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员杨辉:“地震十年来老百姓防灾意识强了!”

2018-05-11
来源:人民日报    

编者按: 至今年5月12日,汶川震后整整第十年。十年前,汶川地震让四川遭受重创,灾区满目疮痍。十年后,一批“新汶川人”在努力重建,一个崭新的四川阔步前行。近日,人民网推出“十年·新汶川人”系列报道,带你走近汶川,见证这里的涅槃重生和足迹,敬请关注。

日常巡查中的杨辉。受访者供图

滑坡方量约10万立方米,22户群众房屋倒塌、10户群众房屋被掩埋,122户415名村民被提前疏散转移,灾害未造成人员伤亡……近日,因隐患点专职监测员的提前预警,四川省汶川县龙溪乡阿尔村村民成功避险一事,被各大媒体广泛报道。

从报道中不难看出,基层的地灾监测人员在这次事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们把守着地灾来临前,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第一道关卡。

而杨辉,正是四川省汶川县众多从事地灾防治的基层工作者之一。“5·12”汶川地震那年,他从临近乡镇徒步6小时到达震中映秀镇,参与抗震救灾工作。次年,他留在镇上,成为了一名国土员。

震后,汶川县地震次生灾害频发,山洪、泥石流等严重威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由于亲身经历过十年前那场悲痛,杨辉更加明白基层地灾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在担任国土员近十年的时间里,杨辉的脚印几乎布满了整个映秀,对全镇68个地质灾害隐患点的例行巡查,成了他的日常工作。

“在冬季,平均每月巡查一次,夏季汛期,每周巡查一次。”对于镇上的68个地灾隐患点,杨辉熟记于心。去年,他在黄家院村例行排查时发现山体上一条地震遗留下的裂缝,情况不明。从此,该隐患点一草一木细微的变化,都时刻牵挂着杨辉的心,成了他重点关注的对象。

就在记者采访前一周,杨辉和同事再次来到黄家院村进行排查,发现裂缝暂时没有扩大的趋势,情况相对稳定。但是,在他看来,仍需密切关注。由于地灾隐患点多分布于大山深处,道路不好,杨辉和同事时常徒步上下山,仅黄家院一个点的巡查,每次都要花2个多小时。

每年4月中旬至10月中旬左右,是当地汛期。这半年,是杨辉最忙碌,也是神经最为紧绷的时期。

强降雨来临时,杨辉经常睡不着觉。“如果是晚上下暴雨,就要打起十二分精神,一旦发现有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苗头,必须第一时间通知村民,迅速转移。”杨辉有时甚至每隔半小时就会起床查看降雨情况,即便这样,他还是不能安心。

增加村民自身的防灾意识,在杨辉看来尤为重要。在记者来采访时,他正和同事制作每村每户的“两卡一表”(即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地质灾害防灾避险卡、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预案表),“这些东西最终会发放到村民手中,教会他们如何防灾避灾。”杨辉他们每年还会对村上的地质灾害监测员进行数次培训,加强监测员的专业素养能力。

“这十年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老百姓们的防灾意识增强了!”据杨辉回忆,2011年,映汶高速公路附近发生“7·03”泥石流灾害。那一次,预警还未拉响,大部分村民们就已经自发疏散撤离到高处开阔地带,有效规避了灾害带来的严重威胁。

“5·12”汶川特大地震后,频繁叠加的次生灾害迫使当地不断提高防灾意识和防御能力,杨辉和同事们的工作也见到了成效,自2013年以来,映秀镇已连续五年未发生汛期安全事故。

虽然工作很辛苦,但每当想到地灾可能给当地百姓带来的巨大危害,杨辉就会迫使自己打起精神。“汛期时,经常节假日不休息,不分昼夜。”他说,既然干到这份工作,就责无旁贷,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