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生态优势 建设文明许昌

2017-04-30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武国定

  许昌是三国文化、腊梅文化、陶瓷文化、烟草文化之乡,素有魏都、花都、钧都、烟都、药都“五都”之称。自2001年启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以来,我们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创建全过程,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走出了一条具有许昌特色的创建之路。主要做到了“四个突出”:

  一、突出以创增绿,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许昌花木栽培历史悠久,国家林业局、河南省人民政府连续16年在许昌举办中国·中原花木交易博览会。近年来,我们依托这些优势,大力实施林业生态建设提升工程和“绿满许昌”行动计划,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绿色生态网络格局。在点上彰显风情,建成126个公园、游园和广场,打造了“全年常绿、四季有花”的园林景观。在线上构筑风景,对市区3条河道进行生态绿化,建成82公里长的绿色长廊;围绕“一路一树一花一景”,相继建成樱花大道、海棠大道、紫薇大道等景观道路。在面上打造风光,建成4处总面积10万亩大型生态林海、5个高档观光农业生态园,发展花木面积90多万亩。目前,全市建成区绿地率36.46%,是全国首批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的地级市。

  二、突出以创兴水,补齐水资源短板、建设水生态文明。许昌水资源总量不足,曾被列为全国40个严重缺水城市之一,告别缺水之痛、实现兴水之梦,是全市人民的共同期盼。2013年5月,我们抓住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成通水的重大机遇,积极争取许昌列为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为解决“水之源”,我们把南水北调分配的每年2.26亿立方米水用作城乡居民饮用水,把原来饮用的汝河水、调引的黄河水、提质达标的再生水作为水生态建设的保障水源;为开发“水之利”,我们投资55.5亿元,对市区3条河流、5个湖泊统一改造、全部连通,建成“河畅、湖清、水净、岸绿、景美”水生态景观;为保障“水之清”,我们关停一批污染企业,关闭城市规划区内570眼自备井,实施雨污分流,建设7个污水处理厂和7处人工湿地,现在主城区河湖保持1000多万立方米水,实现了“碧水长流、清水绕城”。在全省“十二五”期间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中名列第一,荣获国家节水型城市。

  三、突出以创促管,摘掉“许脏”帽子、提升城市颜值。曾经,许昌市区“脏乱差”问题突出,一度被戏称为“许脏”。为此,历届班子都引以为戒,在城市管理上全面推行精细化、智能化,实现垃圾资源化。在精细化上保证了“路见本色、地净如洗”,荣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是全省唯一的“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示范市”。在智能化上力求“高效简净”,全市所有职能部门和17万多个公共设施全部被纳入数字化管理。在垃圾资源化上力求“吃干榨净”,针对城市大量建筑垃圾污染环境难题,探索实行“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特许经营、循环利用”模式,建筑垃圾收集率、利用率分别达到100%、95%以上;针对城乡生活垃圾收运处理难题,探索实行“户投放、村收集、乡集中、县转运、市处理”一体化模式,日清运率达到100%,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以上。这两项工作也双双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四、突出以创惠民,倡导绿色发展、共享美好生活。大力发展低碳产业,去年全市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40%。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市、县城区实现天然气全覆盖,对困难群众市财政一次性拿出6000万元进行燃煤替代补贴;近两年全市新增集中供暖3万多户,对不能集中供暖的推行电暖、气暖。大力推动绿色出行,投入运营天然气、纯电动绿色公交车792台,占公共汽电车总量的61.5%,以第一名成绩被确定为“河南省公交优先示范城市”。大力开展绿色服务,实施全民健身工程,打造“15分钟健身圈”;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打造“15分钟便民服务圈”。

  总之,许昌通过抓文明城市创建,城市竞争力、影响力和吸引力明显提升,“十二五”期间GDP年均增长11.2%、增速居全省第一位,去年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均居全省第一位,综合实力稳居全省第一方阵。我们深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们将持续践行五大发展理念,推动创建文明城市向建设城市文明迈进,努力让城市更美丽、社会更文明、人民更幸福。

  (作者为河南省许昌市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