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只有站在巨人肩膀上,才能有所创新。
去年5月3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科技三会”的讲话中指出,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创新的方向究竟是什么呢?我认为,只有站在巨人肩膀上,才能有所创新。因此,科学普及的本质之一就是要激发全民创新的热情,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创新教育。
在整个经济链条中,最前端20%的产品会得到80%的利润,而落后产品的效益很少,这就是长尾效益。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市场,过去曾想通过让出市场换来技术。事实证明,一流技术是买不来的。而且,随着知识产权保护的普及和技术更新换代速度的加快,我们过去擅长的模仿也没有了空间。所以,要继续高速发展,只有创新这一条路。
实际上,我国已经具备了跳跃式发展的基本条件: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和世界上最多的工程师、技术人员梯队,是世界上最大的工程师发展摇篮,还有大量的科研投入。
我国的创新能力指数目前排在全世界第19名,前五名是美国、日本、瑞士、韩国和以色列。这5个国家不管是大国还是小国,共同点是科普能力强。美国清醒地认识到,科学技术是国家利益的关键投资,是赢得未来的第一步,要鼓励创新就要做到激发人民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每个人的知识储备都应该是四面体,如工程师除了工程方面的技能,还需要科学、人文和艺术的支撑。所以,一个聪明的人不见得就能创新创造。创新能力不是天生的,是需要后天培养的。培养年轻人创新的素质要从创新教育开始,引导、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素质。
现在的教育,其目的已经不像韩愈在《师说》里讲的“传道授业解惑”。在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学校不可能传授所有的知识,所有人都需要终身学习。那么,大学不以传授知识为第一要务,其主要任务是什么呢?我认为是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创新的能力,包括好奇心、激情、思维方式、想象力、联想力、思辩力、坚持的能力,等等。
一个人广泛的知识储备会为未来的创新创造储备能量。大学生也需要不断科普,使自己的知识更广泛,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为中国的未来发展和科学创新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