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在西安市长安区黄良村的文化创意街区,游人既能感受到千年遗存散发出的历史韵味,又会被街区内充满奇思妙想的创意企业、文旅活动吸引目光,领略老村落焕发的新活力。
“38家文创特色店”整装再出发
“南山木工”制作经营木工创作已有20余年。2019年,立志将“南山木工”做成“木工创意老店”的张田翼第一次走进黄良村文化创意街区,“那时正是秋天,金黄色的落叶、街区建筑的红色砖墙,在阳光的映照下显得格外漂亮,我们一眼就相中了这里。”
5年来,“南山木工”和创意街区一起成长,在街区氛围的熏陶下越来越年轻、有活力。从租用库房到开设门店形成“前店后厂”的经营模式,再到打造“南山木工”展示木工文化内涵,“南山木工”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文化创意街区的硬件匹配和政策扶持。
田菓子店老板邓宁说:“最初,我和爱人来到这里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来创业的,黄良文化创意街区的工作人员就帮助我们协调,从租赁院落到亲身参与改造,凝聚着自己心血和文化创意的作品在黄良落地生根了。”
距离瓶子花咖啡不远处的“海绵艺术空间”经常举办音乐演出,是时下年轻人的潮流聚集地。为了吸引更多市区家庭客群,“虫茗社昆虫馆”依托昆虫和植物标本元素推出了“亲子科普体验游”,深受市区孩子们的喜爱。“文化创意街区还经常会举办一些文创市集活动,对街区内的文化企业都有带动作用。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黄良文创’已经是一个潮流文化的标志了。”陕西省文化产业研究会协作单位黄良文化创意街区负责人王亚民副秘书长说。
历史底蕴深厚的黄良村因隋唐皇室屯皇粮而得名“皇粮村”,至明朝才更名为“黄良村”,此地还有“黄良廒”这一与储粮仓库相关的古老传说。黄良文化创意街区在保护再利用的过程中,最大限度保存了村落建筑的原有风貌。目前,街区入驻企业有38家,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规划,黄良新村充分把握自身离城不远、离山很近的优势,结合村情,将村民闲置宅基地盘活,打造出了文化创意街区。这里业态丰富,木工坊、咖啡、民宿、陶艺、茶舍、文创产品、雕塑、潮玩手办、标本、设计、绿植、简餐等应有尽有,满足了不同游客的需求。
“微”改造带来“深”影响
作为一家资深的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公司,有着西安美院底蕴的木源参与过很多城市的景观改造项目。入驻黄良文化创意街区两年来,该公司不仅享受了街区的推介、招商等服务,也参与了街区的改造升级。
在该公司市场经理王碧雪看来,简单保留或新建,对于旧改项目来说都过于粗暴,“场地的历史不应该被割裂。我们希望通过设计让场地在历史脉络中始终保持鲜活的生命力。挖掘场地的个性,使其成为一个集办公与生活为一体的青年生活聚集地。在文化创意街区,我们以历史遗产为切入口,通过‘微更新’的设计方法对当前城市景观进行探索,对场地景观中的交通、活动、自然等要素进行‘微’改造。”
在实际操作中,街区内的荒废场地被重新定义场地功能,新设环形廊道供周边居民使用,增添了趣味性,也激发了空间吸引力;户外廊架顶板经过设计后在日间产生了全新的光感体验,营造出高级的户外办公空间;夜晚,廊架则变身网红打卡点,通过光影变化营造出沉浸式的梦幻效果;园区家具系统也进行了升级,定制个性化休息区,提升便捷性和舒适性。
陕西省文化产业研究会副秘书长王亚民说,“微更新”的设计方法体现在改造对象和范围的“微”、改造方式的“微”、对街区改造经济投入的“微”、对街区内人群影响的“微”,而对旧街区改造最终的效果不是“微”的,对城市改造的影响是深远的。“黄良文化创意街区的改造升级,填补了周边区域艺术公共空间的空白,带动了周边区域的城市更新,同时也重新连接了附近社区和场地的互动与交流。项目落地之后很快成为市民的打卡地,同时也吸引了大批年轻人入驻。”
黄良新村党支部副书记王栋永告诉记者,黄良新村还极具前瞻性地利用村委会办公楼,打造电子商务孵化基地和推进数字化乡村建设,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模式。在党建引领下,按照“黄良花卉 + 文化创意街区 + 电子商务孵化器 + 数字化乡村”的发展思路,积极培育和发展乡村新业态,让一二三产业借助数字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融合发展。
如今,黄良村集体经济收入稳步提升,乡村振兴工作正有条不紊地推进。这里已然成为艺术乡村丰富旅游业态、文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的典范,魅力黄良期待与大家在创意街区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