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笔者认为,要从自然价值理论的视角,密切关注技术进步可能引发的生态负效应和生态环境风险,建设生态优化与技术进步协同发展的生态文明。
生态优化是生态系统多元价值的协同发展
笔者认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是使生态系统朝着种群多样化、组织水平更高、生产力水平更高的方向发展。从自然价值理论的视角来理解生态优化,这种优化应该是生态系统的多元价值的协同发展。
著名生态伦理学家霍尔姆斯·罗尔斯顿认为,自然生态系统除了具有满足人的需要的工具性价值以外,还有不依赖于人的存在而存在的内在价值以及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稳定的系统价值等。因此,不能只看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经济价值或工具性价值,而应看到其内在价值和系统性价值。
以城市湿地生态系统为例,城市湿地对于维护城市的生态系统平衡、稳定非常重要。但现在一些地方官员只看到湿地的经济价值,如房地产开发所获得的经济价值。其实,城市湿地生态系统,还具有不依赖于人而存在的内在价值,具有维护城市生态系统和谐稳定的生态系统价值。我们如果只看到经济价值,认为城市湿地浪费了土地资源,进而大规模圈占湿地,进行耕作或房地产开发,那是违背自然规律,要受到惩罚的。一旦城市降暴雨和发生内涝,雨水就顺着地势自然流向低洼的湿地,淹没耕地或住宅。因此,我们应该善待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经济活动应以不破坏这一系统的生态功能和审美功能为前提。
其实,当前自然生态系统的多种价值可以通过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ross Ecosystem Products,简称GEP)进行初步核算。GEP是一种当前全球正在研究、探索的新的国民财富核算方式,是一种完全不同于绿色GDP的核算方式,不以经济活动价值为考量标准,而是以生态系统价值为考量标准。GEP突破了传统的以经济活动核算为主的限制,将自然生态系统的内在价值和系统价值核算在内。如果某一地区GEP逐年增加,则表明这一地区生态不断优化;反之,则表明这一地区的生态不断恶化。
密切关注技术进步可能引发的生态负效应
人类在大自然面前并非无所作为。人类可以通过技术手段作用于自然生态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
现代技术具有天然的“逆生态性”。人类开发利用技术的过程,不可避免地要对自然进行改造,使自然慢慢地脱离它的“本真状态”,变成人类所期待的样子,更加适应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技术对自然改造的过程具有“逆生态性”的特点,“逆生态性”是技术的天然本性。
技术的“逆生态性”也可能演变为“反生态性”。如果人类对自然的改造超过一定的限度,就可能造成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从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来看,现代技术引发的生态环境风险不容小视。一些技术从当前来看,可能看不出明显的负面效应,但从长远周期来判断,则可能蕴藏着一定风险,需要提高警惕。我们在重视技术研发的同时,要高度警惕其商业化过程可能引发的巨大生态风险。
同步实现技术进步与生态不断优化
以新发展理念指导人类改造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技术实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五大发展理念是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价值原则。以五大发展理念来指导我们的技术实践和生态改造活动,最重要的是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应该认识到,在满足人类美好生活需要的前提下,少开发、甚至不开发就是最好的保护。人类开发、利用自然一定要有度,不能总是期望去征服自然,应以不超出当地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为限,应以维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稳定为前提,努力实现生态系统优化与技术进步的协同发展。预防原则应成为生态文明视野下技术创新的价值原则。在涉及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利益问题上,对于技术风险和生态风险,应持谨慎态度。
重视生态系统的保护、休养和修复工作。在满足人类美好生活需要的前提下,尽力减少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开发频率和开发程度,尽力降低现代技术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伤害。加快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统筹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等各类自然保护地管理,让更多的自然生态系统以其本来的面目呈现。重视自然生态系统的休养生息。自然生态系统也像生命体一样,也需要通过减少开发、轮作休耕等措施实现休养生息,实现自我修复。应扩大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范围,有序实现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另外,对于已经破坏的生态系统,应根据生态学与系统学原则,按照自然生态系统自身的演替规律,采取以自我修复为主的综合修复措施。对于大部分生态功能稍有退化的生态系统而言,应以自然修复为主,人工修复促进自然修复;对于少量生态功能损害严重的生态系统而言,则应采取人工修复为主、自然修复为辅的综合修复措施,以实现自然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恢复其强大的生态功能。
努力实现技术发展的生态化转向。笔者认为,技术进步的标准应内含技术的生态化转向。要将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作为技术开发的前提,通过开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技术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促成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实现技术的生态化,即技术要同生态学融合,生态学朝技术渗透。当前,影响技术生态化的社会因素包括众多方面,决定了技术生态化的落实要从多方面着手。就技术主体而言,要求技术研究人员、相关政府技术决策部门等都要牢固树立生态意识;就过程而言,技术生态化包括技术项目选择、技术设计开发等全过程的生态化;就社会体制而言,要求政治体制、法律体制等方面改革均坚持一种生态化导向;就社会环境而言,要求在社会心理、伦理道德、社会习俗和教育理念等方面形成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风尚。
作者系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现代科技教研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