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提升服务经济

2015-10-25
作者:栾群

  “互联网+”可以打造经济发展的双引擎,重塑中国的经济结构,为经济带来更多增量,有望成就中国核心竞争力,可为政府解决就业和鼓励发展服务业提供更便捷通道,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从标准化商品过渡到非标准化服务。

  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例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开始迈入服务经济时代。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互联网+”,7月《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发布。如何看待实施“互联网+”与向服务经济转型的关系,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互联网+”之于当前经济的意义

  “互联网+”提供经济发展双引擎。一方面,“互联网+”不断孕育催生新业务新模式新业态,打造出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新引擎,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另一方面,传统产业不断结合“互联网+”,传统行业和公共服务不断改造提升,持续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互联网作为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实施基于“互联网+”的双引擎战略成为国家选择。

  “互联网+”重塑中国的经济结构。“互联网+”使人人、物物、业业都能够突破时空限制发生互联,引发诸多跨界融合创新和产业、资本、估值等多个方面的结构重构。原有经济结构中信息不对称、不透明等问题,有望在“互联网+”中得到解决。智慧农业、智能制造、智慧交通、互联网金融、现代服务业等“互联网+”新领域,相对于传统三次产业已经发生了“基因重组”。

  “互联网+”为经济带来更多增量。麦肯锡预测,互联网能促进中国GDP提高4万亿至14万亿元,占2014年至2025年GDP增长总量的7%-22%。“互联网+”营造开放生态,为经济增长拓展无限空间。如支付宝解决了网络支付安全问题,人们开始放心支付,电子商务行业产生爆发式增长,但同时银行卡和现金消费并没有减少,即电子商务增长属于经济增量。“互联网+”金融、能源、医疗、交通、餐饮等都是如此,“互联网+”使一些潜在业务迅速显现和增长。

  “互联网+”有望成就中国核心竞争力。“互联网+”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顶层设计和底层架构,互联网手段和互联网思维融入各行业,互联网已经超越工具意义,和水、电、气一样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性因素。连接一切、跨界融合、协同创新,成为经济发展新的时代特征。我国杰出的国家智力资源将在尊重人性的“互联网+”平台上得到释放,腐败寻租、利益集团等扭曲资源配置的因素可能得到改观,中国前所未有的全球影响力和控制力有望在“互联网+”上实现。

  “互联网+”背景下向服务经济过渡的契机

  “互联网+”使产品和服务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在全球范围内,产业竞争加剧,新技术应用层出不穷,传统的制造价值链被不断延长,工业产品附加值构成中纯粹制造环节所占的比例越来越低,而研发设计、物流配送、产品营销、电子商务、金融服务、战略咨询等专业化生产性服务或中介服务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在产品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过程中,消费者注意力也由产品质量转向服务体验。通常情况下,产品质量和服务体验是融为一体、不可分割的。服务化是消费者导向型的经营方式,这种方式将企业成功的关键定位在寻找到消费需求并通过服务满足甚至超越消费者的期望上。“互联网+”通过信息技术在整合了社交媒体、关系应用、大数据等基础上,能够更加精准识别消费者需求、明确价值所在,能够最快速地整合供需链条,开始组织生产或完善服务。在这种基础上的企业经营,不仅仅是集合零部件的产品生产,而是帮助消费者解决问题、增加价值。

  “互联网+”可为政府解决就业和鼓励发展服务业提供更便捷通道。据测算,服务业1万亿增加值创造的就业比第二产业要多出30%。同时,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提速,将带动更多财政与社会投入,而随着财税改革的深化将有更多财政转移投入到民生领域,必然会刺激消费,进而促进服务业和服务经济发展。不论对于生产性服务业还是消费型服务业,“互联网+”的“风口”正是提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绝佳时机。特别是,在此过程中“互联网+”将对产业转移产生影响,进而改变就业与产业转移的关联性。随着各种智能终端日益普及的移动互联网,为产业转移和就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微商等新模式的出现使得创业就业门槛极大降低,劳动力市场流动性大大增强,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出现新的途径。

  互联网金融工具促使经济日益虚拟化和服务化。从发达经济体经验看,实体经济与金融联姻之后有过一段“蜜月期”,但随着实体经济利润率走低,金融资本开始投向房地产和高新技术产业,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经济服务化。互联网金融极大改变了金融服务经济的效率,将资源配置效率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企业得到资本更多更快,自然会更多更快地投往利润更高的领域,一般来说,服务的利润要比产品更高、更持续。产品差异性要小于服务差异性,出于实施差异化竞争目的,企业也必须走服务化之路。于是,在利润刺激、金融加速和竞争需要等因素共同作用下,经济虚拟化和服务化特征日渐凸显出来。

  互联网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从标准化商品过渡到非标准化服务。产品经济并非没有服务,但却是工业化思维下的服务,把服务作为一种售后成本,未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也不能带来更多利润。现在的服务是在工业化基础上信息化思维的服务,服务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也是利润的主要来源。如工业化时代作为硬件制造商的IBM公司,现在给自己的定位是信息技术与业务解决方案提供商。“互联网+”时代,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终端迅速推广使用,重构了人们的时间分布,也重构了服务的实现方式。服务将根据需求进行时间、地点、质量、交付方式等方面的调整,产生更优的用户体验。这种服务下,产品成为成本,对消费者趋向免费,服务成为创造价值的核心。

  充分利用“互联网+”提升服务经济

  促进一个行业: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向结构调整要动力、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重大措施。充分发挥互联网产业和信息服务业对生产性服务业各领域的重要支撑作用,深入挖掘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经济增长点。大力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形成信息共享与竞争机制,以信息服务业为支撑带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通过设立引导基金等措施,加大生产性服务业的财政投入,引导金融机构增加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授信额度和贷款规模,调整完善生产性服务业价格政策,改变对生产性服务业差别对待方式,清理调整制约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障碍。

  推动两个趋势:制造服务化、服务产品化。制造服务化是制造业发展理念的变化,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促进工业企业服务业务产业化发展,鼓励企业加快从制造加工环节向自主研发、品牌营销等服务环节延伸,做大做强服务业务,甚至可以剥离服务业务。坚持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不断完善众包设计、网络协同研发、基于工业云的供应链管理、工业互联网等新型服务模式和服务业态。鼓励中小企业凭借云计算、云服务平台开展面向客户需求的定制化服务,鼓励互联网制造和互联网型制造企业发展,倒逼制造业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服务产品化是服务产业化的前提,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企业要不断适用互联网新技术,主动应对现代服务业不断细化的趋势,使服务环节不断专业化,为消费者提供更高效、更准确、更满意的服务。服务型企业可探索产业联盟发展模式,降低单靠一家企业满足消费者日益复杂多变需求的较高成本,在分工化、专业化的基础上,有效整合上下游产业链,拓展企业盈利模式。

  落实三个意见: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科技服务业指导意见。发展服务经济首要的是,切实贯彻国家系列服务业指导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发展增值和互联网业务,《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快生产制造与信息技术服务融合,《国务院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在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科技咨询中更多运用互联网方式和模式,等等。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服务业的系列指导意见,事关经济结构调整大局。根据意见,我国到2020年基本实现经济结构向以服务经济为主的转变,这也成为未来一段时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