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由机械工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机械工业职业发展与评价研究所编审的《工业机器人装调维修工》和《工业机器人操作调整工》职业技能标准在湖北省武汉市发布。国内外工业机器人制造企业、应用企业、高等本科院校、职业技术院校主管领导和专家;《智慧中国》杂志、《中国工业报》、《机电商报》、《机经网》、《湖北日报》、《武汉晚报》、武汉电视台等媒体及相关行业组织代表出席发布会。
自2013年起我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2015年5月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25》;2016年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共同编制了《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指南》中分析到目前我国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中“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2015年人才总量为450万人,到2020年预计人才缺口300万人,到2025年预计人才缺口450万人。
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等文件精神,提升工业机器人产业技能人员整体素质,大力推进制造业与教育融合发展工程,满足我国制造业发展人才需求和技能保障,机械工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联合机械工业职业发展与评价研究所于2015年9月在广州全面启动《工业机器人装调维修工》《工业机器人操作调整工》两项职业技能标准编审工作。
这两项职业技能标准体现了以下特点:(一)标准由机械工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组织工业机器人产业国内龙头企业共同编写,发动全国各地数十家工业机器人企业、协会和院校广泛参与和支持,充分体现标准的权威性、普适性和国内平均先进性。(二)标准依据行业现状和职工水平现状,将本职业分为四个等级,分别是中级、高级、技师和高级技师,且涵盖了各个工作岗位,便于培训,易于评价。(三)标准严格按照《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编制规程》有关要求进行编写,面向从事工业机器人生产制造和操作应用这两类从业人员,客观反映了生产制造及产品应用单位现阶段该职业的水平和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四)标准依据《机器人与机器人装备词汇》(GB/T12643-2013)等多个机器人国家标准对该职业技能标准中的词汇进行统一和规范。保证了该标准在行业内的通用性和适用性。
标准发布后将成为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和教学的依据,为行业技能人才培训、员工及院校师生能力等级认定等提供标准参考,服务于国内相关工业机器人产业从业人员职业培训和技能等级认定等工作;服务于工业机器人制造及应用企业职业培训、聘用考核等工作;服务于有关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等工作。
机械工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于1998年3月成立,是经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准授权,负责组织实施机械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事业单位。其行政归属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业务归属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心已组织开发国家职业技能标准54项;行业职业技能标准40项;组织专家共编制汽车、数控机床、电线电缆、变压器、锅炉、电机、高低压电器、仪器仪表、模具、电梯等行业50余个职业的106本教材;在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建立鉴定机构509家;现有考评员、督导员、管理人员、竞赛裁判员、技术委员会专家队伍1.2万余人。2010年以来每年鉴定规模超10万人,2016全年鉴定规模13万人,核发证书11.6万本。竞赛方面,2005年-2016年共举办了25届,其中有18届国家级竞赛、7届行业级竞赛,产生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0人,全国技术能手54人,机械工业操作技术能手250人;连续举办三届机械行业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活动,为全行业技能人才技艺交流提供了平台。
机械工业职业发展与评价研究所隶属于机械工业经济管理研究院,成立于2014年11月。研究所的主要任务是为机械行业企事业单位、职业院校提供人才培养的咨询服务;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等政府部门管理和决策提供服务。几年来陆续完成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机械部分职业分类研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课题《中国机械工业职业发展观察报告》;机械工业技术发展基金软科学研究项目《机械行业职业分类体系研究报告》《机械行业职业(工种)目录》;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机械行业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大规模测评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行为差异化内在机理研究》(项目编号14BGL209)子课题《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基本现状调研》;社科院皮书系列丛书《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报告(2016)》机械基础零部件章节的撰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