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两周年新闻发布会在沈阳举行。辽宁省商务厅副厅长王景明,辽宁省商务厅自贸区综合指导处处长马宁,沈阳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省自贸试验区沈阳片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陈佳标,大连市自贸办专职副主任李汉国,辽宁省自贸办副主任,辽宁省自贸试验区营口片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陈柯先等向记者回答两年来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各项工作取得的成效。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和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指出“要加快落实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重点任务”,目前总书记关心的这些重点任务完成情况怎么样?下一步将如何尽快推进这些重点任务落地?
王景明:国家总体方案中赋予辽宁自贸试验区的123项试验任务,其中中央事权78项、地方事权45项,要求我们用3-5年的时间试验完成。经过两年的努力,目前,已有113项落地,落地率达到91.8%。10项未完成任务,包括中央事权7项、地方事权3项,目前正在稳步推进之中。对这些试验任务,我们都一一进行了细化梳理和认真研究,并已经与相关部门进行了充分会商,制定了强力推进计划,力争年末全部完成总书记关切的123项任务。今年,我们将着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加大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力度。在加快落实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123项重点任务基础上,充分发挥19个协同区的积极性,对切口小、见效快、风险可控的试点任务,同步在符合条件的协同区扩大试验,扩大改革红利的释放范围。二是扎实推进改革创新经验复制推广。贯彻落实辽宁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成果推广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制定实施方案,加强经验解读、分类指导和督导推进,确保辽宁自贸试验区各项改革试点经验在全省复制推广。筹备召开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经验年中调度会议。通过多种渠道宣传解读自贸试验区创新经验和相关政策。组织省中直相关部门和三个片区加强对各地区的分类指导。三是加快形成辽宁特色创新经验成果。紧紧围绕“一港、两核、三区”的总体思路,积极推进大连自由贸易港建设,充分发挥沈阳、大连两大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推进沈阳、大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积极创建中国—中东欧“16+1”经贸合作示范区。紧紧围绕重点企业的需求,选择影响力大、牵动效应强的切入点发力,创造更多的辽宁创新经验成果。
记者:沈阳片区在积极推动结构调整、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升老工业基地整体竞争力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果?
陈佳标:两年来,沈阳片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决策部署,扎实推进各项创新试验,自贸区建设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在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方面,加快重点产业集聚,提升区域经济能级。截至日前累计注册企业1.69万户,是成立前的27.6倍。纳税企业6342户,外商投资企业262户,分别是成立前10.4倍、17.5倍。2018年全口径税收、实际利用外资、进出口额分别是成立前的2.6倍、21.7倍和1.5倍,区域经济实现跨越发展。两年来新建亿元以上项目34个,计划总投资669.2亿元,实际完成投资27.7亿元。龙头企业加速进驻,引进航天科工、大唐集团等12家世界500强企业。先进制造持续壮大,东软医疗2018年工业产值24.3亿元,实现91%的高速增长,沈飞A220系列新工厂、新松机器人未来城等先进制造园区加快建设,新设科技企业达2966家。跨境电商加快发展,建成综保区和中储两处跨境电商基地,初步形成线上线下联动的跨境电商格局。金融产业集聚明显,规划建设“金融岛”,新增金融企业达406家,中工建交等8家银行设立自贸区支行,人保财险等总部相继落户。融资租赁企业207家,集中开展成套生产线、大型机械设备和医疗设备等业务。
在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动老工业基地结构调整方面。印发支持国有企业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实施意见,充分利用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优势,推动国有企业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创新,形成了国有企业“内创业”、应急转贷业务创新等6项制度创新案例。如沈阳机床集团以“内创业”方式完成国企员工向创业者身份的转换,已在沈阳片区孵化小微企业6家,实现生产效率提升70%,年产值提升76%,员工收入提升177%,设备总投入减少56%。沈阳东药集团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通过管理层和骨干员工持股方式,创造共享式激励机制,推动国有企业在决策机制、运营模式、管理体系方面的深刻变革,充分激发了企业内生动力,实现了集团公司的较快发展。盛京金控投资集团与银行合作,为国有企业提供应急转贷资金,解决了企业符合银行信贷条件,贷款即将到期而足额还贷暂时困难的问题。已与24家驻沈银行开展业务合作,累计为企业操作转贷业务425笔,投放资金467.32亿元,降低国有企业财务成本近5亿元。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和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指出:东北振兴要补齐“开放合作的短板”,并要求大连发挥好东北地区外向型经济的龙头作用。请问下一步大连片区在发挥好龙头作用,特别是面向东北亚开放方面将要开展哪些工作?
李汉国:大连片区获批两年以来,大连市始终按照《辽宁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的要求,重点发展港航物流等产业发展,积极推动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物流中心建设进程,努力建成面向东北亚开放合作的战略高地。两年来,在投资便利化、贸易便利化、加强东北亚开放合作等方面坚持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经验,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和带动作用。
在东北亚合作开放方面,大连片区将充分发挥龙头作用,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建设对外合作新高地,构筑东北亚合作开放新格局。一是积极对接东北亚区域开放合作需求,全面落实负面清单改革,建立与负面清单准人相适应的重点产业引导机制。二是探索建设东北亚与“一带一路”链接枢纽,积极创建“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和中国-中东欧“16+1”经贸合作示范区。三是进一步深耕中日韩经贸合作,推动日、韩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在自贸区内集聚发展,推动中日产业合作园区建设。依托日韩海运和中欧班列(辽宁)海铁联运,打造日韩两国与中亚、东欧贸易的首选口岸和货物贸易集散中心。
特别是在探索打造“大连准自贸港”方面,大连片区将整合国际航运物流中心建设,稳中求进推动自贸区改革升级。一方面,对标国际先进自由贸易港,逐步探索具有国际接轨大连特色的政策体系。在管理、贸易、投资、金融、航运服务等方面积极开展制度探索。另一方面,探索以离岸航运管理为核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航运发展机制和运作模式,发展航运交易、船舶经纪、海事仲裁、海事培训等现代港航服务业。大力推进离岸贸易等新经济新业态发展。深化区港联动、多港区联动机制,加快推进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核心功能区建设。
记者:去年11月,营口片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经验做法得到了国务院办公厅的通报表扬,这里想问一下,营口片区在推动营商环境建设,做了哪些工作,取得成效有哪些?
陈柯先:打造国际化、法制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是国家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的重要任务之一。营口片区以优化营商环境建设为着力点,不断推进制度创新,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
第四,以机制体制创新为抓手,着力打造最高效的政务环境。管委会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营口片区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打破身份限制,实行全员聘任。在2019年员额聘任中,部门正职、副职和职员,均有落聘的,也有表现优异的干部得到了提升,进入员额,彻底走出了干部“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的怪圈,真正打破了“铁饭碗”。
通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营口片区对项目的吸引力和全市开放的牵引力不断增强。截止2019年3月25日,营口片区新增注册企业5253户,运营率达到35%。2018年,全市进出口总额完成432.2亿元,同比增长16.1%。进出口总额、出口额、进口额均居全省第3位。实际利用外资完成1.46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1%。
下一步,我们将着眼于解决深层次矛盾和结构性问题,多角度、多层次、多维度地在创新方面“先行先试”,着重在政务环境、法制环境、人文环境、市场环境等方面综合施策、持续发力。一是要紧贴市场需求,倒逼政府职能转变;二是要对标国际标准,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三是要运用开放思维,处理好法律与改革的辩证关系。
总之,我们通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将营口片区建设成为辽宁对外开放的新高地、创新发展的新引擎,北依沈阳、南托大连,赋予新时代辽东半岛对外开放的新内涵,共同助力东北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