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四川省泸州市着力完善鼓励人才服务基层工作机制,大力实施“人才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让人才“下得去、干得好、留得住”,为服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强大动力支持。
完善“三重保障”让人才下得去
建立领导机制保障。泸州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引导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作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重要工作内容安排部署,制定《泸州市鼓励引导人才向基层流动实施方案》,进一步细化任务、明确责任、倒排工期。出台《关于实施人才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的意见》,对“引进一批急需紧缺人才、支持一批返乡创业人才、选派一批优秀干部人才、遴选一批本土专业人才、培养一批乡村匠艺人才”作出具体安排部署。
创新基层编制保障。积极探索建立“岗编适度分离”机制,编制设在县、镇部门,岗位放在镇、村一线,引导人才下到基层、沉到一线。岗编分离机制实行以来,10多个行业(系统)、4000余名人才实现“岗编分离、下沉一线”。同时,为着力补齐乡村教师编制短板,对全市事业编制进行统筹管理,清理调剂880个事业编制下达给教育部门用于定向考录乡村教师,有力促进乡村教育均衡发展。
完善政策资金保障。修改完善“1+N”酒城人才新政,将政策向贫困地区和基层一线倾斜,向乡村教师、乡村医生、土专家、田秀才倾斜。设立每年5000万元人才发展基金和总规模10亿元、1期规模2亿元的人才创新创业股权投资基金。2018年市人才发展基金兑付3448万元,其中基层一线兑付金额超过2000万元。
实施“三个计划”让人才干得好
实施免费定向培养村级小学教师计划。市财政投入3132万元,依托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实施免费定向培养村级小学教师计划。通过定向招录、定向培养、定向就业,为合江、叙永、古蔺3个贫困县免费定向培养一批师德高尚、专业水平较高的村级小学教师。第1期预计3年培养本土村级小学教师1100名,今年首批247名毕业生已经签约到村小任教。
实施订单式培养乡村振兴后备力量计划。从2019年起,连续3年每年从退役军人、农民工党员中各选拔50名优秀人员,依托泸州职业技术学院,采取“脱产学习+技能培训+顶岗锻炼”模式,为村(社区)定向培养后备力量。各县区参照市里模式,连续5年安排800名年轻人才到乡村振兴一线实战锻炼。叙永县加大脱贫攻坚工作力度,建立“五级决战”体系,选派1409名人才蹲点230个村全脱产开展扶贫工作,该县扶贫工作一直走在乌蒙山片区前列。
实施乡村龙头人才培养计划。实施“酒城三农之星”培育计划,每年重点培育带动脱贫攻坚成效明显的经营主体10个、“酒城三农之星”50名,为基层脱贫攻坚定向培养一批专业性强、综合素质高的农村致富带头人。实施“优秀人才反哺工程”,积极引导1000名能人回乡、项目回迁、资金回流;有计划培养1000名大学生成为乡村经济发展带头人。合江县大力实施“在外优秀人才回引工程”,引进在深圳某证券公司工作的袁海通返乡创业,袁海通创办润泽果业专合社和合江县荔枝科技协会,发展会员300多户,荔枝5600亩,2018年年销售收入6000多万元,成功跻身2018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300强。
解决“三大难题”让人才留得住
解决基层人才“安居难”问题。实施贫困县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工程,在前期修建8057套基础上,从2019年起市财政和市人才发展基金对3个贫困县新建、改建农村教师周转宿舍每套补助1万元,2019年共计将补助1007万元修建教师周转宿舍1007套。
解决基层人才“职称评定难”问题。放宽基层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年限,对在基层(乡镇)事业单位工作的普通高校毕业生,首次申报评审职称提前1年;对在贫困县事业单位连续工作4年以上且考核合格的,申报中级、高级职称资格时,任职年限放宽1年。对3个贫困县村小、教学点的教师,实施“定向评价、定向使用”高级教师职称制度,所评高级职称不占现行专业技术高级职称评审职数。在古蔺县和叙永县村小连续工作满10年及以上,符合条件即可直接评聘为一级教师,2018年两县享受到此政策的村小教师分别达到52人、46人。
解决基层人才“缺少干事创业平台”难题。加大乡村振兴人才集聚平台建设力度,鼓励贫困地区围绕乡村振兴产业发展,通过校(企)地合作、柔性引才等方式,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等科研服务平台。古蔺县与四川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等高校、科研单位合作,创建实训实践基地4个,柔性引进专家11名。泸州创新成立医联体,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附属中医院分别和辖区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结为紧密型医联体,选派得力干将到基层医院任院长、科室主任,引导高层次人才流向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