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脚步丈量民情 用实干凝聚人心

2017-04-06
来源:无锡新传媒    

  “我和邻居本来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向结对党员提了建设文化广场的建议,没想到街道真的采纳了。”如今,每天吃过晚饭,惠山区堰桥街道堰桥社区居民周阿姨就会来到家门口的金色朝阳主题文化广场,或与邻居们散步聊天,或到设在广场上的梦想书屋看看书、到爱心小站义务帮帮忙,日子过得十分充实而有意义。

  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凝聚人心。2013年以来,堰桥街道党工委紧密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以服务群众、推动发展、促进和谐为目标,开展了“党员干部进万家”活动。迄今,街道3250名在职党员干部已与10513户群众结成“对子”,收集意见建议1112条,解决各类基层问题615个。“开展‘党员干部进万家’活动,就是要坚持问题导向,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打通工作落实的‘最后一公里’,进一步拉近党群距离,提升群众幸福感。”街道党工委书记杨忠伟表示。

  沉下身,

  迈开双脚到基层

  “一些党员干部,习惯于长期‘飘’在机关,‘窝’在办公大楼里,对基层情况掌握不透彻,对群众需求了解不及时,对群众呼声听得不真切;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工作人员作风飘浮、做事散漫,脱离群众的倾向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在街道党工委书记杨忠伟看来,一个地区的党组织有没有战斗力,关键在于党员干部与百姓的心是近还是远。2013年3月,堰桥街道拉开了“党员干部进万家”活动的大幕,按照中层以上干部结对不少于3户,一般干部、普通在职党员结对不少于1户的标准,广大党员干部俯下身子、放下架子,就经济发展、组织建设、社会民生、服务效能等内容,深入走到群众身边,听闻百姓心声、感知百姓冷暖。“活动做到‘三个全覆盖’,机关、市镇单位参与全覆盖,社区在职党员参与全覆盖,所有骨干企业、社区联系全覆盖,形成结对帮扶的‘共振效应’。”杨忠伟说。

  党员干部走家入户是一件好事,会不会成为流于形式的“政绩秀”?为确保实效,堰桥街道为“党员干部进万家”建章立制,用“真登记、真检查、真考评”,来保证党员干部“真下、真进、真办事”。在走访对象上,与传统的访贫问苦不同,党员干部结对走访坚持广泛性和代表性,一般群众、困难群众和先进代表各占三分之一。特别是以“离任社区干部、老党员、先进典型、规模企业主、拆(搬)迁过渡户以及生活困难”六大对象为着力点,注重收集各个阶层、各个领域不同人群的意见建议。在走访内容上,围绕掌握基层情况、听取基层建议、解决基层问题三项活动内容,通过与群众面对面交谈、心贴心交流,让群众见到党的干部、听到党的声音、感受到党的温暖。在活动形式上,采取定期上门走访、主动约访、交流谈心、发放征求意见表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群众所思、所盼、所想,积极采纳群众建议。

  “堰新苑三期安置房分配后,很多拆迁户已经搬进来了,但至今天然气没有开通,给生活带来了诸多不变,能否尽快解决。”2014年3月21日,堰北社区拆迁户薛月妹向与结对挂钩的社区党员冯兴度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当即,冯兴度把此事通过《征求意见建议流转表》汇总到街道,时任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郭建东立即召集城投公司会同有关部门会商,进行整改落实;4月2日,城投公司通过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后,正式告知小区居民天然气将于4月10日开通。“真想不到,建议提出不到一个月,家里就用上了天然液化气。”薛月妹高兴地说。

  为了让群众的意见真正做到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堰桥街道建立了完备的考核督查机制,参加活动的党员干部每个人手上都有“五个一”:一本《走访联系手册》,客观记录走访情况;一张党员干部联系卡,方便群众联系沟通;一本《民生政策汇编》,让党员干部对走访中群众提出的问题及时做出规范准确的答复;一张《活动征求意见建议流转表》,确保群众反映的问题和意见建议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一张《季度走访情况汇总表》,特别注明问题流转解决情况,一目了然、公开透明。同时,街道还通过采取定期检查、随机抽查、走家入户暗访等形式,定期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专项督查,并定期组织结对群众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评价,考核评价结果作为单位党建工作考核和党员干部本人评先比优、干部奖惩任用的重要依据。“对群众反映的实际问题,要求5个工作日内必须解决。不能解决的,3个工作日内必须流转,流转后15个工作日必须处理完毕,处理完毕后3个工作日内必须反馈。”街道重点工作考核领导小组负责人说。

  补“短板”,让群众更有获得感

  “现在,儿子解决了工作,有了社保,去年全家还搬迁进了新的安置小区,面积有105个平方米。一家能过上这样幸福暖心的日子,要特别感谢街道和社区的党员干部。”天一社区居民蒋中兴一家都是残疾人,说到街道开展的“党员干部进万家”活动,他连连称好。

  自“党员干部进万家”活动开展以来,堰桥街道党员干部肩负起践行为民服务宗旨的责任,忙碌的身影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基层社区、百姓家中,大家一起来找短板、排问题,实打实地帮助群众解难事、做好事。“有时,许多老百姓反映的很多意见或建议看起来都是‘家长里短’‘鸡毛蒜皮’,这些不起眼的小事,可能是老百姓最关注的事。”杨忠伟介绍说,通过与群众面对面交流,畅通了群众诉求表达渠道,一大批困扰群众的民生问题得到了及时有效的解决。

  城镇化建设严重滞后,是“党员干部进万家”活动中许多百姓反映的一大热点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始建设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堰桥、长安、西漳三个老市镇在道路、公共设施等方面全面“落伍”,行路难、停车难、雨季积水严重、没有管道天然气等难题,困扰和影响着居民的日常生活。面对群众的呼声,从2013年起,街道制定出台了《城镇建设三年行动规划》,成立了老镇改造指挥部,并聘请南大规划院、上海设计院等单位,对3个老市镇实施彻底改造。“让百姓满意,是城镇化改造的重要宗旨。”街道村镇办负责人介绍说,在堰桥老市镇改造方案论证中,有居民代表提出能否在捉襟见肘的老镇区开辟停车场的建议。经过调研,街道及时采纳了居民意见,把一块原用于社区办公楼建设的地块改成为能够容纳80辆汽车的停车场,受到了群众的欢迎。目前,按照立面出新、店招(牌)整治、管线入地、道桥改造和重点节点景观建设及建筑改造等目标,街道累计投资1.35亿元,先后完成了堰桥和西漳两个老集镇的改造,今年,投资1.5亿元的长安老集镇改造也将如期完工,城镇化改造投资额位居全区之首。

  “社区本来环境卫生不太好,居民们向结对走访的党员干部集中反映了这个问题。后来社区想办法,组织成立了环卫、河道监督员队伍,每季度对保洁情况打分,年终考评。有了好的机制以后,现在环境好多了。”牌楼社区居民许建荣深有感触地说。聚焦百姓反映的问题,堰桥街道在全区首创社区环卫作业市场化运作,目前,街道17个社区除三个纯住宅社区及一个整村拆迁社区外,已全面完成市场化改革,实现生活垃圾机械化收集100%的目标。仅2016年,堰桥街道在环境河道综合治理上就设立了22个项目,投入9080万元;根据群众反映情况,共处理信访410个,其中水污染50个,噪声污染35个,大气污染325个。立案22个,发限期整改74个,查封扣押6家违法单位,全心全意为群众构建宜居宜业的美好生活环境。

  聚焦就业、教育、医疗、社保、环境等一系列与群众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堰桥街道通过党员干部结对入户,不仅架起了与群众联系沟通的桥梁,更重要的是在联系群众中让老百姓有收获、有奔头。四年多来,堰桥街道完成了堰桥初级中学、天一实验小学阳光校区建设,堰桥高中图书大楼、校园道路、食堂等新改建工程陆续完工,西漳中学改扩建工程一期综合楼主体封顶,累计用于教育的总投资已超1.5亿元,学校硬件、软件建设均为全区首屈一指;投资1.6亿元异地新建的区第二人民医院已投入使用,医疗设施和技术水准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社区文体用房创建达标实现全覆盖,四年累计为群众送电影1628场、送戏320场、图书1.13万册,举办各类文艺演出35场;高度关注群众创业就业,仅2016年,街道就新增社保4000人,完成各类就业创业培训3000人次,困难人员和企业享受各类社保补贴1250万元。

  促和谐,

  为发展凝心聚力

  2015年某日,堰桥工业园区一企业会议室内气氛剑拔弩张。企业因经营不善亏损,准备缩小经营规模,辞退员工80余人。于是,80多个工人集聚一堂,为劳资问题向老板讨说法,引发了一场群体性维权事件。企业老总第一时间向结对党员、街道人社所副所长高所求助。为切实维护好职工的合法权益,街道人社所立即会同综治办、派出所等职能部门组成调处小组,第一时间介入调处。调处小组成员放弃双休日,连续作战四天,多次召开被退职工代表协调会,听取职工诉求和意见,并与企业老总反复沟通,研究解决方案。终于,一张张愁云满布的脸上重新绽放出灿烂的笑容,一声声愤怒的指责谩骂声转化为体谅的话语……事件最终圆满解决,职工得到了满意的辞退金,在园区提供的招工信息中寻找新的工作,公司正常的经营秩序也得以维护。企业老总特地制作了一面“热情为民,服务优良”的锦旗赠送给街道人社所。

  在“党员干部进万家”活动中,堰桥街道党员干部肩负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责任。党员干部通过深入群众,排查矛盾纠纷,并及时化解,努力把矛盾和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为街道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营造了心齐气顺、和谐稳定的良好氛围。据统计,4年多来,广大党员干部共解决了来自基层群众的难题615个,涵盖城市管理、拆迁安置、失地补偿、劳资纠纷、环境卫生、生活补助等十多个类型,帮扶困难群众资金312万多元。其中,解决群众就业、社保、医疗、子女入学等难题102个,帮助企业破解各类发展、运行难题59个。迄今辖区内没有因矛盾纠纷调解不及时、不得力而发生矛盾激化、群体性事件和民转刑案件,有效保证了辖区社会的稳定。

  “政府决策不应让民意缺席”。随着“党员干部进万家”活动如火如荼推进,百姓的呼声还成为引领街道各项决策部署的风向标。在结对走访中,许多拆迁户纷纷反映安置房建设进度慢。街道连续多年把安置房建设列为民生建设的“一号工程”,通过增加资金投入、加快建设进度等举措,公开承诺安置房交付时间,让拆迁群众吃上了一颗“定心丸”。截至目前,街道共投入建设资金28.7亿元,交付安置房5000套,1万户拆迁户已全面安置到位。

  针对党员群众反映与街道党政领导见面难问题,从2014年3月起,堰桥街道推出“双向约谈”制度,街道党政领导公开个人电话,群众可以直接拨通有关领导电话要求约谈,党员干部也可以直接电话约谈有关群众,干部与群众平等地坐在一起,讲真话、动真情、较真章,既拉近了双方距离,又切实解决问题,群众对于党员干部的信任度大为提升。通过“双向约谈”的渠道,长安社区一位企业家直接拨通街道主要领导,反映企业再发展中利用存量土地新建厂房时,需重新立项,手续繁琐、时间太长、容易错失机遇的问题。街道知悉后立即展开摸排工作,及时掌握面上情况,梳理汇总后由街道出面积极对上协调争取,简化审批手续、开辟绿色通道,解决了一批企业存量土地厂房建设的难题,助力企业发展。“被约谈的领导干部一般应在5个工作日内与约谈群众对话,最晚一个月内必须将处理结果反馈给群众。”街道组织办负责人介绍说,目前,街道干群“双向约谈”已达2812人次。在有关“四风”问题专项调查中,街道群众对“双向约谈”工作认可度达到90%以上。

  2016年,堰桥街道出台了《农村产权交易实施意见》,首次对有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所有权使用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等“敏感”问题作出了规定。这是该街道在开展“党员干部进万家”活动中,针对百姓反映部分涉农社区及承包户私自对外出租、自行建房、转租等违规现象所作出的呼应。决策跟着民意转。近年来,堰桥街道根据“进万家”活动中百姓反映的热点,先后出台了8个政策性文件,对农业用地经营、环境卫生管理、城镇建设、企业转型发展等一批全局性问题,给出了制度安排。横街社区的老同志夏茂安与挂钩结对的街道干部任新宇促膝谈心时感慨地说:“物质社会确实拉开了人与人的距离,但街道开展干部进万家活动,中央到地方又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活动,这使我们感到党与群众的桥梁又搭起来了,街道党委这么重视民生,干部做不好还要被问责,我深信在这样的氛围下,堰桥的面貌会越来越好,老百姓会越来越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