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和远方终于在一起了

2018-03-30
来源:智慧中国网    

  

  自1998年以后就很少见的人民群众因为某个政府机构改革而欢呼鼓舞奔走相告的盛况,终于在昨天的朋友圈再次上演——这张图被刷屏。

  匆匆扫一眼朋友圈,做导游的、广告公司、媒体新媒体、书店老板、读书会长、文创达人、创意料理店主……凡是够得上广义“文化产业”的,和那些虽然不“做文化”,但是有情怀——换句话说,又爱诗,又爱远方的朋友们,纷纷呼唤,文化旅游的春天来了。

  是好事吗?

  当然是好事。所谓文化是旅行的灵魂,旅行是文化的载体,真正有质量的旅行,从来就是有文化灵魂的旅行;而真正的文化,又在行脚中深入滋养旅行者的灵魂。

  

  旧貌换新颜

  在现代史上,中国人第一次带着诗,向远方出发,开启美好“文化旅行”,是整整九十年前,1928年3月21日,从加拿大温哥华开始的。旅行的主角,是一对新婚燕尔的小夫妻。

  线路是新郎的爸爸几个月以前就定下的:

  你们最主要目的是游南欧,从南欧折回俄京搭火车也不太经济,想省钱也许要多花钱。我替你们打算,到英国后折往瑞典、挪威一行,因北欧极有特色,市政亦极严整有新意,必须一往。由是入德国,除几个古都市外,莱茵河畔著名堡垒最好能参观一二。回头折入瑞士,看些天然之美,再入意大利,多耽搁些日子,把文艺复兴时代的美,彻底研究了解。最后便回到法国,在马赛上船,到西班牙也好,中世及近世初期的欧洲文化以西班牙为中心,中间最好能腾出时间和金钱到土耳其一行,看看回教的建筑和美术,附带着看看土耳其革命后的政治。关于这一点,最好能调查得一两部极简明的书(英文的)回来讲给我听听……

  这位博学而细致的父亲,又担心小两口在欧洲人生地疏,总有不便,给他们寄去一盒自己的名片:

  到欧洲往访各使馆时,可带着。投我一片,问候他们,托其招呼,当较方便些。

  都说好的教养,就得靠拼爹,这话真是不假。就是一个世纪以后的今天,能给儿子媳妇列这么一份新婚旅游清单的爸爸,恐怕也没有几个。好,就算你见多识广吧,靠一张名片就能吃遍全球,这份天大的面子,又有几个中国爸爸敢自夸?

  说实话,20世纪20年代,富人家子弟出国蜜月旅行,也并不少见,可是大多就是三部曲:购物、拍照、下馆子,跟一百年后的今天,没什么区别。可这对小夫妻的文化旅行,真是会玩儿。比如他们浪在巴黎,不爱逛香榭丽舍大街,也不爱泡塞纳河畔的小酒馆,时间都耗在埃菲尔铁塔上——夫妻俩一颗一颗数钉子,画结构,在他们眼里,这个高耸入云的钢铁怪物,简直美极了,它展示了与中国的榫卯结构木塔、砖石砌筑石塔完全不同的另外一种形式——钢架镂空结构的铁塔。

  什么叫带着诗走向远方?什么叫文化行走?什么叫真的会玩儿?

  这个就是。

  你以为在老佛爷或者巴黎春天一逛一整天,然后大包小包去喝最贵的拉菲,才叫会玩儿?

  一百年来,真正会玩儿的夫妻,不多,再加上这么个更会玩儿的父亲,恐怕就只有他们一家了:新郎叫梁思成,新娘叫林徽因,他们的父亲,叫梁任公。

  

  梁思成夫妇在温哥华

  1937年,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向着西边的远方,再次开启一段“文化之旅”,这一次,他们没有浪漫的情诗,也没有悠闲的田园诗,风尘仆仆,灰头土脸,可谁也没有想到的是,这次文化行走本身,却将成为一段波澜壮阔的民族文化不朽史诗。

  夫妻两是带着不安、惶惑、激愤和憧憬上路的。

  身为中国第一批现代建筑史家,最让梁思成夫妇无法释怀的是,那时中国境内发现的年代最古老的建筑,是辽宋时代的蓟县独乐寺与应县木塔,唐代建筑踪影绝无。

  就在他们迟迟冲不破辽、宋这段狭窄历史隧道时,几位日本学者得意地宣称:中国大陆已不可能找到唐代的木构遗存,要想一睹风采,只有到大日本帝国的奈良或京都去开眼界,那里有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完美唐代作品。这个狂妄的臆断竟得到当时世界范围内许多古建筑学权威的认同。大唐王朝近三百年的辉煌建筑,在它曾兴盛发达的本土似乎随风飘逝,一点痕迹都不复存在了。 

  然而,正一步一个脚印在北国大地上行走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凭着科学训练的理性以及实地考察磨炼出的敏锐直觉,坚定地认为在中国辽阔凝重的大地上,在某个不被人重视的角落,在山野草莽之中,一定还有唐代木构建筑孤独而寂寞地屹立,伴着斗转星移,云起云落,耐心等待着有缘人前来相会。只是,如此重大的因缘,需要探索者的真诚、智慧、勇气、时间,外加一点运气。

  机会伴随一点灵光,终于来了。

  梁思成偶然得到了一本《敦煌石窟图录》,这是法国汉学家伯希和在敦煌石窟实地拍摄,在其中一幅唐代壁画“五台山图”中,一座叫“大佛光之寺”的寺院引起了梁思成的注意,他为这个发现欣喜若狂。

  1937年6月26日的黄昏,五台县向北的“官道”上走来了一行人,骑着三头骡子,驮着行囊,梁思成夫妇带着中国营造学社同仁正前往五台山,寻找唐代古建筑“大佛光之寺”。

  一行人走到豆村,在当地老乡指领下,转过山道,远远望见一个隐藏在连绵山峦下的古寺。寂寞多年的寺院山门,为这几位神秘的远方客人敞开了。梁思成进入“佛光真容禅寺”,看到出檐深远的大殿,一眼就断定这是一座比他们以前所见更古老的建筑。梁思成后来写道:“那高大的殿门顿时就给我们打开了。里面宽有七跨,在昏暗中显得更加辉煌无比。在一个很大的平台上,有一尊菩萨的坐像。它的侍者们环它而立,有如一座仙林。”

  凭着学识和经验,梁思成断定佛光寺大雄宝殿是唐代建筑。经过他们的艰苦勘察考据,发现殿内梁架上的题记和殿前石幢上的文字都表明这座大殿建于公元9世纪,终于证实,这是一座唐代建筑确凿无疑,并命名为东大殿。至此,中国不存在唐代木构建筑的说法被否定。这座被遗忘了千年的罕世瑰宝一时惊动了世界,不仅在当时,即使在现在看来,仍是建筑史上一件极具标志性意义的大事件。

  在远方,他们把自己写进了历史,写成了不朽的民族史诗。

  

娇弱的林徽因徒手登上佛光寺前经幢测量,诗与远方在这里画作中国学者的本色 

  当然,很多时候,“诗与远方”在一起的后果,未必尽是浪漫、美好或者热泪盈眶,文化与旅行的结合,还曾引起当代文学史上一个迄今不断的出版奇迹和一次最恶毒的攻讦。

  90年代初,评论家朱大可写了一篇文章,批判的对象是作家余秋雨和他大红大紫的作品《文化苦旅》。

  文章是以一个当年几乎家喻户晓的段子开始的:

  据说,上海一次扫黄运动,警方从一个小姐的手包里,搜出了三样东西:一只口红、几个套套和一本《文化苦旅》(这让我突然想到八十年代三大精神污染:蛤蟆镜、喇叭裤和萨特)。

  朱大可继而用一段过于尖酸刻薄的文字写道:

  在那个女人的个人视界里,《文化苦旅》就是她的“文化口红”和“文化安全套”。它们是一组互相隐喻的同义词语,具有完全相同的日用品功能。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正是这样一种文化消费品,它不仅是用以点缀生活的“文化口红”,而且还是“文化安全套”,审慎规避着那些道德“病毒”。

  本来,嬉笑怒骂酣畅淋漓是评论家的本分,但这几句话,却是激愤有余,理据不足,不仅侮辱了余秋雨,更侮辱了那位小姐——姑且不说这传闻的真伪,谁规定小姐就不能读点文化书呢?

  对余秋雨,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不去说他。但平心而论,《文化苦旅》在三十年来的文化史、出版史、阅读史上,是绕不过去的想象。从1992年初版至今26年,仍在畅销,各种版本究竟印了多少册,大概只有天知道,反正靠着一本书,能养活一个出版社,不是虚言。

  今天我们动不动说什么“现象级”的出版物,从畅销的时间跨度和绝对数量上比,跟《文化苦旅》相比,都是小巫见大巫——说起来,余秋雨才是前互联网时代第一个文化网红。

  今天哪怕普通读者,固然可以挑出《文化苦旅》的很多毛病——这正说明中国人文化水准、阅读能力和审美程度的提升——但想想四分之一个世纪前,确实有成千上万的中国人,因为一本《文化苦旅》,知道了王圆箓和莫高窟,知道了八大和青云谱,知道了范钦和天一阁,知道了狼山天柱山,知道了柳侯祠二王庙,仅此一端,善莫大焉。

  

《文化苦旅》初版本,设计装帧都很简陋,却成为三十年来出版史上的奇迹

  文化旅游的不可或缺的另一个要素,是吃,文雅点说,叫美食。

  古往今来,会玩会吃的会写的,真不老少,这几年中国人民腰包一天满似一天,信心一天高过一天,其他渠道发泄不了,于是人民币和荷尔蒙靠嘴宣泄,书店里,谈吃论喝的旧籍新刊,从周作人到唐鲁孙,从梁实秋到汪曾祺,你追我赶的上架。活着的人里,老饕不少,但认真对待每一次咀嚼,明明白白饮馔真谛的,不多。

  媒体人王恺算一个。

  王恺本来是《三联生活周刊》主笔,因为职业原因,常常一个人带着手机相机录音笔就满世界转,到了饭点,就一个人下馆子。

  我常常觉得,真正的老饕,一定要学会独自用餐——中国人爱热闹、讲排场、好面子,觥筹交错划拳斗酒之间,再好的菜也成了舞台上跑龙套的配角。只有一个人时,静心对待面前的盘盏,才是归回本心,食物之道说来也简单,你尊重它,他就尊重你。

  王恺就是这样。

  比如他去汪曾祺故乡采访,吃了老人故居边有名的饺面,觉得不过瘾,跑进一家酒楼,一个人占据一个台面,点了六个菜:

  鸭血豆腐、酒醉青虾、大煮干丝、清蒸鳜鱼、咸蛋黄南瓜,外加一道青菜。

  什么是真老饕?这个就是。

  在峨眉山下破败小店里啃老面馒头,在汕头顶级潮菜大师馆子里吃青橄榄炖花胶,在雨季云南偏僻的小店里涮不知名的野菌,在洛阳肮脏的游客店里吃异常腻歪的水席……就这样一边浪,一边吃,就有了前几天刚刚拿到手的这本《浪食记》。

  

这本书不是烹饪指南,也不是美食地图,却有难能可贵的赤子之心——对食物的尊重,不就是对诗和远方的尊重么?

  终于有机会了,我把王恺拽到南京来,后天下午,如果你有兴趣,欢迎来听两个热爱生活的吃货,聊一聊活色生香,软红十丈。别的不敢保证,垂涎欲滴是肯定的,大江南北的好馆子推荐?一定少不了。

  当然,来不了的也没关系,王恺给大家签了书,点这个二维码,签名本就能买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