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智能自动驾驶技术赋能智慧交通智星时空首期高端沙龙活动举行

2019-12-17
来源:中国青年网    

时下,国家力推“智慧交通出行”,智慧交通作为迅速崛起的产业也迫切需要突破边界,与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紧密融合,创造出更加符合智慧交通需求的产业生态体系。

12月13日,由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以下简称:上海市经信委)指导,上海人工智能发展联盟和深兰人工智能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深兰科学院)共同主办,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城市公共交通学会协办的“智星时空”品牌启动暨首期“智慧交通”高端沙龙活动在上海举行。

从乘客安全舒适度出发,人机协调、车间通信是自动驾驶重要课题

自动驾驶作为近两年的热门话题,已经离大众的生活越来越近了,以自动驾驶带给未来

出行的影响切入,现场众多人工智能、智慧交通领域学术大咖、产业代表共同探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智慧交通领域的前瞻学术观点和前沿科技成果。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城市公共交通分会常务副秘书长袁建光先生表示,深兰科技在科技进步、信息化、智能化这一块已走在我们国家智能交通的前列,做得非常好。现在比较热门的无人驾驶,深兰科技也是在朝这个方向定位和努力很准确。

对于自动驾驶安全性,上海纽约大学工程学教授、博导陈志斌表示,从宏观角度,自动驾驶技术会带来交通安全的提升,但是自动驾驶系统可靠性也必须重视,比如说测试是一码事,真正上路又是一码事,还必须考虑环境的复杂度以及车间通讯功能,另外还要考虑乘客舒适性。

深兰科技技术副总裁赵旭博士分享了熊猫智能公交车落地经验,他表示从自动驾驶本身来说,有可能要解决人机协调的问题,单纯以去掉驾驶员为目的的自动驾驶,很可能在技术和商业上的空间是非常小的。在落地方面,熊猫智能公交车在上海的淞泓、嘉定、临港,在天津、长沙、北京等地方测试过两个极端,一个是完全封闭的场地测试,单目标或者有限的多目标的感知决策控制问题。另一个即真实道路场景,熊猫公交运行的三个地点都是全开放式场景,真实的社会车流和我们自动驾驶车辆并行。

在通信方面,上海淞泓智能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李霖建议,中国要打破传统的汽车架构,利用中国在通讯、基建等方面的制度优势和体制优势,通过发展车路协同,打破以前的传统架构,有利于我们去实现自主控制,比如5G技术。

认知智能、推理技术将推动智慧交通升级

在谈到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对于交通管理方面的赋能时,各位嘉宾针对深兰科学院的最新研究成果“智能交通协管员”进行了探讨。

深兰科学院认知智能研究所资深研究员曹东博士表示,“智能交通协管员”是通过对行人、非机动车和斑马线等等目标进行检测与识别、行人重识别,采用深兰科学院自主研发的“动作识别与行人意图预测”认知智能算法,基于领域常识知识库辅助自然语言生成,然后通过TTS语音合成引擎,实现风格可调幽默诙谐的语音播报,辅助交通警察,达到交通管理的目的。

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博导朱其立先生表示,推理、自然语言方面在交通当中还是有很大的利用空间。在交通的场景之下,机器扮演的角色应该是辅助人的,辅助两种人,一种是驾驶员。对于驾驶员来说就是行车安全,要求对路况的判断,另外要对车子以及行人的意图都判断准确,这里就用到了推理逻辑了,当道路情况发生变化之后,可以通过一些推理产生一些提示音。另外一块就是行人,人的动作是非常复杂的,而且根据不同的光照情况,不同的人,有大人、小孩,他的行为也不是相同的,如果说背后有一个知识库来进行这方面的支持可以做一些预判,帮助他们更加安全地进行驾驶或者使用道路。

对于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场景,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发展研究院、交通规划研究所智能交通研究中心主任朱昊先生表示,人工智能在智慧交通领域大概有六个方面的应用场景,包括乘地铁安检,公交车异常行为监测,道路运输,桥梁、隧道、道路等异常事件监测, 交通信息算法服务,最大的就是自动驾驶,另外他认为L4-L5还需要很多年,L3场景下的自动驾驶是非常实用的,容易产生现金流,形成商业模式。

江苏省大数据交易和流通工程实验室主任汤寒林表示,人工智能和智慧交通有一个很重要的基础就是大数据,从数据的角度来看,智慧交通的数据是四个维度,第一个是人,就是司机;第二个是车辆零部件所有状态;第三个就是企业所拥有的很多传感器;第四个就是政府部门手里的数据。他认为,交通领域第一件事情要解决数据流通,第二个是融合,通过技术把数据抽出来,变成模块化的,集群的,让厂商快速应用。

上海理工大学教授、上海市曙光学者干宏程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在交通规划、交通管理、交通物流这三方面在做同一件事,就是服务老百姓,这是非常难得的挑战,因为交通参与者的行为是存在个体差异的,有特有的偏好,还有一些自己的变化规律,所以要注重考虑交通参与主体,要为人工智能技术使用者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