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首页
经济
政治
文化
社会
工业
科教
三农
国防
国际
生态
视频
地方
智库
信息
康养
融媒体
手机版
政治
工业
三农
专题
全国
社会
科教
国防
生态
信息
经济
文化
全部
国际
视频
智库
京
津
冀
晋
蒙
辽
吉
黑
沪
苏
浙
皖
闽
赣
鲁
豫
鄂
湘
粤
桂
琼
渝
川
黔
滇
藏
陕
甘
青
宁
新
港
澳
台
智慧中国
>
首页
>
地方
>
川
四川:加强水土保持有了最新“路线图”
近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实施方案》,提出要以科学编规为核心、补齐短板为重点、夯实基础为抓手、提高水土保持率为目标,全面提升水...
四川省级领导班子集中学习党史,前往夹金山接受思想...
彭清华在党史学习教育省级领导班子中心组学习
顶层设计,统筹推进“村村振兴”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乡村振兴是全国人大代表、南充市长吴群刚最关注的话题之一。
抓紧抓实重大项目建设 筑牢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
七月二十四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彭清华,省委副书记、省长尹力到天府国际机场建设现场调研,了解各方面工程项目建设进展。
转达总书记的关心关怀,彭清华赴长宁县珙县指导抗震...
六月十九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彭清华到长宁县双河镇察看住房、商铺、道路等受损情况,了解人员搜救、群众转移、卫生防疫等工作进展。
2019成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启幕
6月10日,以“新经济、新生态、新场景”为主题的2019成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在成都启幕。作为创交会的首场核心活动,新经济应用场景展于6月10日至12日在成都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
未来的国际空港新城长啥样?保障机场建设 基础设施是重点
国际空港新城建设进度如何?如何提升门户枢纽能力?建好后的国际空港新城是什么样子?
来源:
人民网
四川汶川:人民生活幸福 乡村日渐振兴
来源:
人民日报
国土员杨辉:“地震十年来老百姓防灾意识强了!”
至今年5月12日,汶川震后整整第十年。十年前,汶川地震让四川遭受重创,灾区满目疮痍。十年后,一批“新汶川人”在努力重建,一个崭新的四川阔步前行...
来源:
人民日报
把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
10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系列重大部署下,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充...
来源:
贺享雍长篇报告文学《大国扶贫》研讨会暨巴中市重点文艺项目推介会...
2018年4月17日,由《中国作家》杂志社、四川省作家协会、四川人民出版社、中共巴中市委市政府联合主办的贺享雍长篇报告文学《大国扶贫》研讨会暨巴中...
来源:
习近平春节前夕赴四川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农历春节来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四川,就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
来源:
新华社
四川仪陇:德乡欢歌唱响党的恩情与国家强大的赞歌
金秋十月,秋风送爽!为了“庆祝十九大的胜利召开,永远跟党走”,仪陇县驻蓉老年联谊会受四川省仪陇县委、县政府的邀请,部分成员于10月19日回乡参观...
来源:
百姓中国周刊
高九八级校友吴强发起并捐资设立通江中学尊师重教基金
9月19日,四川省通江县通江中学、高八九级校友尊师重教基金捐赠仪式在该校学校学术报告厅举行,出席捐赠仪式的领导有县委常委、宣传部长赵邦秀,教育...
来源:
四川卧龙保护区:两个“雪豹家庭”外出夜巡
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近日从正河钱梁观测点回收的红外相机中,很幸运地拍摄到两个“雪豹家庭”,视频中没有虐心,只有温馨的嬉戏打闹。
来源:
中国新闻网
最前
上一页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下一页
最后
智慧要闻
第一观察|从这些故事,体悟“徙木立信”的坚定决心
时政新闻眼丨从一场座谈到一场会见,总书记两次讲话传递鲜明信息
一见·从这场会见的问题导向,看中国信心与机遇
学习新语丨“土特产”里的乡村振兴密码
新华社评论员:与中国同行就是与机遇同行
习近平就缅甸遭受地震灾害向缅甸领导人敏昂莱致慰问电
一个短短600多字的文件,何以深刻改变中国
时政微观察丨八项规定一子落地,作风建设满盘皆活
四川加快构筑向西开放战略高地
检测、封膜、装箱……位于成都国际铁路港附近的TCL光电科技(成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一台台电视机即将发往波兰罗兹。
谱写“以竹代塑”兴业富民新篇章
“卖竹子,纯利润都二十来万元!”冬日暖阳下,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天池村,种植大户李开明正忙着采收新一季的“斑布一号”竹材……
四川:加强水土保持有了最新“路线...
近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实施方案》,提出要以科学编规为核心、补齐短板为重点、夯实...
习近平四川行丨古祠风韵 文脉源长...
三苏祠,是历代名人雅士、文人墨客拜谒、凭吊三苏的文化圣地。苏轼在此生活多年,其多篇诗文都回忆到儿时在此生活的情境。
本站所刊登的《智慧中国》杂志社及智慧中国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智慧中国网
版权所有
,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京ICP备1700660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