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是个好地方:“我们就像一家人一样”

2019-07-1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新疆的问题最长远的还是民族团结问题。”“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新疆坚持把民族团结作为最大的群众工作,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推动各族群众守望相助、深度融合。新疆各族干部群众纷纷表示:“我们现在要团结,将来要团结,永远要团结。”

  “不是一家人,胜似一家亲”

  时至夏日,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托万克阿依库勒村骄阳似火。村民帕提古丽·阿不拉扶着树苗,在阿瓦提县纪委监委工作的王恒挥铲填土、浇水……一天下来,两人一起种下30棵树苗。村里,2000多棵新树苗正在茁壮成长。帕提古丽·阿不拉说:“县里来的‘亲戚们’帮忙种下这些树,村里的风沙以后会小一些。”

  两年前,阿瓦提县纪委监委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全体干部和托万克阿依库勒村村民结对认亲,一同筑起为村庄和农田防风沙的“同心林”。也就是在这一年,王恒与帕提古丽·阿不拉一家结为“亲戚”,从此两家走动不断。除逢年过节外,周末有空时,王恒也会带着家人、提着水果到“亲戚”家来栽树浇水、坐坐聊聊,吃上一顿“拉条子”;帕提古丽·阿不拉每次到县里,都会给王恒家捎去自家做的特产。

  “不是一家人,胜似一家亲。”自2017年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以来,新疆先后有112万干部职工与169万户各族基层群众结成超越血缘的亲人。统计显示,截至2019年3月,全区各族干部群众通过看望走访,办实事好事1440万件,开展民族团结联谊活动1510万场次。

  新疆人民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大家庭,早有传统。20世纪50年代,库尔班·吐鲁木大叔多次想“骑着毛驴上北京看望毛主席”,后来受毛主席两次接见,这个故事至今仍广为流传。如今,库尔班大叔的后人都过上了幸福生活。他的曾孙女如克亚木·麦提赛地现在是于田县库尔班·吐鲁木纪念馆的一名讲解员,给全国各地游客讲曾祖父的故事。她说:“2017年春节前,习近平总书记给我们家人回信,勉励我们做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模范。我一定做好讲解工作,希望各民族像一家人一样团结起来。”

  新疆各民族、不同习俗的人们相敬、相亲、相伴,早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吐鲁番溢达纺织有限公司生产部主任胡军很小就记住妈妈经常对他说的一句话——“你还有个维吾尔族妈妈。”原来,胡军出生时由一位维吾尔族妈妈接生。那时胡军家生活贫困,维吾尔族妈妈就常送来馕和鸡蛋。他小时候总去维吾尔族妈妈家里吃饭,和她的孩子玩游戏,“维吾尔族妈妈把我当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

  多年后,学成归来的胡军去看望这位老妈妈。“一见面,她就亲切地喊我:‘巴郎木(维吾尔语,意为儿子),你还认得我吗?你就是我的孩子啊’。我眼泪一下就流下来了,这是我最难忘的时刻。”

  如今,汉族人胡军已经和一名回族姑娘结婚17年,夫妻恩爱。他所在公司也成了多民族大家庭,少数民族员工占80%。在农忙时节,他经常组织员工互相帮忙采摘葡萄;哪个员工家里出现困难,大家一起献爱心,出钱出力。他自豪地说:“我们就像一家人一样。”

  以心换心,“是共产党的好‘卡得尔’”

  “琪曼古丽,琪曼古丽,快趁热吃了,补补身子。”听到叶城县萨依巴格乡霍伊拉坎特村77岁的吐拉买提·托合提熟悉的声音,看着村民们送来的羊肉汤、鸽子肉、水果等,生病住院的自治区人大常委会驻该村工作队副队长王海燕感动不已。

  在维吾尔语中,琪曼古丽的意思是一簇簇相拥的花。这个好听的名字是村民给王海燕起的。驻村3年来,王海燕把村民当亲人,想方设法为他们排忧解难。为解决村里路灯问题,她筹钱帮助安装了价值24万元的30盏太阳能路灯;为了让村里3名贫困生完成学业,她拿出自己的工资资助;为帮助村民拔穷根,她协调购买了20多台缝纫机和锁边机,组织擅长做民族服饰的妇女成立了红花妇女缝纫绣花合作社。如今,村里20多名贫困妇女有了一份稳定收入。

  近年来,新疆深入开展“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驻村工作,每年7万多名干部组成1万余个工作队深入到基层。他们为村民办实事好事,实施惠民生项目3.9万多个。

  自治区党委党校驻疏附县托克扎克镇阿亚格曼干村“访惠聚”工作队副队长侯英民,今年已是第四年驻村。对于做群众工作,他的体会是“以心换心”。

  侯英民的工作队与村“两委”一同制定脱贫攻坚规划,确保村民真脱贫。比如,发挥靠近县城和商贸园区的优势,组织劳务输出,并在村里开设64个商铺,实现贫困户一户一人稳定就业;大力实施“菜篮子工程”,搭建200多座蔬菜拱棚,村民人均增收1000元……在驻村“访惠聚”工作队帮助下,2016年这个村实现了整村脱贫,如今正走在致富路上。村民们称赞他们:“放得下身段、下得了田地、钻得了牛圈、干得了粗活儿,是共产党的好‘卡得尔’(维吾尔语,意为干部)!”

  “多亏援疆干部,不然哪有这样的好生活”

  “是江苏的医生们救了我的命。”家住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简称“克州”)阿图什市的凯丽·比努尔感激地说。不久前,她因重病被送往当地医院时,多脏器功能出现衰竭。危急时刻,江苏省对口支援克州前方指挥部紧急调集江苏与克州当地9家医院的40多位专家,把她从死亡线上救了回来。

  能够在短时间内调集这么多专家,源于江苏从2016年开始探索实施的“组团式”医疗援疆模式。江苏从省属三甲医院选派多批医疗骨干,组团援助克州医院,极大提升了当地医疗救治水平。

  2010年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对口援疆成为长期战略。中央部委及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等19个省市先后“牵手”新疆,全国各地8.75万余名干部人才奔赴天山南北,近1200亿元资金投入大漠绿洲,让新疆各族群众深深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如今,在巴楚县阿纳库勒乡昆其买里村,一排排新房错落有致地分布在道路两旁,漂亮的小广场代替了原来臭气熏天的废水塘。“多亏了援疆干部,不然哪有这样的好生活!”村民买买提吐尔逊说,他家新房有60平方米,村里建起了棚架广场、绿荫步道,有的人家还办起农家乐。

  通过多次入户走访,上海援疆干部、巴楚县住建局副局长郁震飞深入了解了村民的实际需求。整治废水塘、修建房屋,引导村民发展渔业、家禽养殖和乡村旅游产业……这些保障和改善民生举措成为上海援疆资金的主要去向,让村民有了满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统计显示,在援疆工作中,各援疆省市70%以上的援疆资金用于民生建设。各地援建的安全饮水、医疗卫生等公共设施项目,让1000多万各族群众受益;柏油路、学校、文化活动中心等,成为新疆农牧区村庄的“标配”。

  从“输血”到“造血”,越来越多的先进理念、管理和人才培养模式逐步落地。在喀什深圳产业园,深圳援疆引入83家企业落户,解决了当地1.3万人就业。辽宁连续5年组织夏(冬)令营活动,邀请新疆少数民族青少年与辽宁青少年开展访学交流。

  天山南北展新颜,离不开一批又一批援疆干部人才的奉献甚至牺牲。天津市第九批援疆干部席世明,足迹遍布于田县100多个村庄,倾力帮助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直至因病去世。

  “援疆已成为一张大爱名片,增进了各族干部群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梁玉春表示,汇聚祖国之力,新疆各族干部群众正以更坚定的决心、更团结的力量、更坚实的脚步,同全国人民共绘幸福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