政信金融的解读与服务做了简单介绍并对“借力政信金融 推进环境保护与环境治理”做了重点的发言。
今天首次公开与大家对政信金融解读,政信金融就是政府的投融资、政府融资产品、政府投资的项目、以及所用的各种投融资工具,且由政府背书、政府信用支撑的政府金融行为的统称。同时,政信金融是助力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的重要抓手。
我国金融事业要健康发展,就必须让政信金融绿色化,通过发展绿色金融,撬动更多的资金流入生态文明建设领域,让经济发展更稳健。金融的绿色化既是对金融行为的一种约束,也是一种保护,不但让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也让金融经济体系行稳致远。 通过绿色债券、绿色产业基金、绿色资产证券、绿色股权投资基金和绿色租赁等合作,在矿业领域绿色金融发展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辉煌成就,然而我们也为此付出了严重的生态代价。通过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实现生态文明,是世界各国的共识和选择,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大趋势。当今世界,政信金融正在成为全球范围内金融业最具活力的发展领域,是世界经济危机之后金融业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的必然选择,代表着国际金融发展的新方向,也是全球经济发展新动力的主要来源。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已提升至“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发展政信金融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将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
要推动政信金融发展,我国应结合当前生态文明建设进程,采取有效措施,支持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一是搭建对接平台。央行应加强在政府、银行、企业间搭建平台的工作,推动信贷产品、金融服务与产业的对接,实现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良性互动。对符合条件的环保企业和项目,可通过发行企业债、短期融资券等债务融资工具来筹集发展资金,鼓励私募基金、风险投资和社会资金加大对环保、节能资源项目的资金投入,推动低碳金融、绿色信贷全方位运行。
二是创建绿色银行。应完善金融体系,借鉴国际经验,建立专门的绿色银行,为环保产业及相关环保项目提供融资服务。
三是强化证券市场改革。在便利绿色融资方面,国家可以考虑设立专门的环保板块,提供给从事环保技术和产业发展的企业和组织上市融资。同时,其他一级市场板块也应加强绿色监管的力度,企业上市审核内容中应考虑环境保护因素,对不符合国家或地方环保法规的企业禁止上市。
四是引进外国资本参与投资国内绿色产业。外商投资我国环保产业,应在税收、土地、贷款、投资、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和进出口等方面对其给予优惠,允许境外投资者通过并购、BOT 等方式到中国来进行绿色投资。
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提高污染投资成本的政策,并制定减税、补贴、配额等相应制度来促进绿色投资发展。但从普遍发展规律上看,政府对投资的“绿色”干预始终存在高成本、低效率的种种不足。如果能真正发挥市场本身在绿色资源配置上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无疑将使绿色发展事半功倍。
正是在此背景下,基于市场经济原则产生的政信绿色金融应运而生,那就是将绿色发展的标准加诸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金融血脉中,使得绿色发展成为金融资本市场中的新兴游戏规则,进而彻底扭转市场经济行为主体对节能环保的行为预期,形成绿色发展与经济金融发展的“激励相容”,解决污染投资过剩而绿色投资不足的症结。
就宏观上而言,发展政信绿色金融,实则就是在大大提升国家生态文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提升社会主义制度的竞争力。
总之,政信绿色金融不仅能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经济增长潜力,解决“发展是硬道理”的问题,而且有助于加速经济结构的绿色转型,促进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互利共赢。
陈功对政信金融工具在推动地方政府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的现状与趋势、问题及对策,更好的发挥政信金融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完善环保投融资体制机制发表了观点。与会专家共同探讨,就问题给出了建设性意见,“第101期中国环境规划与政策论坛”圆满结束。
*声明:文章相关政信词条、政信分类、政信服务、政信金融的解读与应用等已列入知识产权保护,未经陈功本人同意,不得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