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新民市|统筹推进“五大振兴”促进乡村高质高效发展

2022-09-29
来源:智慧中国网    作者:张丽 刘兴利

  

9月28日,辽宁省沈阳市政府新闻办召开“聚焦目标定位 勇当振兴先锋”系列新闻发布会(新民市专场)

  沈阳市委常委、新民市委书记马原介绍,新民市全域面积3318平方公里,是沈阳市国土面积最大的区县。“十四五”以来,新民围绕“打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示范市”目标,精准发力、多点突破,统筹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在上半年公布的2021年全国乡村振兴百强县榜中位列第55、全国农产品数字化百强县中位列第21,入围全国2022年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榜单,获评全国农业全产业链典型县。可以说,在阶段“会考”中交出了走在前列、当好示范的新民答卷。

  突出抓好“产业振兴”,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一是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始终把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放在首要位置,稳面积、提地力、提单产、提效益,多措并举,全力稳住农业基本盘。2021年,粮食总产量23.91亿斤,列全省第三位;蔬菜总产量164.82万吨,列全省第一位。二是推进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引进培育大型育苗企业,实施工厂化育苗,年出苗2亿株,是省内主要种苗供应基地;组织制定市级行业标准9项,指导市域设施蔬菜生产;“两品一标”、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233个,认证面积250万亩;成功培育了一批特色农产品知名品牌,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4件、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5件,小梁山西瓜、福来豆制品跻身沈阳农产品十大品牌,“新民味道”农产品新零售品牌成为“新网红”。三是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打造设施蔬菜、淡水鱼、冷鲜肉、稻米及糙米4条全产业链。做强产业链关链环节,链头带动作用不断增强。规模以上农事企业达到65家,年销售收入53.8亿元,带动农户24.85 万户;电商零售企业189家,网络零售店铺5863家,年销售额40.77亿元,位列县域农产品网络零售全国十强。四是数字赋能助推发展。以辽宁省首批数字乡村试点市建设为契机,构建“双底座、N场景”的数字乡村架构体系,建设一体化数字乡村平台。成功举办新民数字乡村成果发布暨项目集中签约仪式,在全国首发数字“孪生农业”基地、全省首发“一棚一码”小程序,实现了设施农业生产远程操作、全流程管控。

  突出抓实“人才振兴”,蓄积乡村发展“新活力”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一是广开门路 “引”才。打好“乡情牌”,鼓励引导在外乡贤、原籍大学生以及优秀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兴业。新民籍北京医学专家周纯武教授等乡贤名人引智、引资回乡创新创业项目已达63个。围绕“产业链”打造“人才链”,先后引进国家智慧集约蛋鸡养殖标准化示范区等专家合作项目24个,为乡村输送各类专家人才42人,成立专家工作站4家。二是不拘一格“育”才。坚持多元主体、分工配合,结合产业特色和农民需求,开展多形式、有针对性的培训。组建47名农业技术人才和22位农业教授组成的“专家智囊团”,举办高素质农民培训班,2021年,指导农户1.6万人次,培育“土专家”“田秀才”709人。三是多措并举“留”才。创立新民市人才服务协会及行业分会,创建“新民人才”网络阵地,建立乡村人才服务站39个,实现农村全域“线上+线下”人才服务全覆盖;实施“专家绿卡”和市级领导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大力宣传乡村人才先进典型,形成尊才爱才重才良好氛围;坚持人才投入优先保障,2021年累计投入800多万元用于人才引进、培养、激励、保障等工作。

  突出抓牢“组织振兴”,构建共治善治新格局

  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第一工程”。一是优化干部队伍结构。2021年集中换届,新民24个乡镇共配备35岁以下年轻干部88人,乡镇党委班子的平均年龄为41.7岁,村“两委”班子成员平均年龄44岁,年轻干部数量、学历层次、专业化水平比例提升,平均年龄下降,为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干部储备。张家屯镇党委获得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荣誉称号。二是选派优秀干部下沉乡村。先后两批共选派684名干部充实到基层,创新 “共建班组”管理模式,推动建成了110个星级党建示范村,成功转化了60个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消除了96个集体经济空壳村;开展“春暖燕归”“提质培优”“强基领航”三大行动,推动112名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创业成为村干部。三是发挥基层党组织党员带富作用。深入实施“三个百强”工程,选树100名致富带头人,确定100个领航示范村,筛选确定100个党建经济体,全市村党组织领办创办5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集体经济收入空壳村全部清零。四是以党建引领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全市建立了由社区党组织、网格党支部、楼院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组成的四级组织体系,夯实了基层治理的组织基础。探索“司法+”服务基层社会治理、乡村振兴新模式,在全省设立首个乡村振兴专业化人民法庭,创设全省首个法官驻村工作站、沈阳首个法官驻企工作站,被人民日报、新华网、辽宁新闻等主流媒体誉为“护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切实举措”。

  突出抓稳“生态振兴”,打造美丽宜居家园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近年来,新民市在生态环境改善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一是深入践行“三生融合”理念。结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科学划定“三边三线”,以生产生态生活共融发展,推动乡村共美共富共享。二是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三美”建设强力推进,创建美丽示范庭院2339个、美丽村屯93个、美丽田园乡镇3个;全市所有行政村、自然村组的生活垃圾实现城乡一体化清运,卫生填埋处理率达100%;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实施供水、排水、污水、燃气、电力等近百个,基础设施建设短板逐步补齐;农村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均达到96%。三是农业绿色发展持续推进。大力推进畜禽粪污处理,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1%,规模养殖场畜禽养殖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到100%。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292 万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到户率达到95%以上。深入开展农药化肥减量行动,化肥利用率40.33%,农药使用量实现负增长。四是生态治理修复力度持续加大。坚持做好秸秆禁烧、燃煤小锅炉拆改工作,空气优良天数达到沈阳市标准水平;严格落实“河长制”,水质断面达标得到有效巩固;筑牢绿色生态屏障,实施植树造林3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8万亩;谋划实施水系连通和水美乡村建设,坚持治山、治水、治城一体推进,实施辽河、柳河等流域生态保护和修复,辽河、蒲河流域实现生态封育,建设蒲河河口湿地、养息牧河人工湿地。新民全域天更蓝、树更绿、水更清。

  突出抓深“文化振兴”,塑造乡风文明新风尚

  乡村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新民市注重做好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工作。一是用好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建设中共新民特别支部旧址纪念馆、三农博览园、姚堡乡党员教育基地等一批红色教育资源,讲好党的故事、革命故事、英雄故事,促进红色文化资源与乡村文化多元化深层次结合。二是打造民族文化乡村品牌。卯榫技艺鲁班凳、面塑、石油雕画、五谷画、谭振山讲故事等非遗文化有序传承,后大河泡村获评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辽滨塔村获评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兴隆堡镇获评全国文明村镇。三是建设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精心打造文化惠民工程,建强惠民阵地,新建村级文化广场32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和农家书屋实现村级全覆盖。四是开展丰富多彩文化惠民活动。2021年,市委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团全年宣讲58场,乡村大喇叭宣讲2800余场,公益电影放映4288场,组织开展“文化下乡”“文化走亲”等活动56次,开展家风评议500余次。五是支持文旅产业提档升级。推动“文化+”赋能,打响油菜花节、荷花节、温泉休闲游、国际马术耐力赛等多个文旅品牌,新民特色文化名片更加鲜活。2021年接待游客1000万余人次,实现旅游销售收入近9亿元。